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9年3月18日,国务院发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下称《实施方案》)规定,2009至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相似文献
2.
3.
近年来,永川区卫生工作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把卫生工作作为促进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打造渝西医疗卫生高地为目标.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药物制度保障体系,促进了永川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5.
作为医疗服务的终端,公立医院几乎成为医疗卫生领域各种矛盾的“集合体”,公立医院改革因此成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最难题。卫生部部长陈竺将其称为医改“最为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7.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建设任务。本文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现存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清晰界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从全流程视角探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的运行逻辑。以制度供给和供给侧改革为抓手,深入探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提出从建立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完善跨区域流动人口医保管理、推动长期护理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机衔接、健全重大疫情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医疗救助减贫防贫能力和加快医保立法工作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从巩固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机制、探索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医保数字化治理和发挥商业健康险保基本等方面进行供给侧创新,以期推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惠及全民、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8.
9.
7月12日,上海司法改革启程。全国首批6个司法改革试点省市中,上海率先扬帆。
司法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方改革"破冰"意义深远。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上海方案")。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实现了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我们相信这种变化,是支撑中国政府继续进行改革力量。现在,中国政府面临重大的契机和挑战:加入WTO后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挑战。这将促使我们的政府进行改革,包括管理观念、政府职能的配置、政府机构的设置、政府的运行方式。中国加入WTO,与其说是中国的企业加入WTO,倒不如说是中国的政府加入WTO,从WTO规则来看,约束的是成员的政府,而不是企业。WTO的23个协议、492页纸,只有两个条款提到企业,其他都是规范政府的行为。首先是政府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革,最终实现中国政府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世纪初是上海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上海奠定国际中心城市地位的关键时期,为此,上海提出了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对此,上海市体改办主任周太彤说,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来释放体制的巨大潜力。周太彤强调,要围绕推进“五个重点”,释放“五大潜力”: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医改已经进入"动体制、建机制"的"深水区",每一步都有既定利益藩篱的阻碍,每一处都是"难啃的骨头"。然而,"开工没有回头箭",必须深入研究并统揽解决"人往下走"、"钱从哪来"、"顶层设计"、"大处方大耗材大检查"等四个重大关键问题,实现医改的基本目标。"人往下走"问题自2009年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公益性的管理体 相似文献
15.
上海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终于在全国率先启动,这次医保改革,就是要建立起覆盖全上海各类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形成费用合理负担、社会统筹的基本医疗保证新机制,建成一个规范的符合上海经济水平的医疗保险制度,从而促进职工医疗服务的改善,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医保”新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使广大职工能够抵御高额医疗费的风险,解决职工因企业效益不好而影响就医和费用报销的难题,并有效地解决医疗资源严重浪费的老大难问题,同时也避免了“一人生大病,拖跨一个厂”的现象。医保对退体人员将有所照顾,对低收入的困难职工和因病致贫的人将给予必要的扶助。因此,上海的医保改革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16.
17.
18.
20.
李克强总理在常熟田娘农场调研时指出,"土地里也可以打出黄金来。小块不行,要大块,要规模。通过家庭农场等形式来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方向。""家庭农场"并不神秘《决策》: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对此,各界寄予很大期待。中央为何在这个时间点提出发展"家庭农场",有哪些特殊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