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环流频繁出现,其结果必然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和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显然是不对等的,东方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以东方文化为主;反之亦然。由于时空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多种文化的共存已能持包容的态度。本文拟就当今中西文化多元化的持久、共存、文化相对主义的极限和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环流作一尝试性的探讨,以期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是当今多元文化时代最为显著、也是对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两种文化维度,这两种文化不仅代表了社会在发展中文明的变迁,同时也表现出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的文化冲突。本文以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差异与联系为出发点,论述了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以及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青海省会西宁作为历史古城,存在着历史文化特色不够显著、市区内现存优秀历史文化建筑较少、有旅游价值的景点少等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把握西宁历史发展的文脉,从西宁建城历史悠久、战略地位重要、多民族聚居并相互融合、多元文化与多种宗教共存等历史文化特点中,寻找西宁的地域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加强对城市优秀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工作,强化城市的个性特点,开发旅游项目,使西宁的旅游经济有新的持续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俞祖华 《东岳论丛》2004,25(4):170-175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有两次重要转向 :第一次以从康有为的三世进化史观到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为代表 ,由开外王转向保内圣 ;第二次以从梁氏文化三路向说到牟宗三提出的“三统”之说为代表 ,重心又转向“由内圣开出新外王”。这两次由外向内、再由内向外的转向的主要背景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的没落”和第二世界大战后东亚“儒家资本主义”的兴起  相似文献   

5.
科技推动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促使新兴产业革命的爆发。2014年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科技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影、动漫、游戏、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文化科技产业,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实现了新的跨越。新形势下,文化科技产业应该发展三种模式:一是以"互联网+"为平台,探索文化信息传播新模式;二是以"文化+"为核心,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新模式;三是以"科技+"为驱动,探索文化科技创新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无疑是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之一。盛行于十九世纪末的“中体西用”这一文化模式,就是面临猛烈冲击的中国文化企图融合西方文化的最早尝试,洋务派不仅在理论上建立了这一模式,而且把它付诸实践。近百年来,不断有人根据这一思路解决中西文化的结合问题,现代新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就是中体西用文化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拟将现代新儒家(特别是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儒家)的内圣外王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作一些比较,从而显其异同,明其得失。  相似文献   

7.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新论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上,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上,第一次提出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新论断,并强调先进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文化建设的根本内容上,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第一次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并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8.
可以把族际政治整合理解为民族国家运用国家政治权力来使国内不同族群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政治一体化的过程。鉴于族际政治整合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极具现实意义,该问题既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更是国家实践探索的重点。就学界研究而言,目前初步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张,一种是以"少数群体权利"作为研究取向,另一种则以"族际政治民主"作为研究取向;就国家实践而言,逐渐形成了三种族际政治整合实践模式,即以中国为代表的集权干预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平等融合模式和以加拿大为代表的联邦多元模式。  相似文献   

9.
韩星 《天府新论》2014,(3):33-39
儒家之道是文武之道,文武兼备之教。在儒家影响下,中国文化形成了刚柔相济、文武兼备的基本精神。儒家的"教"包含教育、教化、宗教三重含义。儒家或儒教的宗教性或宗教成分通过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体现出来。以三祭之礼为代表的"神道设教"是一种典型的儒教形态。以人文理性为主、宗教为辅是儒家的本质特征。今天,儒家的更新发展应以儒为主,兼容诸教,整合多元思想文化,构建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重构新的国民信仰体系,重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既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伴随,表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与各种实践探索、融合创新相始终,表现为一个文化选择过程。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城镇化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与提升,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战略决策与文化选择。城镇化背景下传承历史文化应具有三重视野:一是传统视野,要立足于民族文化,以本民族历史文化为主体去展开和实施城镇文化建设的蓝图;二是当代视野,立足当代文化发展需要是实现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并使之富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三是人本视野,不论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当代文化的融入与发展,都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的提升,以此推动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1.
谢士法  邢红梅 《理论界》2006,26(7):179-180
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文化大融合,在这一过程中,非强势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我国的文化安全受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建构我国文化安全体系以确保我国文化安全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是对中国文化吸收和融合的过程,在吸收和融合的同时又按本土文化的发展特点以及风俗习惯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使两者成为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以奈良时期、平安时期为例,探讨日本在佛教、文字、书法、绘画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青海社会科学》2013,(3):F0003-F0003
<正>2013年4月19日,《青海社会科学》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暨刊物创新发展研讨会在西宁召开。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社科规划办、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有关领导出席研讨会。来自省内的专家学者、作者代表、学术期刊主编,以及我院各研究所负责人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以《青海社会科学》为代表的社科期刊如何创新  相似文献   

14.
吴井泉 《北方论丛》2008,1(1):38-43
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涌现出一股新诗现代化潮流,其中九叶诗派诗学理论家袁可嘉和唐湜是这一潮流的领军人物。新诗现代化的核心是建构中国现代理想的诗歌图式,其建构的路径是文化融合:即原欲型文化与理性型文化的融合,以此创造出生态更加自觉平衡的或以原欲型文化为主的含有理性型文化的现代化的诗;或以理性型文化为主的融有原欲型文化的现代化的诗。这两种诗歌的文化形态应该代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两种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两种文化从分裂走向融合的过程正是人的发展从片面走向全面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和战略方向。科技与文化的本体形态相融合,两者交叉、渗透、重组并最终融为一体,从而更新了文化的技术形态,改变了文化的经济形态,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形态。文化科技融合以技术扩散、价值链提升和利益协同作用于文化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主要是以要素融合为前提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以产品融合为核心扩展文化经营活动的范围,以市场融合为动力创造新的文化消费需求,以制度融合为保障,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远成 《船山学刊》2005,(1):163-167
大成智慧:道儒同源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的大成管理哲学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中,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在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儒、佛、道三家鼎立,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又相互汲取融合,发展流变.儒、道两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特产,也就是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和源泉,形成总源头的两种(孔子重德智、老子重德道)表现形式,二者强调了"仁"的两个不同侧面:一个是从下而上的自身心存仁爱而持续修炼适应人际社会制度,一个是从上而下的政府出于仁治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个体、群体)的真正渊源;而佛家已融进了中国传统本土文化的大染缸,成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西宁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文化资源,找准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定位,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课题。本文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分析西宁城市文化发展的现状,并探究其成因,以期对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作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宋薇 《晋阳学刊》2005,(2):72-76
梁漱溟是二十世纪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他的文化哲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架构中加以平等地讨论,肯定了中国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梁漱溟的文化哲学讨论了三个问题:文化的起源与类型;三种文化类型的比较;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预测。意欲、直觉和理智是贯穿其间的三个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给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要让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一要做到文化自觉,对以儒学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进行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第二要做到文化上的自信,反对和消除殖民文化心理和狭隘的自我中心观念;第三要在坚持民族主体意识、坚持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坚持现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