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可持续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伦理的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是本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工业化经济迅速增长,出现了世界性的环境恶化、入口膨胀等危机之后,人们经过反省和探索,于80年代左右开始探讨的人类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理论。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出版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代表作。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全书以”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三篇概括了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严…  相似文献   

2.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依据其对发展本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五代不同的发展观。上世纪50年代所说的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增长与发展不加任何区别;上世纪60年代把发展与增长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认为发展是指增长加结构变化,但仍然把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则把经济增长贬低到非常次要的地位,转而强调增加社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60-70年代,墨西哥和韩国两国经济都取得了较快增长①。但进入80年代后,两国却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态势:墨在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困扰下,80年代成了“失去的十年”,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030美元②;而韩对国际环境的变化表现出了很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经济继续快速发展,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高达6253美元③。究其原因,当然有内外诸多方面,但从它们遵循的不同发展模式上看,主要原因有:一、冲破了发展中国家普遍流行的经济发展理论墨西哥在19世纪初独立后,同其它拉美国家一样,一直致力于经济独立,但殖民统治遗…  相似文献   

4.
一、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新思考发展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传统发展观基本上是一种“工业化实现观”,它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惟一标志,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是现代化实现的标志。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一发展观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GNP)、对高速增长目标的热烈追求。这种单纯片面追求GNP增长的战略所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环境急剧恶化,资源日趋短缺,人民的实际福利水平下降,发展最终将难以持续而陷入困境。由传统增长观和工业化政策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人类必须抛…  相似文献   

5.
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变革。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九五”计划和15年长远规划,这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要做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实施好“科教兴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本文就“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提高人口素质问题谈谈粗浅认识。一、可持续发展是崭新的社会文明观从人类社会关于“发展”思想的演进史来看,大致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折,形成过四种主要发展观。首先是“经济增长论。”这是一种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为依据的传统发展观。但是,资本推动…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两个基本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现代系统论的角度看,发展问题既是一个科学的理论系统,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系统。人类对“发展”的认识,走过了从经济视角到社会视角,再到人的视角以及人类与自然相统一视角的转换过程。经济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以谋求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7.
日本经济经过50年代的恢复和60年代的高速增长,70年代的稳定发展,实现了自明治维新以来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夙愿。60年代末,就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西方第三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5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是美国的1/26。但到198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值中占10%,相当于亚、非两大洲其它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亦相当于美国和欧共体40%。30年来,日本经济增长了34倍,平均年增长率高达8.4%,比欧美快一倍左右。日本不仅在钢铁、汔车等主要行业中居世…  相似文献   

8.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依据其对发展本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五代不同的发展观.上世纪50年代所说的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增长与发展不加任何区别;上世纪60年代把发展与增长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认为发展是指增长加结构变化,但仍然把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则把经济增长贬低到非常次要的地位,转而强调增加社会变革,要注重就业、消除贫困和公平分配等发展目标;上世纪80年代转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把环境改善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认为经济增长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上世纪90年代认为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类发展才是目的;21世纪发展的概念进一步拓宽,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宏 《兰州学刊》2008,(11):74-76
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经历了三个显著的阶段。早期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以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为基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后,渐进式国际化理论形成并得以发展,其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并认为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是渐进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天生的国际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使得阶段发展理论受到强烈挑战,中小企业“快速”国际化的观点盛行。  相似文献   

10.
自我观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同社会、自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并在反映主客体关系中确证了自己在社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和自然关系中的地位,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不论从馒观(个体的)或是从宏观(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自我观的形成都不是一步到位的。自我观的发展以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基础,前苏联社会科学院理事、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思认为,在经济、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自我观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关于什么是“自我”。科恩解释说,所谓“自我”,包含“什…  相似文献   

11.
一、西方国有经济产业分布的现状分析二次大战后,西方国有经济无论在企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产业分布结构以及在经营的多样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酉方国家政府虽然继续承诺依赖市场经济,但也逐步放弃了传统的私有经济控制一切的自由主义观点.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酉方国家的国有经济迅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及社会和政治的稳定.通过对不同西方国家公有企业的比较可以发现,在80年代,公有企业在西方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的加权平均值为4.9%左右(见表丑),而公有企业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重的加权平均值…  相似文献   

12.
发展理论经历了一系列转变,从实质上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到以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转变。二是从以发展“客体”为中心到以发展“主体”为中心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理论在80年代初形成,现已成为世纪转换之际最重要的命题和各国尤其是重大国际会议关注的焦点。同时,亦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中的重要范畴,并上升到全人类迈向周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而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和推行。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粟丽玉  郭馨 《理论界》2020,(1):16-22
当代国外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以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为时间节点,主要划分为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及80年代至今三个历史阶段。其探讨的核心问题重点集中在把发展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把发展与人的主体价值相关联以及把发展看成一种制度性的安排。随着社会环境和客观实际的变化,每一代发展观的提出又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通过对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的深入剖析,揭示发展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对于深刻认识我国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华荣 《晋阳学刊》2005,(6):119-120
联合国第二个发展10年(1970—1980)报告指出,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福利设施的改善与经济增长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983年联合国推出的《新发展观》一书中,提出“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新发展理论,形成了综合发展观,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的协调与合作应是发展的真实内涵,强调发展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进步、文化转型、社会和谐、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因素,发展是一个“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综合运动过程。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类对自然、经济与社会关系长期反思得出的结论。它作为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形成的发展新概念,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的发展”①。这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持续发展观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对现代人和未来人需要的持续满足,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二是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观包含了子孙后…  相似文献   

16.
<正> 劳动就业问题既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经济问题。50年代,为了安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我们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400万失业人员进行了有效安置。从此以后,便逐渐形成了以统包统配和“刚性就业”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制度。由于国民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失去平衡,6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大量的新的失业现象。因政策和理论指导上的失误,我们仍陶醉于“充分就业”的梦幻之中,形成劳动力分配制度上的“一  相似文献   

17.
七十年代初,在世界银行供职的钱纳利等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以争取就业、改进收入分配为主要目标的随增长再分配的理论,后又演变成为满足基本需要的理论和相应战略。 这个理论产生的背景是,六十年代以前,经济发展理论十分强调资本积累、工业化和经济计划化,把经济增长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赶上或超过主要发达国家为其主要目标,并且以“先增长、后分红”为其相应战略;然而,实践的结果是经济增长不仅大多数群众未  相似文献   

18.
李泽厚的美学历程是一个“人”的历程,是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时代进行展现和思考“人”的历程。五六十年代,“人”是社会的人和实践的“人”;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人”是实践的“人”和主体的“人”;80年代中期以后,是从“新感性”的“人”到“情感本体”的“人”。李泽厚以自己的理论个性,回答时代的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关怀。  相似文献   

19.
当代发展观演变的非线性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纵观当代发展观演变历程,发展观先后经历了经济增长发展观、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个主要阶段。从思维方式的视角看,发展观演变的实质就是人类在思考发展问题上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以非线性思维为基础构建的发展理念,既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得以实现的推动力和思想构架。  相似文献   

20.
当代发展观演变的非线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当代发展观演变历程,先后经历了经济增长发展观、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个主要阶段。从思维方式的视角看,发展观实现的转变就是人类在思考发展问题上由线性思维走向非线性思维。以非线性思维为基础构建的发展理念,既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层内涵,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得以实现的推动力和思想构架,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演变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