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身体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意义上的"身体写作"与女性主义理论密切相关;中国当下的"身体写作"误解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精神,与女性主义理论本身一样有着致命的缺陷;"身体写作"附和着消费主义的时代,在文学精神上有待超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2.
女性文学视野中的“身体写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身体写作”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关键词,是在“身体”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语境下形成的。西苏的“身体写作”理论与当下的女性写作存有隔膜,以“身体写作”聚焦文学批评,引发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资源本土化的反思。“身体写作”在文本中有着多样的、个案的呈现,应避免简单化认识。  相似文献   

3.
"身体写作"主要是被用来指称我国当代女性写作中有关身体书写的一个特定词语.梳理、考察有关文章,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当下语境中的"身体写作"言说;二、"身体写作"成因分析;三、"身体写作"脉络走向及个案评价;四、"身体写作"理论梳理、辨析;五、对"身体写作"批评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美女作家的"身体写作"是20世纪末以来中国知识界广为关注的一个文学和文化现象,由此引发的争论沸沸扬扬.与王安忆、铁凝和林白、陈染等两代女作家的"身体写作"相比,因文化语境及个体经验的局限,美女作家误读了身体存在的真相,滥用了身体权利意识,从而使她们的身体探索走入了迷途.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檀香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归身体性写作的灯塔,即身体本位的写作.没有身体的灵魂,是孤魂幽灵,无所依托,空游于天地间;而没有灵魂的身体则只是一具躯壳,不再有任何灵性与生机可言.所以,身体本位的写作是从身体出发并最终回到身体的灵魂旅程.  相似文献   

6.
"身体"与"反动"--"另类"文本思考(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文坛一批漂亮女人用写"身体"来演绎写作.社会为此"另类"之举"瞠目"后即而喧嚣,学界则在喧嚣中保持着冷静和低调.在西方当红的激进理论和让人耳目一新的创作上有过一个女性主义的名词--"躯体写作",中国"另类"的此"身体"是否就是彼"躯体"呢?不少人一时有些混淆."身体"的"反动"不能等同于"躯体写作",因为它用纵欲的快感享受代替了女性在社会历史政治中的惨痛和沉重.  相似文献   

7.
随着“身体性”理论的逐渐成熟,技术哲学家伊德提出“三个身体”理论建立起了他的身体性理论。在他看来,身体一是以胡塞尔、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派提出的作为肉身建构的身体,即物质身体;身体二是以批判现象学为主的福柯等提出的作为文化建构的身体,即文化身体;身体三则是考虑到技术的因素而作为技术建构的身体,即技术身体。技术的意义凸显而出。这一观点实质上是技术工具论批判的又一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男权文化的规制下,影视文化中充满了对女性身体的呈现.从当代西方的"身体写作"理论到人文思想领域的"身体转向"思潮,再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界的"身体叙事"热潮,可以提供该问题一个有益的参照系.必须随时警醒对个体肉身的欲望性、物化关注所造成的使影视文化走向片面、狭窄的欲望呈现的趋势,只有两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和彼此尊重,相互之间和谐共生,才有可能使两性的关系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与进步.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西苏的文论与作品对比阅读,可以看出二者在许多方面的暗合与互文。林白实践了埃莱娜.西苏的文学理论主张,在女性主义身体写作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陈染、林白等女性作家掀起的私人化写作,从动力心理学的反传统认知角度,展开女性生理、心理体验的描写,试图再建女性话语体系.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对私人化小说中的主体意识,情结,爱与死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揭示身体写作在当代社会中表现出的文化症候.要摆脱身体写作的困境,必须重建适合中国实际的身体写作理论,突破作为被看身体,探寻身体与世界的关联,提升身体写作的美学品味.  相似文献   

11.
女性的身体主体意识,是指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基本权力意识,也即女性对自我身体的欣赏、支配、享受的自由意志.中国当代的都市女性写作正是侧重从"赞美身体"、"支配身体"、"享受身体"等几个层面,对当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及身体主体意识进行前所未有的审美表现和文化透视.作为一种性别意识鲜明的"性别写作"亦或"身体写作",都市女作家对女性身体主体意识的审美表现和张扬,必将极大促动女性久被遮蔽、禁锢且多灾多难的身体走向解放和自由,并最终整体地促进和提升女性的性别觉醒和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以身体写作命名的女性写作,并且呈现出迅猛的繁荣之势。在西方消费文化和传统封建观念的双重夹击下,身体写作迅速扩散为欲望化的书写狂潮,但表面的热闹,却掩饰不了女性身体逐渐沦为享受和娱乐场所的事实,女性写作陷入言身体必谈性的低俗怪圈之中。  相似文献   

13.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一我思之于我思对象不断逼近的线性论的历史的话,那么中国哲学史则体现为一根身的道体一辟一阖的循环论的历史。就其大的脉络而言,先秦哲学标志着身体的挺立,宋明哲学则意味着身体的退隐和与之相偕的心识的觉醒,而明清哲学则代表着向身体的回归的运动。这一中国哲学史的内在理路的揭示,既历史与逻辑一致地是对身体而非心体这一中国哲学本体的真正澄清,又对于我们把握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以一种历史的辩证法为我们表明,正如西方的意识哲学的启蒙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现代文明那样,在后现代日行日近的今天,对中国古老的“身体之书”的重新解读,也必将使中华文明再次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身体写作研究是巴赫金狂欢理论在美学领域的延伸。随着哲学、商业和个体因素的发展,身体写作文本也变异为两个审美概念:"为文而性"的写作文本和"为性而性"的身体文本。前者追求建构而不是颠覆,崇尚身体和精神的同步升华;后者寻求颠覆而不是建构,以"性"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前者属于美学范畴,深化研究将推动文学评论发展;后者属淫秽之列,肆意泛滥将带来道德伦理的沦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对于身体的发现大致有三次:先秦时期、魏晋时期和明清时期,但这并不能代表中国古人的身体观念已彻底解放,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身体的能指与所指常常脱节。并且,即如身体观念有所松动,身体受到重视,那也仅代表男性的身体,至于女性的身体,则因儒家观念的一直强势而始终未解除掉身上的紧箍咒。在身体观念逐渐解蔽的今天,人们对身体的感性特点及其生存意义的理解日趋深刻,然而由于消费时代的特殊境遇,在身体写作已被讨论了近二十年的今天,女性书写中的身体写作依然受到市场的干扰,女性的身体依然置于被看的境地,为此,有必要老话重提,强化反思,使女性书写在坚持肉身之道,坚持使人提升,化欲为情的正确路径上稳步前行。  相似文献   

16.
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及其中国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是在弗洛伊德、荣格心理学理论及德里达学说影响下,在西方盛行自白派诗歌创作的文学氛围中产生的。中国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以"身体写作"为重要理论源泉,并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英美自白派诗歌、中国当下社会文化与文学现实及作家个人生命体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某些特质亲密融合而产生的,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富有中国气质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身体写作使被道德规训的身体重新复归到自然的欲望主体,因此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身体写作对自我的确认;身体写作对身体的价值和意义的恢复;身体写作对身体欲望的哲学探寻。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身体热”与文学市场化、图像化、娱乐化、媒介化、欲望化等消费文化症候存在着一种明显的互文、互视、互介及互动关系,探索身体写作背后的社会政治原因和审美文化动向是一个严肃的、批判性的议题.身体隐藏着文学艺术太多的秘密.关于这一点,秦巴子的小说《身体课》和彼得·布鲁克斯的理论著作《身体活》就是生动的例证.两者都是探讨身体命题的精妙文本,但《身体课》采用的是不断重述身体故事的手法,使眼耳鼻等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叙述文本互相阐释、互相生发,共同构成了一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身体课”之“互文性词典”.《身体活》则以卢梭、巴尔扎克和马奈、高更等人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并以此对身体欲望激发的互文性和互视性叙述进行了心理分析式的解剖.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词中女性意识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强烈的身体意识.具体表现在:强烈关注自我身体的外貌和状态;真实而细致地描绘了身体感觉;将内心微妙的情感转化为生动的外部身体动作;在空间和时间意象选择上偏于身体存在和休息的室内意象和夜晚意象;在修辞手法上,多用比拟手法,用人的身体部位、神态、动作等来体物写情.  相似文献   

20.
比较分析了传统文化对灵魂的大写与当代文化对身体的大写,经由对身体写作的分析揭示后者的意义与后果.认为大写的"身体"是今天奴役我们的枷锁之一.文学要反抗身体,就像它当年反抗王权、反抗上帝和反抗灵魂那样,只有在这种反抗中文学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与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