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华 《东岳论丛》2007,28(1):154-159
一切思想都无一例外地来自于人类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慕,来自于对超越自身局限到达永恒境界的不懈追求,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问。在基督教神学中,人类只有通过救赎,跟随耶稣基督,超越罪孽,超越自身局限,才能重回理想的天国,到达终极和永恒;源于传统儒家思想道德修养观念的仁、圣、天道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同样是教导人们如何超越自身局限,达到至上和永生的境界。在此,基督教和儒学即获得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人的超越。不过,在超越的终极目标上,前者趋向于上帝,后者则趋向于天道;在追求超越的动机上,前者寄托于来世,后者则寄托于现世;在实现超越的途径上,前者祈求于他救,后者则忠实于自救;在超越的结果上,前者表现为因信称义,后者则表现为实践贤明。  相似文献   

2.
人类是自然物质的精华,思维是物质运动的结晶,反思自然宇宙之本是人类的当然使命,是人类思维的必然追求。 人类并不甘心居于自然世界产儿的位置,人脑也并不仅仅遵循物质运动的一定之规,人类的理性一经产生,便超越于自然物质世界之上而自由驰骋。何况,人类的大脑也远远不止一个,思考自然之本的答案也就难以划一,由此便形成了人类各民族五花八门的哲学宇宙观。在历史上长期无文字的各个民族民间保留至今的古老口承文化中,人们不难看到各色各样的原始形态的哲学宇宙观。  相似文献   

3.
永远的悔     
不知因为老之将至、心态便也随之老化,还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情结使然,十几年来,情感上总被一种想补赎而无从补赎、愈无法补赎则郁积愈深的无奈折磨着。这种折磨大抵来自对儿女的过于严厉。  相似文献   

4.
人类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类中心主义”或“自我中心主义”。言语行为中讲话者总是处于中心地位,一切时空关系、交际参加者的相互关系以及语言外各种事物现象的相互关系,均以讲话者为中心参照。指示语所体现的正是以讲话人为中心的那些最基本的语境因素,指示语提供的信息来自言语环境。没有特定的语境,没有语境信息,话语的指示信息就无从表达,甸子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刘言 《家庭科技》2004,(3):38-38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看到实力相当的几个人,为了自己获胜想尽了办法,但稍有不慎便“马失前蹄”,与自己心仪的岗位擦肩而过,在痛心疾首之余你是否想过如何战胜对手呢? 第一招:展示你最优秀的一面 如果你没有“后台”,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只有依靠自身的“软件”了。比如:你有没有团队精神?是否知道编织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等。当然,你所拥有的这些“软件”  相似文献   

6.
围绕苏轼词作的本质内核,第一部分分析了苏轼人生体验的三个层次:对人生自由的表层体验,以入世法寻求自由,现实中无法实现;在矛盾中寻求自由的精神家园,展示了苏轼对人生自由的探索过程;只有做到物我双忘,才能实现心灵超越和精神自由.文章分析了追求人生自由调的意义,它来自时代又超越时代,反映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从对“以诗为调”和苏词风格的辨析中,阐述了苏轼词的基本艺术特征:自由.从而将“人”、“文”统一于“自由”这一基点。  相似文献   

7.
孔子“乐”的体验既不来自于对外在客观真理的认知,也不来自于主观情感的选择,而是来自于生命追求与道(仁)合一后的精神自由。因此,这种“乐”乃是一种“自得之乐”,它超越了外在的富贵、权势、物欲等利害关系的束缚,使自己的生命进入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澄明之境。但是,孔子的这种“自得之乐”又不同于庄子追求的个体之“乐”(“逍遥游”),因为这种“乐”的背后潜藏着对社会人生的深深之“忧”,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孔子美学所独有而老、庄美学所缺乏的,它体现出孔子美学的深刻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所追求的生命圆融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忧乐圆融,它蕴藏着真正的人文关怀深度和人道情操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长征与抗日相结合,把中国革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虽然在长征开始时“北上抗日”并没有被作为其行动口号,也未被确定为红军战略转移的行动方针,更不是博古、李德转移计划的行动目的,但它在长征前后却一直是红军追求实现的战斗目标,是鼓舞指战员英勇奋斗的政治目的.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确实是在“北上抗日”的旗帜下进行的,长征的胜利实质上是实现“北上抗日”路线的胜利.(一)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当工农武装割据如众多星星之火出现在中国各地的时候,毛泽东就指出,这种割据之能否长期地存在,“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一个条件”,“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资本语境终究是一个具有规定性的“元因素”,它始终是处于一种流动状态之中的,而资本、种族与文化之间则相互牵连、彼此互动,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所处于其中的“势境”因子.人类要想更上层楼,就必须超越资本语境,进入到“超资本”与“超人”的境界,因为“资本是联结在初民状态与文明社会之间的一根绳索——悬在深渊上的绳索”.一方面,作为...  相似文献   

10.
论宋词的“惆怅”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南南 《东岳论丛》2006,27(2):137-139
“惆怅”是宋词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宋词的惆怅,大体上表现为“时光之怅”、“离别之怅”、“家国之怅”等多种类型。这种惆怅,来自于个体生命发展的欲求与现实生活的制约之间的矛盾,来自于个人认识的有限与宇宙、社会发展的无限之间的矛盾,来自于追求真理、追求本真、追求理想、追求美好而不得的痛苦,在中国传统文化“过犹不及”、“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思维模式引导下得以成型,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论”困境之谜——超越与不可超越的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当今所谓的“人类中。心”困境,“诘难”之声不绝于耳。作者认为,自柏拉图以降,人类就踏上“自我中心”超越之途,但“超越”不是“废除”,而是扬弃。从理论维度透视,我们所要超越的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类中。心论,尤其是建立在近代工业文明塑造的凝固化体制基础上的那种绝对化了的人类“沙文主义”、“征服主义”,而对自身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的人类中心难以超越。就现实层面分析,实践活动的本性之一是主体价值选择活动,选择的标准或尺度不能脱离人的需要和利益。设想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去领略绝对无中心的地位,也仅仅是一种价值悬设。何况今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走出而是正在走入人类实践中心。“人类中心”的超越与不可超越之途,正是矛盾辩证法的体现与展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人类的文化传播再没有空间的间隔 ,人类必将出现一个超越于各种文化的世界性文化浪潮。由于欧美民族在世界上的优势 ,这一世界性文化浪潮很可能会推出以英语为主的人类主流文化 ,它将对世界已有的各种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人类文明发展的潜质在于它的多样性 ,倘若在这一文化浪潮中失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人类将进入一个停滞时代。东方必须为捍卫自己的文化而奋斗 ,这是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13.
杨林 《学术界》2005,(6):138-145
由文化的芜杂和多元冲突走向空旷,经空旷而接引本体的觉悟,这是企业文化乃至整个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征候。无从解构的本体虚现意味着文化胸襟的敞开和文化根由的追问,这种本体自觉是对虚无的超越和对澄明的想往,是诉求于文化泡沫的消隐、世俗商道与生命大道的媾通,是“以无形搏有形”,令人文主义的本体场域全面置入现代经济生活。基于对商道的初步反思,可以概括为:商道尚清、商道觅无、商道从简。  相似文献   

14.
“超越”作为哲学与宗教的重要问题,不仅是主客对立下的存在者化的概念,还是前存在者意义上的“超越活动”。“超越活动”是“超越的本源”,现代新儒家所谓的“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均是“超越活动”的对象化,即人通过作为“超越活动”的“爱”与“思”而成为超验的存在者,而超凡存在者“天”的生成则与人的敬畏情感与形上追求相关。因此, “超越”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的超越性问题。近年来,对于“超越”观念的讨论如此热烈,与“人本主义”背景下人的超越性问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期的人类有不同的内在动机支配 ,从而使人与自然呈现出特定的整合关系。现实原则和功利目的原则支配下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 ,实质上是不同利益集团以各自利益为中心的狭隘观念。它带来环境与生态危机、资源与能源短缺、“南”“北”发展不平衡等全球性问题。但因此而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在本质上只是一种远离现实的空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全新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这种新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在对东方古代“天人合一”价值观、西方近代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现代环境伦理学加以扬弃、超越和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融精神价值于其中 ,是以整个人类的共同价值为终极关怀、力求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全新的价值观念。确立这种价值观念的过程乃是重建人类生存法则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16.
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有两方面工作可做。一是根据现代科学的新发观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从内容上丰富它;二是调整理论的组合结构,从形式上更新它。相比较而言,前者更为重要。本文所提的“就是工具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之命题,想在唯物史观的内容上作一点探索性工作。人们要问,唯物史观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工具又怎么会成为它的对象和范畴呢?这是因为没有工具便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懂得工具就不懂得人类,工具与人类  相似文献   

17.
管理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管理亦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其自身的管理活动的深刻的自觉与反思,是对传统的宗教、强权及经验管理的质的超越。但自“管理”与“科学”在此相遇以来,整个20世纪人类管理的命运似已成定局,即在一定的人性预设的前提下,寻求管理活动中的共性与规律,使其日趋规范化与科学化就成了人类不变的追求。纵观古典管理  相似文献   

18.
邓建中 《云梦学刊》2003,24(2):83-85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的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的契合,是在对“永恒女性”即普遍精神的追求中完成个体的超越和拯救。  相似文献   

19.
于英霞 《理论界》2006,(11):162-164
“人类中心主义”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这一理论曾经起过巨大作用,然而也逐渐带来日益激化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实践和理论都表明“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然被超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指明了方向,天人合一思想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形成新的价值观,指导我们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走进可持续发展文明。  相似文献   

20.
不知是哪一位高明先生想出新的花样,把新年贴的“福”字倒过来贴,我初看不能理解,经过别人解释,才知是有意识地倒贴,意在叫“福”早点来到。其实,倒到并不同音,真是三家村学究的瞎主张。他们一点文字学的常识都没有,创始人是谁?现已无从考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