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以孔子厄于陈蔡一事作为发论的前提,是战国时期儒者探讨如何妥善处理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间矛盾的一篇专题性论文。在《穷达以时》中,天代表着主体的外在时遇,人代表着主体的道德实践和理性认知活动。简文虽然提倡天人有分,认为天、人各有其领域和职分,天、人在价值上有主次,天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其理论前提却是天人合一,即承认外在时遇对主体实践的深刻影响。简文的理论归宿是实现以人合天的天人合一状态,即处于主体理性自觉阶段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2.
郭店楚简《穷达以时》提出了“有天有人,天人有分”这一命题。通过对比和分析,此篇“天”和“人”的涵义和所指既源自与孔墨相关的传世文献,又有顺应时世变化和发展的新义。“天人之分”指人与社会各有职分,揭示了社会的偶然性对个体的制约和限制,认识到“时”“世”“遇”作为命运的重要性。其意义在于,这一认识的提出,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此时也正是论辩和道术极大发展的时期。《穷达以时》“天人之分”为我们认识先秦天人关系提供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论非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论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相似文献   

5.
荀子的天人有分思想,在先秦的天人观中具有独到的贡献。他坚持以类明分的原则,厘清了不同于天功的人功、不同于天道的人道,从而为确立合理的天人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准确把握后世的天人合一观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天人之分"的天人观是荀子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人性趋恶的性恶论是荀子人学思想中教化思维的前提条件。"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彰显了荀子人学思想的伦理价值,"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是荀子人学思想的政治价值之旨归。荀子人学思想是他对人性情怀关注的直接阐发。  相似文献   

7.
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荀子从礼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两个方面论证了礼的合法性依据.礼的外在形式具有缘饰人性的功能,它既可以满足人性对审美的欲求,又符合政治生活中辨异目的.通过对礼义的学习,以及礼对人恶劣情欲的抑制,在逐渐积善和化恶中,促使人的气质发生变化,从而使理想人格得以养成.  相似文献   

8.
孟子直接从"文化人"论性,言善即在性中,不假外求。荀子有"性""伪"之分,"性",乃是动物性,并非是"人"性;"伪",才真是"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质,而"伪"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由此论证明白了"善"生自社会的礼义,非人之生性所本有,即"人性"的本质是社会性,而非生物性。这样带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首先,必须充分认识人之情欲本能的性质,它不会自发地走向"善",必须对其进行控制,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其次,"人性"不是一种永恒不变的范畴,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最后,"群"是"人"之所以为"人"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荀子"人性"的重要内涵,我们需要认识"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儒家名篇<礼运>由于种种原因,古今学者多认为是孔子或其门人真言.本文通过<礼运>与荀子学派观点多方排比考订,发现<礼运>的内容与荀学主要体系大致相同,两者有直接的关系.<礼运>在传承过程中,受到荀子学派之<易传>的明显影响,可见<礼运>出自于荀子及其后学.  相似文献   

10.
“天人观”通过对“天人”关系的探讨,追问、反思世界与人生的究竟义。《庄子》中的“天”、“人”是一对互相对应的概念,“天”主要指代表宇宙运行本然之则的“自然之天”,“人”主要指违背万事万物本性的存在。以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为主旨,《庄子》论述了“天人”关系的三层涵义:“自然与人为”关系、“本性与非本性”关系和“理想境界与人间世界”关系,三层涵义依次递进,阐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确人应当追求逍遥自由的终极境界。  相似文献   

11.
李栗谷在对天、命观的研究中,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思考了人性命运的问题。他以圣人与天的经历为基础,力图把传统的重要经典联成一个整体,证明了天与人,天道与人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天与道遥相呼应,人对于人性有积极作用;人所应循之道是通过圣人来传递的,圣人与天相通。另外,在关于命运的看法上,儒学和基督教的观点体现出更多的互补性,而不是相异性。  相似文献   

12.
杨朔“当诗一样写”的散文观招致了今天的非议 ,批评者忽略了它产生的文化背景 ,忽略了它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情境以及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 ,因而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3.
<春江花月夜>一诗,作者运用中国古代的哲学整体思维方法,通过春、江、花、月、夜这些艺术的背景,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宇宙观,使诗篇的形象鲜明、生动的艺术画面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识,哲理意识与艺术画面水乳交融,玲珑剔透,具有极高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4.
从三国东吴徐整所记盘古神话起,探索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学者所记,及全国南方、北方、东方、西南、中原以及台湾流传的盘古神话,批判了盘古即盘瓠论,盘古源于烛阴论,中国盘古源于印度论,批评了盘古发源于河南论,论述了徐整所记盘古,北传,传于中国各地,中国各地有了新创造,形成多姿多彩的盘古神话,值得中国人自豪。  相似文献   

15.
儒家天人相和仁学思想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念与思想体系,儒家强调万物一体、主客统一,天地自然更具根本性;以生释仁,强调珍惜生命、珍爱万物,是"替天行道"的道德至善;提出"民胞物与""人者,天地之心",既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又凸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人当尽天赋本心,尽关爱保护自然的道德义务,以体现人贵于自然万物,实现以人为本、爱物与爱人的统一,实现仁,达到人的道德完善.儒家天人和谐仁学思想在生态环境伦理观上的独特认识,可为我们突破并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认识,为今天解决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胡文彬 《南都学坛》2002,22(6):39-43
四川省图书馆藏《读红楼梦随笔》与洪秋蕃的《红楼梦抉隐》被红学界看成两个作者所写的两本书。这桩公案经深入辨析后 ,有充分根据肯定郑藏本《随笔》与川藏本《随笔》当属于同一作者的同一本书 ,而仅是两种抄本而已。而郑藏本有洪秋蕃的亲笔署名落款 ,据此可以肯定《抉隐》与《随笔》同属洪秋蕃 ,不再存在后者“抄袭”前者的问题。郑藏本《随笔》当是作者当年的“初稿本” ,川藏本《随笔》是作者“初稿本”的一次“誊清本”。《抉隐》是正式出版的定稿本。此书是分两个阶段完成的。第 1 - 69回评批当在作者于同治元年 ( 1 862 )就任临武知县之前 ;第 70 -1 2 0回约于光绪十年 ( 1 884)至光绪十五年 ( 1 889)前后完成的。周汝昌先生对此案有考订之功 ,他的学术功力和治学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摘要:在宋明理学家中,张载是最先系统重构儒家人性论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自立新说”而著称,突出展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天道观为基础,解决了人性的来源问题,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天人合一;二是张载认为人性“舍”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两”而成,二者之间形成蔽覆与被蔽覆的关系;三是张载于“知礼成性”外还提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命题,使其人性论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并整理发表以后,为学术界补写或改写先秦思想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思想资料。但学界对其中的儒家竹简(简称《郭店儒简》)分歧尤大。《郭店儒简》应定编为十一篇,可认定为子思学派之作,应命名为《郭店楚墓竹简·子思子》。其思想主旨是阐述了先秦儒家关于性与天道、王道与德治的思想主张,上承孔子的“德治”主义,下启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从孔子过渡到孟子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毛泽东思想的法律思想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正确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法治内涵的解析,深入认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基本原则、战略措施的论析,全面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的推进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学历社会"的逐步形成,使"校漂族"的人数日渐上升,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1985—2010年在中国期刊网上刊发的关于"校漂族"的所有文章为考察对象,从论文数量、论文级别及学科取向、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题等方面评析了我国"校漂族"研究的总体状况,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