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中,我们看到三种类型的信任关系,它们分别是习俗型信任、契约型信任和合作型信任.信任不仅对经济的有效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更具有明显的政治功能,既是公共政策过程科学性、有效性、准确性和公民参与性的前提,也是现代自由民主制度和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然而并非每种类型的信任都对公民的政策参与意识有良性的影响.本文以南京市的实证调查为例,对现实生活中习俗型信任、契约型信任和合作型信任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并对这三种类型的信任对公民政策参与意识的影响进行实证层面的剖析,探讨如何培育合作型信任从而促进公民参与政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日益成为公民民主参与的虚拟社区,它在传播公共知识和激发公民参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借助网络的参与机制中,网络中的话语民主直接影响到公民民主参与的意识、程度和效果。通过南京市若干城乡社区的实证调查,在实证层面就网络中的话语民主对公民参与社区社会政策之影响进行解析,可见网络中的话语民主对公民参与社区社会政策的现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公民知情权和话语民主的实现程度是其参与社区社会政策是否积极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网络空间话语主体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孱弱、网络话语中存在有等级的能量场等特点,话语民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与条件在网络空间难以实现;但我们可以充分汲取网络话语民主中有益的民主精华,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话语民主之优势。  相似文献   

3.
梁莹 《人文杂志》2007,63(6):58-67
"信任"社会资本不仅对一国的繁荣与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本文以南京市的实证调查为基础,通过对信任与公民政治知识之间关联性的方差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深入探讨人际信任、公民对媒体的信任以及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对公民政治知识的成长究竟有多大以及何种程度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地剖析与研究,阐明提升"信任"社会资本存量从而推进公民政治知识成长的重要意义与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共治理是基于"多中心合作共治"理念的一种新型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公民参与作为民主行政的内在要求和公共治理实践的核心机制,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民参与公共治理实际效应的评判却褒贬不一.在中国公共治理的实践中,公民参与对增进公共行政的民主、培育积极的公民资格、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等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公民参与也将面临参与冷漠、能力限制、公民资格缺乏和效率悖论等困境.在此基础上,理性审视公共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实际效应,对推进公共治理实践,以及为实现公民治理理论与协商式民主的"对接"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媒体环境发生深刻变革,并冲击着社会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CSS)9599名民众的调查数据,使用有序Prob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研究互联网的使用广度和深度对媒体信任的影响,并分析内在政治效能感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频率的提高将会导致媒体信任水平的显著下降,但互联网用途对媒体信任度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互联网的政治性使用频率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媒体信任度。进一步分析发现,与低内在政治效能感的个体相比,具备更高内在政治效能感个体,其媒体信任度更容易因为互联网使用而下降,将互联网使用方式与内在政治效能感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媒体的社会信任度。因此,要加快互联网媒体环境治理,加强媒体的社会正能量输出,重塑主流媒体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追求"善治"的实质就是公共生活领域由政府与公民进行合作治理.民主政治要求政府决策必须广泛而深入地吸纳公民政治参与,并让公民的政治参与贯彻到政府决策的全过程.为此,建立和完善政府决策与公民政治参与的互动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公民参与态度与公民法治意识之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密集参与网络有助于产生公共舆论和培养声誉,这是在复杂社会中建立信任的必要基础.从历史发展的层面看,民主和法治相伴而生,但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作为民主和法治的核心要素之公民参与态度与公民法治意识之间关联性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有鉴于此,通过对南京市的实证调查,在对公民法治意识的成长现状进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公民参与态度对公民法治意识的影响,探讨推动公民法治意识成长的公民参与途径,则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公民自治精神与现代政治知识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公民自治精神是公民政治知识形成的基础条件.公民自治精神经由促使公民生成自主和参与的公共精神、民主与平等的公民意识、合作与互惠的道德品质而推动着现代政治知识的成长.本文以南京市的实证调查为研究个案,对真实世界中公民自治精神成长之现状进行考察,深入探讨公民自治精神的发育状况对公民政治知识的成长究竟有多大以及何种程度的影响,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影响公民自治精神发育与成长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的剖析.最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与研究,阐明提升公民自治精神从而推进公民政治知识成长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有助于保障公民知情权,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而且有助干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它为透明政府建设和公民知情权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在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然而,制度规则的效力和作用,取决于其实际的约束作用.该项研究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选取沿海发达城市A市的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分析地方居民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知晓状况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既有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民众基础不足,存在信息公开制度悬置的危险,严重影响了制度治理绩效的发挥.在未来的制度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和规定,而且需要注重制度建设的民众基础.只有注重公民知情权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制度理念.  相似文献   

10.
公民参与和当下中国的治道变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公民参与的主体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状况就决定了,公民参与的主体不但有参加选举政治的公民个体,更多的是无组织的"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以及网民)以及为实现特定利益而结成的"团体".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主体特征是由制度环境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政治行为方式决定的,可以分为制度性与非制度性的公民参与,这些参与方式决定了中国的公民参与既有影响政府的活动,也有为了直接维护参与者自身权益的活动,而有的政治性活动只是为了泄愤.根据公民参与所要实现的目的,公民参与的主体可以划分为"理想型公民参与主体"、"利益型公民参与主体"和"泄愤型公民参与主体".参与的形式有制度性参与与非制度参与.公民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政策转型与制度创新,并推进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第三部门监督是政治文明发展到当代的产物,是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民制权"的体现.第三部门监督的发展路径是一个从提高公民合作技能,增进公民权利意识到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再到真正实践对政府与政府行为监督的过程.一个国家第三部门监督的程度与力度能充分体现该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促进政治文明的的发展;相应地政治文明程度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第三部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公民进行社会治理参与意义重大。“自媒体”的出现为公民进行社会治理参与提供了便利化的途径,“自媒体”的兴起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自媒体”的出现提高了民众的话语权。民众利用“自媒体”进行社会治理参与有诸多现实障碍。为此,要加大对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民利用“自媒体”进行社会治理参与的能力;提高政府利用“自媒体”的能力,树立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尊重民众利用“自媒体”进行社会治理参与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在代议民主制下的传统政府管理中,公民所扮演的是旨在影响政府决策而非以政治为业的政治参与角色。公民的此项角色为政府管理的顺利进行所不可或缺,但因其较为间接性的特征阻碍了公民影响力的充分发挥。而在新兴的治理实践中,公民对合作治理的深度参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公民因之被赋予积极的治理主体资格。这无疑将有助于公民意愿的更好实现,也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因此可被视为对代议民主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协商民主改变了代议制民主重视自由而忽视平等的传统,重新强调公民对公共利益的道德和责任,倡导积极的公民精神和公民参与意识,强调在社会政治层面加强公民与团体间的平等对话与合作,强调通过追求和实现理解的交流来寻求合理的替代,并作出合法决策。从某种意义而言,协商民主理论似乎可以为公共治理应对困境提供一些理念和实践层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民却越发陷入到渴望合作而又难以走向真正合作的"困境"当中。其主因在于乡村社会转型中信任失调,体现为基层政府信任危机、合作社内部信任不足、合作社与乡村社会之间信任断裂等。摆脱此种困境的对策主要有:厘清农民合作社组织发展中政府角色和定位,构建具有"镶嵌式自主"能力的政府;构建新型公民参与网络,促进乡村社会资本再造;多种举措激发和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提高合作社盈利能力,培育社会美誉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治信任水平测度指标及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政治信任水平对政府合法性的强化、民主政治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综合考察,当前中国公民政治信任的水平处于匮乏状态.然而,匮乏不等于危机,无论从学理还是实证的角度,政治信任危机的说法都不成立.  相似文献   

17.
杨福忠 《河北学刊》2012,32(3):136-140
公民有效网络政治参与对提高公民的政治功效意识和政府决策的正当性都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处于循环状态。公民有效网络政治参与的实现受政治功效意识、参与广度、参与深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实现公民有效网络政治参与,需要通过立法规范国家机关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齐乐  任春雷 《理论界》2014,(5):28-31
善治是良好的治理,是国家和公民间的最佳状态;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府决策过程的活动,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形式。两者作为我国政治研究和政治建设中方兴未艾的课题和实践,因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所以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善治视角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效应。我们应该从政府与公民两方面着手,为发挥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正面效应,实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和有序性的统一,搭建起政府与社会公众网络合作共治的互动平台,最终实现政府善治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微博政治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强烈的政治参与愿望与不完善的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我国政治参与中主要存在着非均衡性,地区差异大、参与制度不完善,非制度化参与上升、公民的主体意识差,参与水平较低以及信息不对称,公民知情权受阻等弊端.微博政治参与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议题全面、主动性强的特点,为我国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途径,却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提高微博政治参与需要加强与意见领袖的互动、开办公共微博、加强政务透明和网络法规建设,并提高公民媒介素养,改善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田恒 《晋阳学刊》2013,(1):122-129,135
政府信任被视为公民基于个人或公共利益的实现基础上对政府的一种理性评价和期待,是建立在公民对政府的合理预期以及政府回应基础上的互动与合作关系,亦包括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政府信任是整个社会信任系统的核心,它与公民社会和公共治理有着许多内在的关联,因而需要将其置于一种"公共"的框架中进行考察。由于公民社会和公共治理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基层,在此基础上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政府信任。在此逻辑和框架下,构建一种合作型"信任--治理"场域成为促进公民社会成长与公共治理实现的路径选择,也是政府信任得以维持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