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省教委批准的七五规划项目《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研究》系列论文之一。文章收集了江苏有关鸦片战争和林则徐等人的历史文物和资料,并进行了考释,这对进一步研究林则徐与鸦片战争在江苏的情况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让亿万观众见识了鲍国安这位年过半百的老演员的精湛演技。去年鲍国安又不负重望,成功扮演了电影《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成为继赵丹之后,又一位为观众所认可的林则徐的银幕形象。电影《鸦片战争》还让另一位老演员林连坤成了“知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杰出的政治家林则徐(1785——1850),在鸦片战争前后,或做官或路过,曾三次来陕,与陕西的人和事,都有密切的联系,不过,一向却不为人们所注意。为了进一步研究林则徐的思想,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的思想变化,我们仅从地方史角度,提供  相似文献   

4.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四年,也是林则徐在江苏任职的最后一年。因两江总督陶澍奉旨赴安徽、江西阅兵,林则徐以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执掌着江苏全省的军政大权。该年秋十月,林则徐为督防黄、淮秋汛,催儹回空漕船及办结要案等事,从南京移驻清江浦,接到盐城县令要求今冬开挖疏浚境内皮岔河的呈文。为着了解盐城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防止官场蒙骗等弊,林则徐特地到盐城进行厂一次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时期有两个影响很大的思想家,一个是龚自珍,一个是魏源。人们常常龚、魏并称。然而由于魏源多活了十几年,亲自参加了反侵略的鸦片战争,因而他对侵略者的认识,对西方世界的了解,都大大超过了龚自珍。 魏源是湖南邵阳人,出身于地主家庭,生于一七九四年,卒于一八五七年。在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之前,他积极参加了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在鸦片战争中,他又和主战派坚定地站在一起,积极参与了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在斗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凶  相似文献   

6.
作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研究林则徐的抗英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林则徐抵御外敌的行动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典型代表,林则徐在中国近代的思想领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笔者认为,在以鸦片战争为序幕的近代社会中,林则徐的主要思想贡献在于以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陈胜粦教授,笔名山茅、丹舸,广东梅县人,1937年1月生.现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广东省历史学会秘书长、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委员,是中国近代史方面的专家,尤精于对林则徐和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150年前,林则徐揭开了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帷幕。为了进一步阐明林则徐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的杰出贡献,寻求出他指导自己斗争实践的思想动因是必要的。本文拟就林则徐的反侵略思想进行一些探讨。一商品输出和武力干涉是西方资本主义侵华的两种主要手段。鸦片战争前,在西方的一般商品难以打开中国市场的情况下,殖民主义者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一幅大型浮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虎门销烟”的壮丽场面。看到这幅浮雕,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鸦片战争,会怀念中国近代的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号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林则徐卓越的历史功绩,就是他在民族危机加深、外敌入侵的重要关头,坚决主张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为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挺身而出,忍辱负重,积极投身于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可以说,林则徐以他的反侵略爱国思想和斗争实践,谱写了一支中  相似文献   

10.
《咄咄吟》是反映鸦片战争中重要战役之一——奕经东征之役——的史诗。作者贝青乔,(1810一约1863)字子木,江苏吴县人,诸生。其著作除《咄咄吟》外,还有《半行庵诗存》、《苗俗记》等行世。 鸦片战争初期,在林则徐、邓廷桢等的主持下,禁烟和抗战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不久,投降派得势,道光帝撤了林、邓的职,局面日非。到广东取代林则徐的琦善放手卖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出现了三位学识渊博而又奋勇求实的爱国志士,他们是龚自珍、林则徐和魏源。龚自珍首开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风气;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放眼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是近代中国力求“富国强兵”、倡言革新的先驱,明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宏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传统,给后人留下了大大超过自身业迹的宝贵精神财富。1839年已亥,龚自珍预言“九州声气恃风雷”。1840年庚子,果然风雷滚滚;林则徐虎门烧鸦片,大壮国威;三元里百姓抗英军,民族振奋;魏源也在镇海亲身参与抗英军事筹划。1841年,岁在辛丑,龚自珍忧愤…  相似文献   

12.
梁廷柟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广东名儒,中国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他在鸦片战争前后,曾热情支持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反抗英国侵略的斗争,与林则徐过从甚密,两人在"夷情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本文试图对两人的"夷情观"加以比较,以深化对梁廷柟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时期,坚持抵抗侵略,反对投降,遭到清朝卖国集团一再打击,最后被遣戍新疆。他于1842年冬到达伊犁戍所,至1845年冬获释东归,在戍三年。《乙巳日记》就是他在新疆后期,奉命会同原住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全庆(字小汀),周历履勘南疆各城新垦地亩的实录。二十多年前,我校历史系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研组、研究室在陈锡祺教授主持下编辑的《林则徐集·日记》(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就开始注意并收集了这年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三共三十三天的日记。其所记为林则徐从伊犁到达绥来县以后,经乌鲁木齐由吐鲁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外交往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华夷思想在其处理对外交往事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概括来说,林则徐的华夷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天朝上国"思想、"柔夷"思想、"夷分良莠"思想和"师夷以制夷"思想.林则徐的华夷思想相较于传统华夷观念已经有了变化,但他对西方的认识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这使他的华夷思想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15.
琦善(约1790年-1854年),清末满洲正黄旗人。袭侯爵,官至大学士。19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诬谄力主抗英的林则徐,深得昏庸无能的道光皇帝的信任,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 琦善到达广州后,革除林则徐等人职务,撤消主战派苦心经营的海岸防线,遣散水勇。他对英国人低三下四,屈膝奉承,乃至秘密和英国在华商务总监义律擅自议订《穿鼻条约》(又作《川鼻条约》)。该条约规定割让香港给英国。慑于人民群众的抵制和主战派的不满,琦善不敢在条约上  相似文献   

16.
蒋廷黻关于鸦片战争的史论观点是:1.英国没有图谋中国的野心,到中国来只是一心一意做生意。2.鸦片战争是由于林则徐禁烟引起的,林是个只顾惜个人名誉而不顾国家安危的伪君子。3.英国的武器精良,技术先进,中国的失败是客观条件早就决定了的。4.中国不懂外交和国际公法,而这是当时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途径。只有琦善懂得外交,他在鸦片战争中是有功的,不该蒙受“卖国贼”的恶名。本文对以上观点逐一批驳,并指出:抗拒英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与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工业文明完全是两回事;没有国家主权的独立自主,就不可能有国家的民主自由与平等,因崇洋而产生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必然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琦善投降卖国的铁案不可翻,林则徐抗英禁烟的气节不可辱。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及其前后的思想与实践,分析林则徐:(一)用民心,恃民力,民惟邦本的人民性;(二)坚持禁烟和反侵略斗争的坚定性;(三)向西方学习,坚持主张发展正常国际贸易的进步性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说明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先躯者和爱国者。要继承和发扬这位伟大先躯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献身于促进祖国的统一事业,为祖国的伟大前途而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九年春天,邓小平同志访美时指出:“美国人民对人类的文明和世界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一向怀有友好的感情,……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深厚的。”中美关系正常化,为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为研究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开拓了新的前景!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就希望了解美国;可是,由于清朝闭关政策的限制,直到鸦片战争时期,才开始对美国有比较具体的了解和介绍。当时,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们——以林则徐、魏源、梁廷枏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比较开明或倾向进步的爱国人  相似文献   

19.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杰出的爱国者。他在40年的政治生涯中,尤其在鸦片战争的风云岁月里,不避趋祸福,不计较生死,为民造福,为国解忧,厉禁鸦片,坚决抗英,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后世一代代志士仁人为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林则徐对西方知识的探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概述过近代中国人为解救祖国和民族危难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经过,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学习西方的过程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它的先声便是林则徐对西方知识的探求。林则徐探求西方知识,是和他的爱国御侮思想直接联系的。为抵抗西方侵略,必须了解西方,为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必须学习西方的“长技”。虽然林则徐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由于封建顽固派即投降派的破坏而没有达到目的,但他留下的经验教训,却是值得我们吸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