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瓶梅》作为明代小说的“四大奇书”之一,曾被作为一部“淫书”而深受人们诟病,而实际上它却是一部高度现实主义的作品。作者为我们呈示了小说诞生的那个时代的广阔社会画面,对很多社会弊病都有深刻的反映。其中一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极易滋生腐败的政治文化。深入剖析这一政治文化及其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江湖人的最深印象大约是他们的“武”。因为人们说到江湖人的第一反应是:他谈的是“武侠”,联系泛滥于文坛艺苑的武侠小说和韩非子所说的“侠以武犯禁”,便会认为有武艺才能算是侠,才能算是江湖人。去年我在《文史知识》发表了一篇《话说游侠》,一开始就说最早的“侠”与武功没有必然的联系。“侠”不是指有武艺之人,而是指有朋友追随的人。  相似文献   

3.
《汉武大帝》在艺术上尝试探索了这样一种历史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即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导演胡玫称之为“新古典主义”。然而该剧播出后,对其“硬伤”的指责和争议却依然不绝于耳——历史剧对历史的尊重程度究竟如何?对于情节的改编,又到底应该在什么原则和尺度之内?究竟是“瑕不掩瑜”还是“对历史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4.
李霞 《老年世界》2011,(21):44-44
排座次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在古代,主要以座位的朝向来决定尊卑。官高者居上位,位卑者处下位。秦汉以前,人们以右为尊,称为“尚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云:“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即蔺相如的位置比廉颇尊贵。“左迁”有贬官之意,如韩愈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就讲了被贬潮州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可敬但又可怕近日,对亿万富豪袁宝璟雇凶杀人的审判,令人震惊。富人究竟怎样个活法儿, 他们的钱到底怎么花?颇值得人们深思。最新一期《中国社会导刊》的特别策划“83%的富豪在巨富中“死去”,透过富人捐款的心理描述,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财富带给富人们的人生“负累”和困惑。  相似文献   

6.
李霞 《老年世界》2011,(12):42-42
古代的车马 在古书上我们常见“车马”并举,如《诗经·唐风》中云:“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论语·公冶长》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在战国之前,车马是相连的。通常来讲,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所谓御车即御马,乘马也就是乘车。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元旦和春节自古就有敲钟迎新的习俗。每逢新年零时,北京大钟寺的钟和永东大钟、杭州南屏晚钟以及苏州寒山寺的钟均敲击108下,人们随着钟声互相祝福,祈求新年吉祥如意。迎新年为何鸣钟108下?我国古代,人们认为“9”具有吉祥、如意之意,《易经》就把“9”列为第一卦:“用9,见群龙无首,吉。”每年有12个月,而“9”的12倍是“108”。相传,我国素有古代钟王之称的北京永东大钟,每次撞钟都是108下,杭州西湖的南屏晚钟,每次撞击也是108下。对此,明代学者朗瑛在《七修类稿》一书中说:“扣108声者…  相似文献   

8.
被称之为中国当代革命历史形象教材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写了那么多的当代革命历史事件,却惟独没有“八一”南昌起义,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上世纪60年代初,能歌善舞的朝鲜人创作了一部千人大歌舞。此后,上海的文艺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章人英 《社会学》2000,(4):35-36
近阅《文汇报》载周巍峙同志写的《学者、长者、仁者——忆戈宝权》一文,不仅文笔朴实,情意真切,尤其题名妥贴生动,耐人寻味。当今所谓“学者”,俯拾即是;人日进入高龄化,年高者多德劭,“长者”也不足为奇;唯独真能称得上“仁者”的,诚非易事。“仁者”一词,源出《论语》。《论语》书中提及“仁”有109处,到底什么叫仁,令人困惑费解,二干余年来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为人信服的定义。《辞海》中说“仁是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我觉得此一释义有待商榷。就个人的浅见,认为“仁是中国儒家的一种理想的、完善的行为规范,内容包括三  相似文献   

10.
曲礼三千     
中国古代有关社会交往的规则,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到了周代已经十分完备,据说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这套礼仪规范几乎涉及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这套礼制已经近乎完美,所以备受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称赞。生活在春秋晚年的孔子常常说, 周代的礼制“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由于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周代的礼制究竟规定了什么,我们至今已经很难得其详细,不过,战国时期儒家的门人弟子根据他们的所见所闻写了一篇《曲礼》,在这篇文论中,详细委曲地对周代的礼仪制度做了说明,通过这篇著作,使我们能够得知周代礼仪制度的梗概。《曲礼》的作者一开篇就讨论了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马磊 《现代交际》2013,(12):51-51
《鬼谷子》是古代中国纵横术的开创性著作,对于当时制定外交斗争策略和处理国家间关系提供了大量的智谋与方略。《鬼谷子》的谋略硕果百出,其“揣”思想是《鬼谷子》外交处事思想的精髓之一。本文着重从《鬼谷子》关于外交谋略的方法论出发,分析并汲取其“揣”篇的合理成分,探讨其对当代外交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问:李慎之先生曾经评价您的专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发现另一个中国”,一个隐形中国。在儒家“无游民,无旷土”的理想秩序中,您认为游民与中国社会构成什么关系?作为社会脱序者的游民的势力究竟有多大?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中国,读书人的人生三部曲即为“读书、应考、做官”,“金榜题名”成为“天子门生”乃是人生的最大荣耀,正所谓“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然而,在当代中国,公务员火热招考似乎又让我们思考着古老的“学而优则仕”的精英主义传统。那么,公务员考试成为“中国第一考”,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一种尴尬?  相似文献   

14.
《诗经》、《史记》说“中国”我国古代文化典籍《诗经》最早出现"中国"一词。《诗经·大雅·民劳》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即首先爱护帝王所在国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全国各地。《集解》记载,"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古代,汉族居住的地区,亦称华...  相似文献   

15.
北大教授语出惊人孔子还是章子怡,究竟谁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这是近来从网络到媒体成为热炒焦点的一个问题。事情的发端是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接受广州《新周刊》记者采访时的谈话,其中有两句话颇为要害,一是“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二是“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据此,《华西都市报》发表了题为《孔子不如章子怡?!》的文章,说北大教授竟认为“孔子不如章子怡”,表示了大大的质疑。随后张颐武设在新浪网的  相似文献   

16.
永恒的美,永恒的魅力──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到西洋断臂的维纳斯文/罗汉果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究竟指推?历来说法不一。我把这桂冠戴给西施、王昭君、貂婵和杨玉环,因为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为证。相传春秋战国时越女西施在河边浣纱,游鱼因其美而流连忘返;相传汉元...  相似文献   

17.
近段时间,中国的高校不知是怎么了,好像集体患上了“烧包症”。然而人们质疑也罢,批评也好,中国高校似乎全然不予理会,继续不亦乐乎地建设着自己的“面子工程”。而对于大学真正需要建设的“里子工程”,却并没有人热衷,反倒出现学术造假、舞弊成风的现象,大学也变得越来越“惟利是图”。人们在昔日圣洁的象牙塔前踟躇了,大学的“面子”和“里子”,孰轻,孰重?没有大师只有大楼,没有学术只有权术的大学还是大学吗?  相似文献   

18.
对于《太阳照常升起》(以下简称《太阳》),姜文这样介绍:“这部电影是不能说的,只能看。因为这就是一个梦。”在他看来,电影就像吃饭、喝酒和做爱一样,带来的是身体满足,没有逻辑,也不需要逻辑。所以,当有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时,他很不耐烦:“看戏没有明白不明白,只有享受不享受”,“看不懂便多看几次,中国没有这类电影,世界上也不多”。  相似文献   

19.
刘少虎 《老年人》2008,(1):42-43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儿童的教育。为了使儿童增长智慧,加强修养,产生了多种启蒙教材。其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少儿启蒙读物,合称“三百千”,又称“三家村”,后加上《千家诗》,有“三百千千”之称。它们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20.
古代人们把胡须美的男性称之为“美髯公”。现在人们也有“男儿无须不美”之说。因此,胡须对于男人而言,是成熟的标志,也是传达个性的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