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代流民问题尤为严重.在京师地区,受自然灾害、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等因素的影响,流民充斥街巷,给京师社会、经济、秩序稳定带来严重威胁.为此,清代统治者试图通过开办粥厂截留流民,以及留养、资遣等举措消弭流民对京师社会秩序的冲击,京师地区逐渐形成了一套结构完整的流民应对机制,这套机制对维护京师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北平社会发展遭到重创,粥赈依然是北平社会救济的重要手段。1928至1937年,北平的民办粥厂数量多于官办粥厂,且集中于某些区域。这一时期粥厂有了常设的官办组织,粥厂的制度化建设得以进一步加强,官方组织与民间组织之间的互动灵活多元。从救济功效来看,粥厂的设立在有效解决贫民问题、补近代化救济手段之不足、缓解政府救济资金匮乏之窘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粥厂毕竟属于积极救济理念下的消极救济,因此其救济的局限性颇为时人所诟病。  相似文献   

3.
贫民小本借贷,是由国家为贫民提供小额、低息贷款,帮助贫民依靠自身力量来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这种贫民救济的方式,符合近代以来社会救济领域变"消极救济"为"积极救济"的发展潮流。但是,贫民小本借贷在推行过程中,却遇到了种种问题,取得的救济效果也差强人意。为此,民国政府在将贫民小本借贷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也积极进行了一系列关于贫民小本借贷的制度变革,最终在扶助农工商、救助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清代统治者根据京畿治理的需要,在北京设置顺天府作为特别行政区,实施有别于地方知府的特别行政管理体制。京师及周边地区的社会治理主要围绕顺天府展开,其中,京畿地区的赈灾救济事务大部分由顺天府承担。灾荒之际,顺天府除积极赈灾之外,还通过敬神、祀神等方式缓和灾荒造成的不利影响。祛灾仪式在京畿赈灾及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贫民工厂,又称平民工厂,是在近代出现的旨在为失业贫民提供收容与教养、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生产单位。贫民工厂是贫民习艺之所,因其慈善性质,故与一般生产工厂管理不同。近代以来,贫民工厂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设立并引起强烈反响,而贫民工厂"养教结合"的救助理念和普及生产知识、提供职业培训的救助方式,也一度引人关注。但是,处于特殊社会背景下的贫民工厂,终因种种原因而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6.
任云兰 《兰州学刊》2009,(8):205-208
天津救济院从1929年变为官办救济机构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组、扩充,增加院外救济,从硬件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软件上制定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到1937年前天津救济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救济院的改组与经营有着积极意义。首先,救济院采取积极的救济政策,教贫民以工艺,安排其未来,使之回归社会,为社会减轻了救助负担。其次,救济院制度性的建设也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不仅便于管理者管理,而且还有益于贫民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事业交织在一起.当时,四川的社会保障工作主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三个方面.其中,社会救济包括灾民救济、难民救济、贫民救济和职业救济;社会福利包括收养社会孤老残幼、救济福利生产和残疾人救济福利;优抚安置包括优待、抚恤和安置.由于当时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不力,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等原因,致使社会成员从中获益甚微,真正完整而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8.
晚清以降,随着贫民数量的与日俱增,热心慈善的人士不断提出新的救助贫民的慈善主张。对于安分贫民,这些人士建议创设无息借贷的借钱局;针对乞丐,他们提出设立乞丐公所或警惰院收容、惩戒并教养;面对流氓与匪盗,他们主张设立迁善局进行惩戒和救助。这些救助贫民的慈善思想突破施善与教化的传统慈善观,认为济贫是富国强民甚至是实现宪政的手段;而且从单纯救济观念转变为教养兼施的思想;还主张创设新型的专门的慈善团体救济贫民。  相似文献   

9.
《京师习艺所试办章程》是清末新政时期颁布的有关社会救助的重要法规,开创了我国近代社会救助立法之先河。从法学角度对《京师习艺所试办章程》的立法背景、内容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期客观地评价其在我国近代社会救助法制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从中获得对今日我国社会救助立法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是现代社会救助不可回避的历史基础,其救济思想源于道义性。城市居民社会救助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的根本性改革,其基本原则与传统社会救济截然不同,即强调社会救助中政府的法定责任、公民的法定权利和对应义务的统一。然而,传统社会救济思想以其强大的惯性力量影响着现代社会救助理念建设,使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主要为:对政府责任和公民权利强调不够;对民众社会救助义务宣传不力。理念建设的滞后使部分民众和工作人员对社会救助认识模糊、混乱,阻碍了社会救助制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省民政事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履行“上为政府分优,下为百姓解愁”的职责,为全省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救灾救济工作成绩斐然。八年累计投入救灾救济资金3.87亿元,救助受灾群众698万人(次),初步建立了社会救助体系,维护和促进了全省的改革、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国家救助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官府手中,官府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其社会职能要求必须对灾民、贫民和社会弱势群体施以社会救助.通过设立专门官职和专项的经费,使社会救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由于实行分封制度,各个诸侯国国土面积狭小,单靠一国之力难以应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祸患,因而需要在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同盟国之间相互救助,共御灾难.  相似文献   

13.
从"教养兼施"到"劳动教养":中国劳动教养制度起源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源自中国传统社会的救助办法,"教养兼施"原指救助贫民时兼顾生活救助和职业培训.但随着晚清时期的西潮冲击和社会变迁,"教养兼施"的强制、惩戒和改造含义日益浓厚.这对近代中国慈善救助事业产生实际影响,一系列"教养兼施"机构开始出现.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劳动教养"制度,其实便是从"教养兼施"的理念和实践逐步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晚清北京慈善事业的主要变化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江汉论坛》2007,2(6):101-105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晚清北京地区慈善事业的施助主体与救助对象、救济手段与社会功能等均在传统基础上发生了深刻变化,显示出过渡性的时代特征.纵观晚清北京慈善救济事业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由于缺乏合理的社会制度保证,其整体上仍属消极救济.传统慈善事业在近代的转型对稳定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发挥了重要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剧宇宏 《学术论坛》2012,35(3):86-90
社会救助制度是人类为因应贫困风险而进行的制度设计。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贫困问题,社会因素是主要原因。因此,我们社会救助制度的设计,应着眼于社会救助程序、管理体制和权利救济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负贩团最初由晚清时期日本来华商人为销售日货而创建。日本负贩团在中国的迅速崛起引发国人对于利权外溢的担忧。为挽回利权,有志之士呼吁尽快仿照日本建立国货负贩团,招募贫民负贩销售国货,以便同时达到救济贫民的目的。在此影响下,清末时期的上海率先诞生了国货负贩团。负贩团济贫事业在近代取得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突破地域限制扩展至全国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纷纷参与其中两个方面。负贩团济贫活动的内容具体包括招收救济对象、解决贫民负贩无本问题、贫民教育培训活动、负贩活动的组织管理等。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救助救济手段的制度架构应该和社会救助实体法律规范的完善同步进行.在诸种救济手段中,社会救助的行政救济手段更具有优势.社会救助救济手段的完善应借助《行政复议法》修改和《社会救助法》制定的契机,扩大社会救助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增强复议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确立社会救助案件行政复议前置原则.  相似文献   

18.
官办救济是一种重在"养"的社会救济,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救济思想.清末民初新疆官办社会救济机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国家在社会救助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逐渐弱化,民间力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9.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农村工作是党的工作重点,而农村救助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中,首先是解决广大贫民的土地问题,将土地分配给贫农;其次,优抚红军家属、抚恤残疾人员;再次,设立互济会、互助会、农民协会、妇女会等民间救助团体,救助广大农村贫民;此外,设立粮食合社和储粮仓库,积极防灾备荒。党通过一系列的农村救助工作,初步形成了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农村工作经验;密切了党群关系,扩充了党的新力量;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20.
两宋时期,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面向城市的社会救助体系.其中,官方救助主要有预防性、补救性、补偿性三种,救助对象包括普遍贫困居民和特殊穷困群体,救助方式有赈济、赈贷、收养、放免、资助等.民间救助主要有社区救助和同业救助,施行救助主体包括士人、工商富室和僧道人员,救助内容主要集中于饥寒救济.相对传统荒政和乡村救助,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有着诸多新特点,呈现朝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