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于对自身政权安全的考虑,利比亚早在1969年即开始秘密进行核武研发活动,直至2003年宣布弃核.由于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矛盾,利比亚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起遭受日益严厉的经济制裁,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进而诱发了人民的反政府情绪并给政治反对派以可乘之机.在此背景下,利比亚决定采取实际步骤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这是利比亚弃核的根本原因.而伊拉克战争强化了卡扎菲对其政权威胁严峻性的认识,则成为其弃核的直接原因.利比亚虽然宣布弃核,但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将来仍有重新踏上核武研发之路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廖卓娴 《老年人》2011,(12):18-19
随着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倒台,西方舆论已开始聚焦于中东另一个处于动荡之中的国家———叙利亚。事实上,叙利亚国内冲突已经持续了7个多月。近日,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进一步对巴沙尔政权施压,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直言不讳地指出,巴沙尔政府"已失去执政合法性"。她甚至暗示,美国已经在研究"后巴沙尔"时代的叙利亚局势了。欧盟峰会也发出明确信号,  相似文献   

3.
岳汉景 《阿拉伯世界研究》2023,(5):93-112+159-160
受突尼斯政局突变等影响,2011年初利比亚国内冲突爆发,北约乘机进行军事干涉,支持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推翻卡扎菲政权。此后,利比亚冲突持续至今。利比亚冲突初期,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支持反政府抗议活动、反对卡扎菲政权的镇压活动的政策立场,同时反对北约的军事干涉。其原因是:伊朗将利比亚反政府抗议活动定性为“伊斯兰觉醒”,且进入21世纪以来伊朗同卡扎菲政权的关系出现新矛盾;伊朗认为北约的军事干涉是非法的,且伊朗一贯反对美国对中东国家的任何干涉。卡扎菲政权倒台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不介入政策。在利比亚东西部对立当局形成后,伊朗对利比亚采取了总体中立但略微偏向西部势力的政策立场。伊朗采取不介入和相对中立政策的原因在于:卡扎菲倒台后,利比亚政局并没有按照伊朗所预期的方向发展;利比亚不是伊朗外交的重点国家;利比亚东西对立势力的外部支持力量势均力敌且均与伊朗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4.
资讯     
阿拉伯的国家建设失败阿拉伯国家作为一块巨大的社会试验田出现的时间尚不足50年。在打着各种通常带有左倾民族主义色彩的政治旗号的同时,专制政权企图打破传统的社会结构,用国家制度取而代之。但到了穆巴拉克、卡扎菲和本·阿里当政吋,埃及、利比亚及突尼斯社会开始重新使川现代化以前的方式调解社会关系,西方称之为"腐败"。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人不明白为什么还需要官僚国家这种上层建  相似文献   

5.
利比亚非法移民问题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因素的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卡扎菲时期的利比亚和欧盟国家就非法移民问题开展合作,使得该问题处于可控状态。2011年"阿拉伯之春"发生后,随着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利比亚国内陷入权力真空状态,在政府管理缺失的情况下,非法移民问题日趋严重,与人口贩卖、恐怖主义、走私等问题相互交织并持续发酵,不仅加深了利比亚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矛盾,还对非洲及欧洲地区安全构成了一系列挑战。利比亚非法移民问题的治理,不仅需要非洲国家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建立合作机制,也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北非地区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利比亚战争使该国政权易手,国计民生皆受重创。作为利比亚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对其有能源需求和贸易往来,更有大规模的承包工程合作。利比亚变局必然对中国经济利益产生影响,给未来的中利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大国风范。  相似文献   

7.
对利比殛人民来说,卡扎菲政权统治继续,他们担心社会不公难以改变,但没有这个强人,这个国家会面临长期混乱,必将民不聊生,对西方来说,卡扎菲政权不倒台,他们将颜面无存,但若卡扎菲政权倒台,他们的石油利益也会面临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8.
近年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分歧逐渐扩大,加深了原已存在的对抗程度。伊朗核研发最初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下开始实施,目前认为伊核问题将威胁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的也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伊朗在恶劣的环境中却能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扩大在中东的影响,是中东举足轻重的地区大国。奥巴马执政后美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的可能性降低,但伊朗仍有可能遭到来自以色列的军事打击。伊朗不可能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权利,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博弈将长期化。  相似文献   

9.
当地时间3月22日晚,对发动19日以来的第4轮。22日深夜,利比亚领导人站在他被导弹袭击官邸的阳台上向大批支持者发表演,指责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发动的军事行动是“十字军国家对伊斯兰国家发动的新十字军东征”,并且表示他和他的支持者将在对反叛武装和多国部队的战斗中奋战到底,取得最后的胜利。图为利比亚国家电视台的截图。  相似文献   

10.
漫话利比亚     
利比亚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利比亚”是指“埃及以西的地方”的总称。本世纪上半叶,它沦为意大利、英、法的殖民地。1951年12月24日独立,建立伊德里斯王朝。1969年9月1日,以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为首的青年军官发动政变,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69年  相似文献   

11.
朝鲜的社会主义政权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围追堵截下,尤其在美国历届总统的朝鲜封锁与扼杀政策下,依然屹立不倒。本文将浅析在天安舰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利比亚战争和朝鲜第三次核试的背景下,朝鲜政权还能走多久,及中美韩三方在朝鲜半岛局势的博弈,东北亚的安全局势又将有何变化。  相似文献   

12.
伊朗核问题与中东地缘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分歧逐渐扩大,加深了原已存在的对抗程度.伊朗核研发最初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下开始实施,目前认为伊核问题将威胁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的也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伊朗在恶劣的环境中却能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扩大在中东的影响,是中东举足轻重的地区大国.奥巴马执政后美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的可能性降低,但伊朗仍有可能遭到来自以色列的军事打击.伊朗不可能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权利,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博弈将长期化.  相似文献   

13.
位于非洲北部、地中海南岸的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牧业国家,1951年独立时,按人均国民收入仅47美元。五十年代,利比亚发现石油,到六十年代末它已成为世界主要产油国和石油出口国。1969年“九·一”革命后,利比亚采取了一些旨在摆脱帝国主义控制、发展民族经济的措施,国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1980年,利比亚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0,000美元,成为非洲首富,列入世界高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  相似文献   

14.
2011,抗议年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2011年正成为全球化的一个拐点。这一年中,有两件事具有标志性的意义。首先是阿拉伯国家持续的抗议运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政权的更迭,并没有给充满暴力的街头抗议画上句号。推翻了穆巴拉克的埃及,血腥的暴力冲突死灰复燃;叙利亚的抗议运动愈演愈烈;而也门的萨利赫政权已摇摇欲坠。其次是...  相似文献   

15.
曾月郁 《老年人》2004,(2):10-11
北非国家利比亚,濒临地中海,占地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人口550万。现任领导人卡扎菲1969年发动政变上台,1977年更改国名,1986年正式定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30多年来,利比亚在国际舞台上卓然不群,时常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来,引起世界的关注。利比亚作为北非的一个人口小国,为什么胆敢在国际社会特立独行?究其原因,一是资源丰富,经济上比较有实力,与一些非洲国家比简直堪称富有;二是政治上强硬,我行我素,民族意识浓烈。利比亚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同时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与地中海相连的1900多公里的海岸线。石…  相似文献   

16.
以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赵少华为团长的中国妇女代表团一行4人于2003年3月29日至4月2日对利比亚进行了友好访问。作为首个访问利比亚的中国妇女代表团,她们受到利比亚人民的热情接待。利比亚独特的政体、经济、社会和文化也给代表团的每位成员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我在利比亚工作期间,人们常对我说,卡扎菲既是利比亚人民的领袖,也是一位孝子。卡扎菲孝敬父母的故事在利比亚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8.
利比亚战后未能实现政治和经济重建,相反却陷入了严重动荡,恐怖极端势力趁乱进入并大幅扩张。利比亚战后乱局形成的原因众多,其中部落因素成为造成当前政局动荡的主因之一。具体而言,部落因素对政权过渡、经济重建、安全环境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产生了多重影响。此外,在利比亚未来的政治和解及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部落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9.
1995年6月初,利比亚政府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有关利比亚在西方世界经济制裁下遭受的经济损失报告,称利比亚自1992年4月至1995年6月期间,损失了109亿美元。 但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金融组织的专家认为,利的经济是稳定的,外债有限,尚在安全系数之内。以石油为基础的利比亚经济曾受到石油低价、美元汇率变化和海外资产被冻结等因素的影响,但受害并不严重,因为利比亚的石化工业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年收入达42亿美元。法国  相似文献   

20.
《当代老年》2011,(5):16-16
以所谓正义的名义悍然侵略他国,干涉他国内政,是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惯用的伎俩。这个世界上无数事例证明,暴力和霸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可法美英等西方国家却一直热衷于充当世界警察角色,看谁不顺眼就进行武装干涉,其司马昭之心,尽人皆知。此次欧盟和美国对利比亚发动军事打击,我们需要撕下他们伪善的画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