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体现了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现象描述与本质分析的统一,这些特点使其较之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分析具有某些优越之处,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具有内容上的直接应用价值和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资本论》中有关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 ,结合我国区域经济理论进行分析 ,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分析入手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找出实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 ,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耗散结构论是用来描述处于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在非线性机制的作用下实现有序的理论。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企图通过论述不平衡增长的合理性 ,帮助发展中国家寻求一条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 ,从耗散结构论的角度对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做尝试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后期,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以追求经济利益和实现商业价值为目的的技术创新理论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全球,在引发出一系列全球问题后,人们不得不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作出理性的思考。技术创新生态化正是对技术创新理论的拓展、深化与完善,它在肯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提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认为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并因此建立一种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协调、平衡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目标。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供需平衡理论主要分析总量平衡和价格平衡问题,而忽视结构平衡和实物的平衡,这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缺陷。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其实质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阐述的是宏观经济平衡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供需的平衡理论,包括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实物平衡和价值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基础。宏观调控机制的运用,就是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因此,宏观调控机制运用的主要问题是正确处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针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现状,选择“硬”政府“软”市场的宏观调控方式是完全适宜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不平衡发展理论的认识,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次机遇。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研究的理论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这也将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其他现实问题(如统筹城乡发展,“三农”问题等)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  相似文献   

7.
经济特区不仅包括称之为"经济特区"的特区,还应包括所有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如众多的自由港、保税区、产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等。经济特区承载着不平衡增长理论的精髓,应上升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采取经济特区方式发展经济不仅发展中国家采用,而且许多发达国家也采用,但在实践中各国(地区)的经济特区运作模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陈云经济理论中独特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陈云在经济工作中处处注意结合,时时强调结合,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结合"方式和方法;"稳妥"、"稳扎稳打"是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特点;陈云特别强调平衡,认为这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研究陈云同志经济思想中的方法论,对于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出发,以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增长不平衡的原因,以及由不平衡增长所产生的聚集效应、结构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0.
TPP作为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中的基础性经济政策之一,已成为当前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热点议题。但值得指出的是,TPP对促进东亚地区经济的再平衡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即:TPP对东亚地区经济再平衡缺乏理论支撑、东亚地区缺乏适用TPP规则的现实条件、TPP难以改变东亚地区贸易网络格局、TPP对促进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缺乏针对性。由于TPP对东亚地区经济再平衡的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中国必须在深入研究TPP的基础上,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拓展新的国际贸易市场,同时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中国内部要素禀赋结构调整,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经济平衡及其实现机制的研究有三个阶段: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平衡是自然实现的,无需制度干预;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不平衡使带有道德色彩的福利经济学与福利经济法律制度受到了世人的青睐,它是一种静态均衡,实现机制是道德观念与税收制度;凯恩斯主义以赤字财政为手段,让经济发展尝试着走进动态均衡的领地,经济平衡与非平衡研究开始了登堂入室的时代;《富国律》提出完全单一无税零价货币的财政金融制度变革构想,让经济发展超越了道德软约束时代,进入了法制硬约束下的动态均衡新时期。  相似文献   

12.
平衡论——和谐社会的另一种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衡论作为现代行政法的基础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以来,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演变,理论界及实务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一创新性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当前我国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现有语境下认识平衡论的价值、作用以及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是平衡论者必须直面的一个课题。文章从平衡论与和谐的关系维度入手,对平衡论与和谐社会的一致性、平衡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考量进行论述,并从未来的前景观看,指出其对构建国际社会的和谐具有重大的意义,进而论证了平衡论必将走向世界法学,成为我国行政法学界对世界法学基础理论作出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对转子自动平衡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应用研究。针对自动平衡的特点,对振动系统的力学模型进行了新的分析,指出:运用补偿方法,可以得到精确的系统模型,克服了传统通用平衡机中存在的原理误差;提出了一种软、硬支承自动平衡机的通用测试理论,详细介绍了研制的自动平衡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4.
高校女性管理者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高校女性管理者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如何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在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建构下,高校女性管理者得到社会认同的主要障碍;文章最后从经济学视角探讨了女性管理者如何通过寻求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的适度均衡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布哈林的平衡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之上的系统之动态平衡思想。他把自然界和社会都是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当作一个体系即系统来研究其动态平衡关系的。系统之动态平衡思想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理论高度构成了布哈林经济哲学思想的核心。特别是布哈林关于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思想,是布哈林平衡论思想在经济领域中基本运用,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在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自身所具有的无国界性、信息的高流动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合理使用制度难以平衡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于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应当强化还是淡化的争论已成为近年来著作权领域激烈讨论的热点问题。在这种争论存续的过程中,我国的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将何去何从?此乃本文拟探讨的主要问题。从宪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的存在价值进行了分析,并以实现权利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为基础,对重构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1930年代,如何认识和应对德国法西斯的威胁是摆在欧洲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苏联基于自身对威胁的感知,提出共同应对德国威胁的“集体安全政策”,最后以失败告终.从国际关系结盟理论视角来看,沃尔兹代表的“传统结盟理论”认为各国会制衡权力最大的国家,斯蒂芬·沃尔特在对沃尔兹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威胁平衡理论”,认为国家需要制衡对其威胁最大的国家,而不一定是权力最大者.从“威胁平衡理论”的基本观点来看,苏联建立集体安全努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各国对“谁是最大威胁国家”的不同认定,进而加剧了集体行动的难度.  相似文献   

18.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历史即文明,文明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文化是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汤因比的文明整体观尽管凸显文化的地位和功能,具有“文化决定论”的倾向,但它对理论和现实都有指导意义:理论上为我们确立了新的发展观;实践上提醒我们不论是进行现代化建设还是参与全球化的进程,都要注意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间的平衡发展,不能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19.
现代行政法“平衡论”通过行政关系与监督行政关系的互动实现平衡,但是在涉及主体之间、行政与环境关系、执行中所导致的结果等方面并不平衡,其提倡的以民制权论在目前可行性也不强,经历着后现代冲击的行政法也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考。  相似文献   

20.
税法的平衡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法平衡论对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依法治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法治税”既不能依“治民之法”,也不能依“治吏之法”,只能依“平衡之法”;合理配置征纳双方的权力 (利 ) ,就可能使纳税人享有的宪法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在总体上能与税务机关享有的充分而强有力的征税权相抗衡 ,只要双方积极行使在总体上能与对方相抗衡的权利 ,税法便会在这两种张力下形成平衡 ;另外 ,税法的平衡还应该注意授权立法和地方立法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