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必须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史上,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问题尚是首次被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可见其意义的非同寻常,它关系到我国国有经济的未来走向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既然中央已下定决心要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那么紧接下来的问题是明确改组的目标。关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到底围绕什么目标进行,《纲要》并没有明确指…  相似文献   

2.
(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农业技术设备落后。做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农业,从建国后到今天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每个时期无不提到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它当做指导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思想,放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设计中突出地位。 1958年“大跃进”失误和“文革”10年动乱的破坏,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曾经遇到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进一步深刻地阐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把发展农业生产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更加被人们所接受。在党的这一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的农业发展理论──评介《农业发展:国际前景》王淑荣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自身发展的状况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当今世界各国(个别例外),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和强调农业发展问题,因而各自的发展经济学家、农业...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使改革和建设互相适应,互相促进,这是“七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七年间,我们党在坚定不移地把全部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不懈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以改革促进和带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摆脱了多年徘徊的被动局面,走上了全面发  相似文献   

5.
改变过于集中的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但目前的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还只是在原来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小改小革,在实际执行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因此积极稳妥地进行企业独立核算、国家征税、自负盈亏试点,以便为大改大革积累经验,探索方向,就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本文就是试图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一些问题,作一简略的探讨。 (一)自负盈亏是企业扩权的发展趋势 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6.
农业金融在日本的产生与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农业金融作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现代日本政治经济结构的变迁对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农业金融与整个国民经济密不可分,相互联系,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也是日本农业金融不断发展、逐步确立其在日本社会中经济地位的历史。一、农业金融在日本的形成与发展十八世纪初至中叶是农业金融在日本初步形成时期。当时资本主义尚未在日本大规模地发展,小农经济是农村社会的主要经济特征。由于货币制度尚未统一,货币价值不稳,社会变革与政治危机相互交织、商人、高利贷不定期地在农村活动,所以,这个时  相似文献   

7.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是我国农村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变革。而农业技术结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技术结构的调整,要受农村经济结构理论的指导,但技术结构本身又有它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因此,探讨农业技术结构的内在规律性,从而为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农业技术结构的基本涵义农业技术是人类根据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农事操作的方法、技能、生产手段及其它物质装备的总称。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系统,是由许多部分所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搞活了城乡经济,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在搞活微观经济的同时,没有及时的很好发挥国家计划、监督及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减弱了宏观经济的控制,使微观经济的积极性没有完全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受到了影响。针对出现的问题,理论界正在进一步讨论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选择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从理论上来讲,应首先弄清楚社会主义经济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生产过程和  相似文献   

9.
据日本《国际问题》月刊1985年2月号报道,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最近出版了石川滋编著的《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报道中说,“中国干劲十足,要在二十世纪末实现‘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但中国国民经济存在着诸如拥有10亿人口这样的人口膨胀问题、传统的农业经济、资金不足、政治变动带来经济混乱等许多困难”。本书分析了七十年代的中国经济状况,并全面展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粮食生产。这是一条规律。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会议都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争取在今后十多年内粮食生产有较大增长。这是实现到本世纪末战略目标的一个基本条件”。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忽视农业的倾向。”抓好粮食生产对贫困地区尤为追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1.
计划工作是整个国民经济重要综合工作,在组织国民经济中处于牵头地位,涉及面宽,影响面广,因而如何根据党的十三大精神,深化计划体制改革,不仅是计划工作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其它经济工作乃至整个经济工作的全局性问题。深化计划体制改革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几个问题谈点初浅的意见。一、必须进一步打破计划性与商品性的对立观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分的适当发展,既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能搞私有化。”《讲话》提出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逐步使得各种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和发展范围趋于比较合理”,并强调要“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引导其他经济成分健康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中央在所有制问题上确定的上述原则和政策,表明了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立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为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问题指明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我国实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两年来,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尚待完善的问题。本文旨在对我国未来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途径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番回顾和评述。  相似文献   

14.
经济责任制是一种从组织制度上来规定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完成一定劳务任务所应承担的经济权责制度。对于这样一种制度,目前的叫法虽然不同,如农业中叫做生产责任制,商业中叫做经营责任制或经营管理责任制,但是内容是一样的,都是要求经营单位明确规定本单位的劳动者所承担劳务范围,所拥有的职权及所应负的物质责任。为了方便和化一,统称经济责任制为好。实行经济责任制并没有改变经营单位的社会主义性质。列宁说过:“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列宁选集》第3卷,第62页)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特征。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单位生产资料的性质没有质的变化。从农业中实行经济责任制的情况看,无论是采取联产计酬形式还是采用包产到户形式,都只是组织形式的变化,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并未变动。虽然有些农户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党中央召开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要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要加强农业,就必然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尤其要抓好村委会建设。村委会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是党和政府联系广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农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工业同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战后,日本政府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日本农业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其中一项主要措施,就是通过农林金融对农业进行了积极扶植,使日本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成为世界上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经济改革有10余年了。在这10年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跃的发展,工业和农业的收入水准显著提高。1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划时代意义,不仅仅限于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增长,更为重要的则是体制改革纠正了过去低生产力的农业与国营大企业之间的对立和双重经济结构的偏差,建立了工农业两个部门互通有无的有机的新型国民经济体制。然而,在今天,中国经过10年的经济搞活,却迎来了一个很严峻的形势——资源的枯竭。通货膨胀以及社会间接资本的严重短缺,都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形势的严峻。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必须重新制定开发战略,明确规定怎样保护资源与分配资源。  相似文献   

18.
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是经济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就其实质来说,是使工业企业的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涉及工业企业的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各个方面的经济关系,以及整个经济体制的问题。这种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是同整个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其他方面的改革休戚相关的。工业经济责任制的实行,要以经济体制的一定程度的改革为前提;而实行经济责任制中所采取的措施,又要有利于将来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在全面改革尚未进行之际,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也要适应实行经济责任制的要求,作必要而可能的改革。这两者之间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的过程,就是经济机体的各种机能同步运动的过程。只有当工业经济责任制的推行和其他方面的经济改革同步而行的时候,经济责任制才能取得预期的社会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9.
明朝初年,关中经济濒于崩溃。为备边西北和迅速完成统一战争,朱元璋在关中地区实行“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的政策。本文主要论述了明初关中水利的兴修及其对农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业在我国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要求农业必须稳步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要先后登上4.5亿吨和5亿吨两个新台阶。这一目标的实现,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自然灾害频繁严重,以及农村深化改革缓慢等客观条件限制而变得相当困难。我们只有多方面努力,才能保证农业发展目标如期实现。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端正思想认识。反思我国农业发展起伏不定的历史,究其原因,固然有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但人们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似乎更为直接而深刻,稍稍留心,我们不难感到或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尽管在理论上和宣传上都在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经济,可人们的深层意识中并不真正看得起农业和重视农业,对农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的较为肤浅与狭隘,好象农业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为解决饥饿问题的经济部门。于是,一旦农业丰收和国民经济形势喜人时,便以为农业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