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龙     
把数1~20分别填到图中的空格内(其中2、7、10、17已填好),要求所有的数按顺序接成一条“长龙”,即如果填进去1,那么2必须填在1的左、右或上、下,不许斜接。接龙~~  相似文献   

2.
不少学生对语文课中的“写”不太感兴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写的能力提高较慢,通过短时间的努力,往往看不到明显的进步,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3.
网友接龙     
《可乐》2007,(11)
以"想到米饭,就想到碗"作为开头,经过众人接龙后,出现如下结局。版本一:想到米饭,就想到碗;想到碗,就想到筷子;想到筷子,就想到竹子;想到竹子,就想到郑板桥;想到郑板桥,就想到扬州;想到扬州,就想到三月;想到三月,就想  相似文献   

4.
数字接龙     
上午第四节课,张老师走进教室说:“科学陈老师有事,这节课先上语文。下面我们来玩个有趣的游戏。”  相似文献   

5.
在这《英雄时代》,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花样年华》的我,确系《母亲》所说的《男大当婚》了。《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绝代佳人》、《律政佳人》不敢去想,《王昭君》、《末代皇妃》高攀不上,《红粉女郎》、《摇摆女郎》太时尚,《武则天》太厉害,《李双双》太泼辣,  相似文献   

6.
"接龙"仪式是湘西苗族一种古老的宗教祭祀仪式,它充满着传统的宗教色彩。"接龙"仪式中的接龙舞蹈则是湘西苗族人们在其仪式信仰之下产生的一种公共的群众性活动。本文旨在运用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等相关理论,对"接龙"仪式中舞蹈的动作、服饰以及妆容等艺术形态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透视出湘西苗族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苗族人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可乐》2006,(2)
你还在为开会前找不到思路而烦恼吗?这款轻松好玩的大接龙一定能助你茅塞顿开。准备:三五个人就可以开始玩,当然人越多越好,没有限制。给参与者一个排列顺序。道具:玩家带上嘴巴,不能说的准备好纸和笔,能说的也可以在纸上打打小草稿,做做笔记。规则:和普通的文字接龙一样,不过要注意以下几点:1、可以用人名、地名、事物名等名词进行接龙,项目不限,国籍不限,译名以大陆译名为准,不要使用错别字。  相似文献   

8.
<正>接龙吹打是流传于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的民间器乐乐种,在明代末年就已正式形成。接龙吹打曲目丰富、乐班乐手众多,相关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同步发展,在巴渝吹打中独具特色。接龙吹打包括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三大品类,有丫溪调、下河调、青山调、昆词、教仪调、将军锣鼓、伴舞锣鼓7个乐种,近1 000首乐曲。现有乐班260余个,乐手近2 000人。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吹打(接龙吹打)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首句接龙写作法"。作者通过"结果写作法"和"结果写作法"两种写作法的比较,在"过程写作法"理论的指导下提出首句接龙写作方法。在文章中,作者着重介绍了"首句接龙写作法"的活动安排的三种形式,结合同伴批改和教师的点评来帮助学生们完成条理清晰,内容连贯,完整的作文。最后作者结合该写作法在两个英语班级运用的情况,总结了该写作法的好处。  相似文献   

10.
交通部离退休干部局党委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过程中,敢于创新、采用灵活的方式,受到老同志的欢迎。在思想准备上突出一个“真”字。局党委和各党支部按照领导小组提出的要求,学习“三个代表”要真正拥护、真正贯彻、真见实效,共  相似文献   

11.
《古代·祈盼的青春》是一篇由8位海外华文网络女作家共同完成的接龙小说。这篇类似中国武侠的言情故事,却是非常典型而又极富特色的跨文化语境创作的作品,在表现海外第一代中国移民于中西文字、文化、文明的差异和冲突上尤见特色。小说巧妙地应用着中国式的象征手法,并把西方的、现代的意象与中国古典的意象超现实组合,展示了海外华文作品的丰富内涵,是一篇较为成功的接龙小说。  相似文献   

12.
关于"杏"文化内涵丰富。"杏园""杏林""杏坛"虽然都与"杏"字有关,但其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杏园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提名塔壁留念。时人称进士为"杏园客"。唐宣宗时,刘沧在《及第后宴曲江》中提到:"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杏园"在唐代指的便是新科进士游宴之地,"杏园游宴"是唐代文人的雅趣活动之一。后来,"杏园"便被赋予了庆贺金榜题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刍”字是一个名动两属词。“刍”字无论它作名词用时,还是作动词用时,都是一个多义词。一个“刍”字竟能表示好多方面的意义,这是很值得人们特别注意的。“刍”字原是一个动词。许慎《说文解字》说:“刍,刈草也。”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对近两千年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的“秃”、“充”、“失”、“佴”四个从人的字进行考释,指出“秃”是籀文“(毛几)”的变体;充非省声字,本义为“充壮”:失的本义是“用鞭子打”;佴的本义为“强牵引”。  相似文献   

16.
<正> “章“字无论从字形结构或者从它最早的词义来说,都是一个还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历代的学者,绝大多数都沿用了许慎的说法,“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他们没有想到,所谓“从音十”只是小篆写法的“想当然”的分析;没有想到、是“章”借为“乐章”字后,字形经过修改才变成“从音从十”的。金文所有“章”字完全排除了“从音十”的可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也没有觉察到,“从音从十”这种说法同“帝”字下的说解“辛,示、辰、龙、童、音、章皆从古文上”(实际上,这七个字都不是从古文“上”)互相矛盾,因为从“上”与从“音”是排他的。  相似文献   

17.
明代崇祯四年(1631),在仪真县西南部,计成为汪士衡设计、建造了"寤园"。但是"寤园"的名字很快消失了,"寤园"所在的区域存在"西园""荣园""汪园""容园""闵园"等园林的名称。这些名称让学者们十分迷惑。研究表明,这些名称是同一个花园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叫法。"寤园"是最初的名字,"西园"是根据这座园林所处位置起的名字,"荣园"是"寤园"进入清朝以后改的名字,"汪园"是根据"寤园"园主汪氏家族姓氏起的名字,"容园"是"荣园"卖给闵氏以后改的名字,"闵园"是根据"容园"园主闵氏家族姓氏起的名字。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戏曲里的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究其由来,解释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兽名说。这一说以明代的周祈为代表。他在《名义考》卷五里说:“今角戏有生、旦、净、丑之名,尝求其义而不  相似文献   

19.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那么,唐、晋、三晋与太原的历史,又有何关联呢?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之为言荡荡也",  相似文献   

20.
“疾”字和“病”字在作为“疾病”(名词)或“患病”(动词)讲时,前人都认为词义是有一些区别的。一般都认为“疾”和“病”有程度轻重之别,说“病”是“疾甚也”或“疾加也”等等。这主要地是根据以下这些材料: (1) 病,疾加也。(《说文解字》) (2) 病,疾甚也。(《玉篇》) (3) 疾甚曰病。(《仪礼·既夕礼》郑玄注) (4) 病谓疾益困也。(《论语·子罕》郑玄注) 正因为有这些材料,而一般人又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