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姚鼐在《复鲁洁非书》中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间,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曾国藩对姚鼐的这段话作过明晰的概括。他说:“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翰;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而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简言之,阳刚美,就是“马鸣风萧萧”式的美,也叫“壮美”或“刚性美”,西方美学家则称为“崇高美”或“雄伟美”。…  相似文献   

2.
一隋末名儒王通(文中子)似乎是第一个以“君子”、“小人”论文的。其《中说·事君》篇云:文士之行可见:谢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谨;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则典;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吴筠、孔珪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这种偏激的批评法在盛唐并无继响。也许是初、盛唐的统治者采取“三教并用”的政策,致使儒学未能一统天下;也许是胡姬、胡帽、胡马、胡床、胡乐所象征的强有力的西域文明曾使这个黄土  相似文献   

3.
衡阳市博物馆藏有一堂《左宗棠行书屏》,其内容为:“古瑰伟奇特之士,树鸿业于当时,垂鸿称于后世者,岂独其才之过人哉?盖尤系于养矣。养有浅深,则其才有纯驳;才有纯驳,则其建立有巨细。才得于天者也,养由于人者也。才欲恢欲宏欲奇欲 ,养欲微欲深欲精奥,两者若相反焉。然微深精奥者,所以为恢宏奇 也。故古之善养才者,不恃其得天之异,而勉其修己之纯。阚如 虎,不敢以言勇,惧其刚之易推也;铬如镆邪,不敢以言利,惧其锋之易折也;神若蓍蔡,不敢以言智,惧之算之易穷也。” 该行书房一堂四幅,每幅尺寸为 131. 5× 30…  相似文献   

4.
刘桢诗“气过其文,雕润恨少”之歧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在《诗品》中说刘桢诗“气过其文,雕润恨少”,是评未为允当。刘桢现存诗二十首,主要有味事、咏怀、咏物三种表现类型。其中咏怀表现带有浓重诗趣;咏事表现“简而确”,所以容易缺乏雕饰。但三种表现类型在一首诗里适当的安排,则显得彩色斑斓,颇有诗趣。由此可见,钟嵘的评论,失之偏颇。刘桢诗既有气格豪峻之阳刚美,也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之高逸诗趣。  相似文献   

5.
三十七年冬,得于姑苏护龙街上。翌年春四月装成。前年冬,宗江养疴吴门三多桥畔,余时往探之,每去必至护龙街观书。此册即检得于琴川书店架上者。惜佚去末二卷,而目尚存,可知其内容也。此书刊于甲申国变之日,南都倾覆,书板化作柴薪矣。禁书目亦不见著录。千顷堂黄氏目中有之。明人多病虚夸,终亡其国。著作家言能类此者有几!惜其书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6,(11)
作为文学批评范畴的"辣"有多重内涵:既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凝练老到而不失之酸腐的创作笔法,也是一种直指人心、透彻淋漓、率直警醒的语言风格,同时"辣"也一直作为一种人物品评用语存在,褒贬之意兼存。"辣"范畴表征着雄健阳刚的文学质素,其生成与作者的才情、经历相关;这种阳刚质素出之以讽刺性文学作品的形式,于时世亦有补偏救弊之功。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美学理论方面也有杰出建树。粹灵之气说是他在《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中提出的一个美学原则.他认为:“天地间有粹灵之气焉,万物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盖是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文。粹胜灵者,其文冲以恬。灵胜粹者,其文宣以秀。粹灵均者,其文蔚温雅渊,  相似文献   

8.
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的曾巩,其散文雄奇不及韩愈,明快不及苏轼,疏宕不及柳宗元,隽永不及欧阳修,故常为现代一些研究者所忽视或轻视。但平心而论,曾巩列名于八大家中并非浪得虚名。他的散文兼有刘向的醇厚雅洁和欧阳修的纡徐平易,擅长于冷静地说理叙事,在八大家中确有特色。本文仅就这一问题略作论析。 敛气蓄势又富有情韵是曾巩散文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曾巩性格冷静,不尚激情,故为文多锋芒内敛,雍容平和,切于儒家的温柔敦厚之旨,郑瑷称其文“敦厚凝重如秦碑汉鼎”,吕祖谦称其文“节奏从容和缓”、“藏锋不露”,王慎中称其文“与先朝周雅比盛”,刘大櫆称其文“敷陈畅足而蔼然温厚”等等,着眼点正在于斯。如果说苏文是激情如火、敢笑敢内的热血青年。曾文则更象温文尔雅、不动声色的平和长者。《赠黎安二生序》为怀才不遇者吐气,融注着作者自己的愤懑和不平,但却百炼钢化为绕指  相似文献   

9.
严寿澂 《社会科学》2007,1(6):151-172
清世治汉学者,如钱大昕、惠栋诸人,多主宽容平恕。复有才子袁枚,提倡遂民之欲,国家不予干涉,直可视为儒家自由主义者。沿此更进一步,则有焦循之价值多元论,以为所谓"攻乎异端"者,实即"治异端","亦指相观而善",否则即为"执一"而有害。前此之王船山,立身绝乎流俗,而论治则主"两行",即因万物之自然,不以一己之所谓理加诸天下,其思想基于层次结构之气化形上学,由此而有"相天"之说,与元、明以降三教合一论声息相通。清代汉学虽重考证,然其终极关切处,毕竟仍在"道"。其内在矛盾即隐含于此。嘉、道以降,官方士习,每况愈下,兼汉宋、重经世之风于是兴起,沈垚、丁晏即为其例。朱一新则有"治经不如治史"之叹,以为经世当依于历史。然而其时中国之所遭遇者,为旷古未有之变局,神州往史实不周于用。于是有如蒯光典者,力主议员政府、普及教育,骎骎越出历来儒说之藩篱,吸纳民主观念矣。  相似文献   

10.
出处判而学术疏。仕学分而吏治坏。纵观三代下。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为政者。惟事刀筆筐箧。面无真经济。读书者惟务记诵词章。而无真学问。曲学阿世。苟且投时。以致士习日漓。治道愈下。而乌知大学之教。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次第节目之详。皆本其躬行心得者。见之于实用者也。语曰。通经所以致用。古之人禹贡行水。春秋折狱。诗当谏书。有明徵矣。且所谓经者。其文则易书诗礼春秋。其义则仁义礼智信。其事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其用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合五经近三十万言。而大学以一千七百五  相似文献   

11.
李宝洤《日游琐识》一册,清排印本。书系一九○五年撰者赴日本考察经济、文化时所写日记。首先注意光绪卅年神户、大阪对中国进出口情况,有关中日外贸史资料。其次,还和日本学者讨论学术上问题。其一与日本教育家伊泽君探讨古代国乐东渐之经过。如:称“六月廿六日。晴。……伊泽君为东国教育家,……又精音乐。余问古乐有存焉者乎?曰:自隋唐以来,得于中国  相似文献   

12.
周敦颐博学力行,在思想上直承孔子而推陈出新。他虽然也围绕"修齐治平"的理想建构理论,但他有一系列别具新意的阐发,如强调"本必端""则必善",提出"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的困境,以及"复其不善之动"的修养方法等等。特别是他的《太极图说》和《通书》融通体用,贯通天人,沟通古今。《通书》对"圣人"的推崇,贯穿始终,但也追溯"圣人之本""圣人之道",体用贯通,条理清晰,收放自如。在"天下""天"和"人"之间,周敦颐又突出"势""识""力"的作用;他认为天下顺安的关键在于天道施行而圣明的德行得以修成,孔子是行道义、修圣德的典范;但周敦颐并非主张对孔子的盲目崇拜,而是把老子所说"道尊德贵"进一步强化为"至尊者道,至贵者德",同时突出"人"最难得的就是"道德",而每个人自身获得"道德",必须依靠良师益友。周敦颐认为君子也可以追求富贵,只不过君子所认为的"贵"是道的充实而无所亏欠,君子所认为的"富"是自身的安稳而不忮不求。周敦颐其人其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其学问之格局,其人格之气象,是宋儒之中最接近孔子的。  相似文献   

13.
古今评注《庄子》者,从不吝赞其文章奇绝,鲁迅归结为:"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1]于是,众多成语自《庄》而出。然而,正由于《庄子》旨玄而文奥,诸家释义大相径庭,导致源出《庄子》的成语,亦大悖  相似文献   

14.
雁影斋题跋     
巴陵方柳桥观察官广东四十年好书有奇癖。闻人家善本、必多方钩致之。不可得。则展转传钞。期于必备。光绪初元、日本方一意变法。视旧籍如土苴。观察则遣人走海外、辄以贱价购之。所谓佐伯文库之书、大都归观察。故所得祕笈尤多。讫于晚年最其所藏为卷。几盈五十万。而京师上海诸书贾不远数千里奔走其门者(?)无虚日。观察屡权府事榷釐金嶺海。故膏腴闻天下。所入颇不资。乃尽耗于书。及其下世。则生计蕭然。于是其文孙湘宾大令尽辇其书至京师。余以辛卯乡试与湘宾为旧  相似文献   

15.
有关谢宣城诗歌的阐释,开其端绪者,当为玄晖本人。诗人于《酬德赋序》中云:"沈侯之丽藻天逸,固难以报章,且欲申之赋颂,得尽体物之旨。"[1]诗人所慕者:"沈侯之丽藻天逸",而对己则求"得尽体物之旨";又,《南史.王筠传》(卷二十三)载沈约称王筠诗云:"谢朓常见语曰:‘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2]所谓"得尽体物之旨",即指体物写貌,穷形尽相;而"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者,不仅指声韵易畅,亦指诗风之自然流美,无生硬堆砌、板滞繁缛之病。  相似文献   

16.
刘兆伟  刘北芦 《理论界》2024,(2):96-108
<正>《序卦》:“复则无妄矣,故受之以《无妄》。”卦象是上乾阳刚,下震阳刚,父携长子,所向勇进;所为天道人心则无妄,所为己私己欲则妄矣。天下有雷,以警世人,教人修德在己,无需妄想奢望,待天定分,不可往争。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文学中,屈原诗歌具有迥异于《诗三百》及其所属的儒家“温柔敦厚”审美理想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中曾批评屈诗中多有所谓“诡异之词”、“谲怪之谈”、“狷狭之志”。鲁迅也评论道:“较之《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 为什么屈原诗歌中会有这种特殊风格呢?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主要因为屈原所属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风清骨峻"理论无论在<文心雕龙>体系中,还是在中国文论史、美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不仅涵盖了阳刚之美,也包容着阴柔之美,是阳刚和阴柔有机融会共同形成的美学境界.这种美学理想的文学实现不是在素有"建安风骨"之称的建安时期,而是在盛唐时期才得以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9.
粤诗诠粤学———翁山述白沙之学与诗刘付靖于粤籍名卿硕儒之中,翁山极推张九龄与陈献章,他说:“知天下于一国,知一国于一人,此一人者,其出则必如文献,处则必如文恭者也。”①文献之行事乃所作《金鉴录》,堪称一代忠臣义士的楷模;文恭修身论道,使岭南之学在“...  相似文献   

20.
“阳刚之美”和“崇高”的系统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阳刚之美"和西方美学中的"崇高"这两个范畴,朱光潜先生在他早年写的《文艺心理学》中就曾指出:"Sublme(按通常译为'崇高')是最上品的刚性美,它在中文中没有恰当的译名,'雄浑'、'劲健'、'伟大'、'崇高'、'庄严'诸词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这是说得很深刻的,就是说,"阳刚之美"和"崇高"并不是可以互易的美学范畴,但是两者又具有共同性.如何对这两者加以辨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