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提供了图书在版编目。图书在版编目(Cataloginginpublication)简称CIP,是已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编目方式。它是在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由集中编目中心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图书标本进行编目,然后将编目资料提供给出版社,印刷在图书书名页背面或版权页上,这便是“在版编目”名称的由来。①②实行图书在版编目,就使得图书本身和它的编目资料能同时被发行单位、图书馆和读者所利用,从而更有利于编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最大限度地实现书目资源共享,减少全社会在制作书目数据上的投资,为图书馆自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典籍通过中日文化交流的各种渠道传播到日本,曾对古代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的发展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典籍传入日本后,往往迅速以传钞、翻刻、注疏、释解等形式,进一步流播开来。所以,流传于日本国土上的汉籍,既包括由中国输入的典籍,也包括中国典籍的日本传钞本、注释本和汉籍日本刻本(即“和刻汉籍”),甚至包括部分日籍学者用汉文著作的典籍。汉籍在日本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图书编目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在为既有藏书的管理与使用提供一种必要的秩序时,也为可能的新书籍的编撰作着价值导向。一部图书编目史或目录学史,其实是一部相应的文化史在图书编目上的投射。本文愿对中国古代图书编目的沿革作一大略考察,并就此揭示贯穿在这编目历史中的文化精神。这是对源远流长的古代目录学作某种文化研究的尝试,它也许对于全新时代背景下更合理的图书编目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图书编目人员应当树立四种角色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角色意识是指人们为完成本职工作而产生的职责理念,是人们履行岗位职责的思想动力。二十一世纪文献信息载体形式的多样化,编目对象的扩展,编目技术的更新,对图书编目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目人员只有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才能适应和胜任编目工作。新时期图书编目人员应当树立四种角色意识。一、现代意识图书编目是指编目人员遵循一定的编目规则和标准,对文献信息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描述,把图书馆收藏的无序文献变为有序文献。二十一世纪常用的编目方式有单机计算机编目、网上联机联合编目和网络资源编目。单机计算机编…  相似文献   

5.
夏日新 《江汉论坛》2007,1(4):68-73
日本自古与中国交往密切,收藏有大量汉籍.近代以来,许多文人学者都尝试在日本寻访汉籍带回国内,其中以清末杨守敬成就最大.杨守敬在金石学、考据学、目录学等方面的学术素养为他访书成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日本明治维新后一段时期内鄙视汉学的社会风气和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的变革导致大量汉籍流向市场,为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杨守敬与日本友人的平等交往、互惠互利也为他搜访汉籍提供了便利.正是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在具有悠久传统的四部分类文献中,集部文献无疑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对象.结合以往学术界整理和研究中外集部汉籍的成果,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以日本现存汉籍为中心,着重就海外现存集部汉籍的调查与考证、中国集部古籍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海外现存集部汉籍的整理与研究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一些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学研究走向深入的思路和设想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分析了在西文图书分类、编目和著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 :分类应参考在版编目(CIP)数据 ;编目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网上联机编目 ;著录应依据文献本身 ,特别是题名页提供的书目信息 ,并严格按照《英美编目条例》(AACR2 )著录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分析了在西文图书分类、编目和著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分类应参考在版编目(CIP)数据;编目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上联机编目;著录应依据文献本身,特别是题名页提供的书目信息,并严格按照<英美编目条例>(AACR2)著录.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对比方法,分析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普通图书)相对于《普通图书著录规则》在并列书名及其著录上的改进和规范,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西文图书书目数据库标准化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文图书书目数据库是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到数据库的质量。本文针对我国西文图书书目数据库的现状 ,探讨了数据库建设采用的标准、数据源、建库方式 ,以及在建库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希望尽快实行联机联合编目 ,早日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古代图书编目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孔子判"六经"到刘歆撰<七略>以至两晋以降的"四部"分类,中国古代图书编目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在为既有藏书的管理、使用提供一种必要的秩序时,也为可能的新书籍的编撰作着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更看重人的精神内向度的德性修养,却不鼓励人们经心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造与变革.二十世纪初叶以来的图书编目的变革,实际上是中国在西学东渐背景下的文化变革的一部分.图书编目既然从来就有着相应的文化内涵,那么图书编目的再度变革便理应伴随相当深度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2.
据日本《古事纪》记载,大约六世纪末中国的《论语》、《千字文》等典籍经朝鲜传入日本.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传人日本的最早记录.从那以后,一千多年里中国典籍以各种方式不断流入日本,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而在中国,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少古文献散佚失传了,在日本却有收藏.清末黎庶昌、杨守敬等出使日本时曾收集到二十六种,辑刻为《古逸丛书》,杨氏另撰有《日本访书志》.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不断有学者前往东瀛访求古书,成果颇丰,中日汉籍的流布已成为学者关注的课题.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应该说日本所藏汉文典籍的情况已日益清楚,要想有新的发现是不太容易的.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一部清代的古籍《酒中趣》.经查《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综录补正》、《丛书总目续编》、《中国善本书提要》、《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孙殿起《贩书偶记》及其续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以及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汉籍目录》、《东京大学总合图书馆汉籍分类目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内阁文库  相似文献   

13.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图书馆的文化功能越来越重要,从而加大了图书馆工作者对图书编目工作的重视,但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图书馆图书编目工作,限制了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精神文化是丰富人们情感世界的主要因素,目前图书馆的馆藏是提高人民群众精神境界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下,图书馆需要丢弃传统的编目工作...  相似文献   

14.
1.编目标准。图书馆图书编目工作的核心工作是分类和著录。现在,分类有《中国图书分类法(第四版)》,著录标准有《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ISBD(国际标准目录著录),机读目录格式制作标准有《机读目录编制标准手册》、CNMARC和LCMARC,主题标引规则有国家图书馆主题标引规则,规范有名称规范、题名规范和主题规范等。  相似文献   

15.
在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关系史上,书籍的交流无疑是其中繁富而灿烂的篇章。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与绚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突出象征的汉籍,曾经源源不断地传向东邻日本,对彼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事的变迁,部分东传汉籍已在中土逸失,但却被保存于日本。嗣后,尤其是在近现代,这些“佚书”逐渐为东渡扶桑的中国学人惊喜地发现,视为至宝,便以摹刻、抄录方式(现代则还可摄制或复印)将其传返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我国图书市场的供求特点的分析,得出了在未来几年中图书需求将具有总量增长与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并根据图书市场的变化特点,将湖北地区的图书市场放置在全国图书市场的环境中,在对全国图书发行总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利用AR IMA模型对湖北省的图书出版物码洋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文通过对国内西文编目中存在的USMARC和CNMARC两种格式的比较研究,对比分析了两者在著录用标识符号、格式设计以及著录内容上的一些主要差异,为西文图书编目中著录数据的规范化以及两种数据格式之间的自动转换系统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戴丽 《云梦学刊》2003,24(5):57-58
南朝文献学家任昉一生致力于图书的收藏、点校和编目工作,他不仅在图书收藏、校雠、目录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藏书史的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藏书史的内涵,大致可以分为藏书的搜求、图书鉴别、图书校勘、藏书抄补、图书储藏、藏书传录、藏书刊本、藏书题跋、藏书用印、藏书保护、藏书建筑、藏书编目、藏书思想、藏书毁散等部分,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促使藏书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20.
王铁钧 《江汉论坛》2005,(9):105-107
汉籍日本撰录的汉字音释法滥觞于魏、晋史简而止于唐、宋史笔。见于中国古代史籍的汉字音释法与日本的和音汉字表记法如出一辙,亦与汉代经文翻译的音译手法颇为相近。细加探究,它与二者不无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