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剑钦先生在《谭嗣同致刘淞芙书札编年辨证》一文中,根据史实和相关文献对拙著《谭嗣同与晚清社会》第五章中谭嗣同致刘善涵十四通信函中的十一通的编年,进行了辨析订正,笔者除了认同一通信函的编年为误判,一通信函编年应更精确外,对夏先生认为编年不妥的其余信函,一一作了辨证,以夯实谭嗣同研究的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载上书范仲淹的时间当以《宋史》所载"年二十一"为准;张载并非范之门人也无师承关系,范对张载思想的转变的确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经历了一定的过程;张载之学是在与二程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立的思想体系,"京师论《易》"对其易学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张载与邵雍观点的不同,体现了宋代易学气学派和数学派的对立;张载卒时以吕说为妥,主要卒因是病逝,虽然政治失意对其心理和身体会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杜桂萍 《晋阳学刊》2008,(3):101-106
杨潮观佚文《邈云草序》和佚诗《登莲性寺白塔联句》于其文艺思想和生平交游而言,乃弥足珍贵的史料;他与袁枚因《子不语》由挚友而龃龉的原因和过程,反映了二人在气质、性格和思想观念诸方面的差异;乾隆三十七年(1772)杨潮观遭吏议落职的原因,极有可能与其涉嫌于邛州知州任上押运皇木私带木料有关。凡此种种,彰显出一位更加真实而鲜活的杨潮观。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论     
谭嗣同(一八六五——一八九八)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阳众生,湖南浏阳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继询官至湖北巡抚。幼年随父在京读书,和他的二哥嗣襄俱师事欧阳中鹄。中鹄平生在学术上非常倾服王夫之,因自号瓣疆,取瓣香疆斋之意。其次如黄宗羲,刘继庄,也都为他所称道。所以嗣同后来也深受这些思想家的影响。 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北京发生流疫,嗣同被传染,死去三天,又苏醒过来,所以改号复生。就在这一年,他的亲属死去了六人,他的母亲也是这年去世的。母亲死后,嗣同备受他庶母的虐待,遂遭到父亲的歧视,因而心灵上受到极大创痛。后来他曾追述当时的痛苦道:“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濒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 (《仁学自序》)可知他后来勇于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崇高思想,很早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是我国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在目前关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讨论中,不少同志主张谭嗣同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最近发表的张立文同志《论谭嗣同‘仁学’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一文(见《江汉学报》一九六四年六月号)也正是表述了这种观点;但也有很多同志认为谭嗣同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我认为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进步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的基本性质是唯物主义的。这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同时也就张立文同志的文章谈一些意见,以与张立文同志及其它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6.
万昌华 《文史哲》2005,(4):116-122
钱穆认为中国秦代以来的古代社会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虚君制或者是君主立宪制,丞相是副皇帝,御史大夫代表丞相管理和监察着皇帝。钱穆从推理及皇家片面记述文字来否认秦代以来的古代社会是君主专制社会、秦代以来的政治是专制政治。他的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不论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行和制度的设计来看,还是从社会观念来看,钱穆的观点都与秦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实际不相符合。黄宗羲、顾炎武、梁启超、谭嗣同、鲁迅,以及陈独秀等前代史学家、思想家所作出的中国中古社会是专制社会的历史定论,没有理由进行翻案。  相似文献   

7.
王莽是两汉之际的一位改革家,又是一个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封建帝王。对于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历来聚讼纷纭,迄今没有定论。本文试就王莽改制若干有争议的问题,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多以鸦片战争与五四运动作为近代史与现代史之上限;近年,不少人主张自建国以后作为现代,而将前30年划入近代史中,故此处使用模糊概念将近七、八十年的历史通称为近现代史。对五四以来的历史记述,无论叫做共产党历史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都已卷秩浩繁,且有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与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两个有关历史问题的《决议》,作为论史的主要根据。笔者多年来披阅某些文史资料与文学作品,尤其反映本世纪中期史实的一些电影或电视剧目,觉得或由于党史所未及,或由于理论武装不足与舆论导向失误,或由于对某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具体看法有所不同,其中对今后研究借鉴颇为重要者,不少仍有待商榷或深究之处。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与唐才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贾维 《船山学刊》2006,(1):34-37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黄彰健先生<戊戌变法史研究>一书中,著有<论光绪丁酉戊戌湖南新旧党争>及<谭嗣同全集书札系年>两章,深入研究了谭嗣同在湖南的维新变法活动,引证繁富,考证精当,为谭嗣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大陆学者邓潭洲先生在其<为改革而献身的谭嗣同>一书中,对谭嗣同一生活动作了简明而准确的叙述,这一叙述是以他对谭嗣同的多年研究作为基础的.但上述两部著作在考证有关戊戌四月谭氏行踪方面,似乎仍然存在若干疑问.由于邓先生已经作古,无从请教.笔者在此不揣浅薄,特此提出,以就教于黄先生和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宋辽金俗文学交流若干事实的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蓬蓬花》、《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等辽代歌曲流行于北宋末的汴京,它们是宋辽俗文学交流的缩影。宋辽俗文学交流的历史可溯源于契丹与五代的文学交流。辽代俗文学的发展,为北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宋金俗文学交流始于金灭北宋。金院本在吸收、改造了宋杂剧的艺术成分后,最后发展成元杂剧;而宋杂剧在南方的发展则是融入南戏或自然消亡。因此,元曲和元杂剧的形成,本质上是宋辽、宋金之间俗文学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13.
卓振英  来伟婷  江庆 《云梦学刊》2011,32(5):139-141
在《楚辞传播学与英语语境问题研究》一书中,杨成虎、周洁两位先生对中国译者的各种楚辞英译本进行了评论。该书有关楚辞英译的不少见解甚为偏颇,且违背了学术批评的规范,有必要与作者进行探讨与商榷,以明是非、正视听。就不同见解和做法所进行的探讨包括《涉江》、《离骚》等篇篇名的翻译,某些诗句、诗节的解读,若干翻译的理念,以及翻译批评所应采取的态度和遵循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14.
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过去认识传统乡村社会的模式,影响最大为“租佃关系决定论”与“乡村和谐论”。前者强调租佃关系的作用,后者则把传统乡村看成一个非常和谐的、温情脉脉的大家庭。但这两种理论皆属一种理论虚构,难以考之史实。事实上,传统中国土地并不那么集中,租佃制并不那么发达。小农自由交易导致严重分化的说法不成立。历史上朝代际和朝代内土地趋向于集中的“规律”并不存在。当时的社会不公与社会危机另有原因,与租佃制关系不大。把地权问题说成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首要问题、把地权不均说成是传统中国社会弊病、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的主因,从而把平均地权说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都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早期散文汲取桐城古文与先秦、六朝各体文章之长而成为中国古典散文的辉煌终结,后期对报章文体的倡导与创作,以及“言文合一”主张的提出,则成为近代文界革命之先声.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尝云 ,谭嗣同的《仁学》 ,曾“题曰‘台湾人所著书’ ,盖中多讥切清廷 ,假台人抒愤也。”( 1 ) 我认为 ,谭氏这种“假台人抒愤”的作法 ,是与他深沉的台湾情结分不开的。而形成这种台湾情结的原因 ,既有家庭的 ,即他亲爱的哥哥谭嗣襄不幸客死台湾 ;又有国家的 ,即甲午战争中国失败 ,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这两件事都给他以极为深刻的刺激 ,所以不仅将其写作的《仁学》题为“台湾人所著书” ,而且从方法论上为写作《仁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一谭嗣同的仲兄谭嗣襄 (1 857- 1 889) ,长嗣同8岁 ,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有为…  相似文献   

17.
丁祯彦 《船山学刊》1991,(1):147-161
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慧星”,在他短短的一生中虽没有写过系统的论史著作,但在他的《仁学》和其它政论文章中,援引古今中外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兴衰治乱。  相似文献   

18.
谭嗣同诗 16 0余首 ,内容可分抒写怀抱的诗、抒写人生感慨的诗、咏史凭吊诗、行旅山水诗、咏画状物诗和感慨国弱民贫的诗六类。谭诗主题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表现置生死于度外的人生观 ,二是抒写悲壮情怀。其诗艺术风格接近李贺但又多样化 ,在近代诗坛特色独居。  相似文献   

19.
谭嗣同在他的《仁学》和其它政论文章中,援引古今中外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兴衰治乱,力图分析其原因,探索其内在联系,并给以理论的说明。谭嗣同的历史哲学思想与他的爱国主义紧密相联,并为他的维新变法的政治实践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0.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革家,但又是一个狂热的佛教鼓吹者。尤其是一八九六年之后,他的维新变法思想日趋激进,其对佛学的钻研也步步加深。如何解释这种矛盾的历史现象呢?一个较为流行的看法是,谭嗣同一八九六年后的信佛是他“悲观厌世”的产物。本文的观点与此相反。谭嗣同一生的思想发展有两次较大的转折:一是一八九四年后彻底抛弃了封建守旧思想,主张“尽变西法”;二是一八九六年后研究佛学,在哲学、政治等方面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两次变化的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