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红军长征北上战略方针确定的几点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放鸣 《中州学刊》2005,(4):179-181
红军长征北上战略方针的确定是一个过程.长征开始时是主张突围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黎平会议提出了建立黔边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遵义会议提出了建立云贵川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两河口会议提出了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榜罗镇会议最后确定了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2.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派出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队进行西征,红六军团于1934年10月与红二军团会师,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红二、六军团的行动得到中央的及时指示,特别是遵义会议后,在遵义会议精神指导下,中央对红二、六军团的正确领导,使红二、六军团胜利完成长征。  相似文献   

3.
红二、六军团的长征同中央红军一样,是在无法粉碎敌人“围剿”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其转移的战略目的是寻找机会和条件,建立新的更大的革命根据地。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的,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四个阶段,于1936年10月胜利完成长征。  相似文献   

4.
(一)红六军团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活动在湘、鄂、赣、川、滇、黔广大地区,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一九三四年七月下旬,中央命令红六军团作为红军长征的先遣队,从湘赣苏区出发向湘南挺进,从而掀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当时,中央任命肖克同志为红六军团的军团长,任命原湘赣军区司令员王震同志为军团政治委员,李达为军团参谋长,张子意为军团政治部主任。第十七师师长和政委分别由肖克和王震同志兼任;第十八师师长、政委、参谋长分别由龙云、甘泗琪、谭家述诸同志担任。同时,决定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同志为中央代表,随军长征。相继组成了红六军团最高指挥机关——军政委员会。任弼时同志为军政委员会主席,肖克、王震、张子意为委员。  相似文献   

5.
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综述(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上下篇,将十年来有关长征研究中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和争议性的成果,分十一个专题进行综述.上篇内容有:红军长征的准备、出发地和时间;北上战略方针确立;长征中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工作;长征中的会议研究;长征中的筹粮问题研究;长征中同错误路线和倾向的斗争;其他红军队伍的长征研究;长征胜利会师与长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1936年3月23日,由贺龙、任弼时等同志率领的红二、六军团长征来到宣威的虎头山,进行了一次战斗。在战斗中,红二军团三百余位指战员壮烈牺牲。图为1979年落成的虎头山战斗纪念碑。1936年3月23日,由贺龙、任弼时等同志率领的红二、六军团长征来到宣威的虎头山,进行了一次战斗。 在战斗中,红二军团三百余位指战员壮烈牺牲。图为1979年落成的虎头山战斗纪念碑。宣威虎头山红军烈士纪念碑  相似文献   

7.
<正>长征与抗日相结合,把中国革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虽然在长征开始时“北上抗日”并没有被作为其行动口号,也未被确定为红军战略转移的行动方针,更不是博古、李德转移计划的行动目的,但它在长征前后却一直是红军追求实现的战斗目标,是鼓舞指战员英勇奋斗的政治目的.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确实是在“北上抗日”的旗帜下进行的,长征的胜利实质上是实现“北上抗日”路线的胜利.(一)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当工农武装割据如众多星星之火出现在中国各地的时候,毛泽东就指出,这种割据之能否长期地存在,“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一个条件”,“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参加长征的女红军究竟有多少?许多同志认为只有康克清、邓颖超、贺子珍等三十名左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通常人们所说的参加长征的三十名女红军,只包括了参加一方面军进行长征的女红军,而未包括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参加长征的女红军。据《红二、六军团长征过云南》一书记载,参加二方面军长征的女红军至少有18名。她们是:李贞、戚元德、阵宗英、蹇先任、  相似文献   

9.
试论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的意义李志华1934年11月16日,继中央红军长征之后,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2月上旬进入陕南,并先后击败了敌人...  相似文献   

10.
姜子华 《学术探索》2005,(4):118-121
红军长征是一次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当时的中央和红军处于中央苏区无法立足、王明左倾严重错误指导、国民党蒋介石重兵围追堵截、张国焘搞右倾分裂以及大江大河天险、雪山草地无人区等极为罕见的逆境中。党中央和红军机智而勇敢地选择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目标、“避开强敌、迂回北上”的战略转移路线、以陕北为战略落脚点以及纠正党内左右倾错误的最佳时机和模式,从而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和党、军队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空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红军长征落脚陕北是历史的必然:红军长征始终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目标和方向上为最终落脚陕北提供了可能;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党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错误,保证了最终落脚陕北;陕北革命根据地当时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客观条件是红军选择落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934年10月27日,《先锋报》刊发第一则长征报道,这则报道比范长江、陈云、斯诺、薄复礼、董健吾和长征亲历者的长征报道都要早。两年的时间里,该报持续刊发了145篇相关报道和9张图片,以多角度、多体裁的形式再现了一幅立体、动态的长征图景。《先锋报》上的长征报道具有重要的历史功绩:它打破了国民党政府长期对红军和苏区的新闻封锁,有效地建构了红军的正面形象,同时也广泛宣传了长征精神,较早地概括出长征精神的内涵;宣传"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使红军长征师出有名,并为中共在艰苦条件下开展对外宣传报道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革命力量进行了四次重大的北上(撤)战略行动,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抗日战争初期的南方红军游击队整编北上华中抗日、抗战中期的皖南新四军北移和抗战胜利后南方八省区根据地革命武装渡江北撤。这四次北上(撤)战略行动,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为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四次重大转折的历史关头分别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生动运用和集中体现。中共领导的南方革命力量四次北上(撤)的史实是众所周知的,在此,本文主要是考察其相互关联的共同…  相似文献   

14.
红军为改变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被动局面,采取穿透封锁线,深入江浙腹地游击,进而达到调动敌人的目的,红7军团奉命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千里转战数省,吸引大批敌人于己周围,有力地掩护了主力红军突围行动。  相似文献   

15.
统一战线工作历来受到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的时刻通过统一战线政策帮助红军减少敌对力量,增加支持力量,获得少数民族和部分国民党军阀的帮助。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长征过程中的实行统一战线政策,关注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充分发挥和利用党外人士和地方军阀的重要作用;大大减少了红军的消耗,保存了红军实力,传播了革命胜利的火种,为长征的转移和中国共产党顺利北上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2月25日,我们在《广西党史研究通讯》第六期发表了题为《红军长征在通道尚未改变战略进军方向》的文章。在那篇文章中,对红军长征在通道是否放弃和二、六军团会合的打算,向贵州前进是否“改向”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拟对“通道转兵”这一提法,进一步谈谈我们的看法。在长征途中,1934年12月18日,经过毛泽东同志的努力说服和一系列工作,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了  相似文献   

17.
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贯穿全国红军长征从酝酿、出发到胜利的全过程;他们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探索长征路线,即选择在哪里创建新的根据地作为落脚点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分别起到先行探路和掩护主力、开创新区和战略策应、推动北上和维护统一等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夺取全国红军长征最终胜利的重要生力军;他们的胜利与重要作用的发挥,既得益于他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及强烈的大局意识,也是基于其全体将士的团结奋战和领导核心的坚强有力,更是受益于遵义会议后党中央的正确指挥;遵义会议正确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的贯彻,瓦窑堡会议改变政治路线和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策略精神的及时运用,不仅极大地焕发了红二方面军的战斗力,而且为其指明了夺取长征胜利的唯一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34年5月红三军在贵州东北部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24日在黔东印江木黄红三军与红六军团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发起湘西攻势,开辟和发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在遵义会议精神指引下,又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遵义会议,传统的说法是1935年1月6日至8日召开的。根据我们最近查对有关材料,觉得这个说法仍须探讨。 (1)1月5日24时,一军团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指出:“一军团缺二师拟于明(六)日通过湄潭向遵义前进”,“并拟于八号与二师会攻遵义城。”① (2)红一军团保卫部秘书童小鹏同志长征日记记载:“7日,我军已占领贵州的中心城市——遵义,黔敌—溜烟的逃了。”②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四年十月,党中央和军委总部、红一、三、五、八军团曾在于都地域进行了集结或休整。本文就中央机关和红一、三、五、八军团长征前夕在于都的集结情况作一叙述。一、第五次反“围剿”后期的形势一九三四年七月,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疯狂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他们以“堡垒政策”向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步步推进。八、九月间,敌东路军和北路军开始向中央苏区的腹地逼近,石城、汀州、兴国、宁都等地已处于敌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在南线和西线,敌南路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