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贾平凹、黄春明分别以自己的故乡为原型,通过想象建构了各自的乡土世界——商州和宜兰。作为直面现实的优秀乡土小说家,他们还敏锐地捕捉到了大陆、台湾社会转型期乡村日常生活的历史新变。处理生活经验和题材的相似为我们比较他们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基础。尽管采用的文体形式不同,乡土观念、创作视角、价值立场也有很大差异,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创作中积极融入新的乡土经验,反映了转型期农民的生存处境和精神镜像,表达了对"精神家园何处在"的思索。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成功首先是语言的成功。文学语言不是线性的平面,而是立体的空间。黄春明小说的语言空间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语言张力上,喜用极短时间铺展人物的复杂活动与内心;语言情感上,分别采用富有爱意和讽刺意味的语言讲述乡土人物与殖民性格;语言文化富有浓郁的宜兰乡土味道。语言空间的深层体现了黄春明的启蒙立场、乡村立场和民族立场。  相似文献   

3.
黄春明小说中最为鲜活的是乡土小人物的形象。这些人物的生活状态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坚韧、有尊严地活着 ,这是黄春明所赞扬和尊敬的 ;另一类是昏昏噩噩混日子 ,这是黄春明所否定的。乡土小人物的死 ,有的是以生命抗议工商文化 ,有的是被工商社会的异己力量逼上绝路。黄春明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表达出对台湾社会文化矛盾的思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4.
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潜意识蕴积了一种因渴求亲近远离他们的传统文化,故乡和大自然而产生的"乡土情结",这种"乡土情结"使他们需要得到情感上的寄托与宣泄,从而影响着他们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和选择,城市电视台开办电视栏目应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正> 一、“乡土文学”概念的界定五四以来,不少有识之真士都曾界定过乡土文学这个概念.但人言言殊,始终未勾出一个清晰的眉目.在笔者看来,所谓“乡土文学”,是根源于乡土,是关于乡土的文学.它是作者以浓郁的乡情抒写乡土这一特殊地域里的人情世态,风俗习惯及地理自然环境,并通过这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再现出时代和社会风貌.形式上她包括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视电影等一切文学样式.这里,值得强调的有两点:一是乡情,二是乡土.所谓乡情,不能仅理解为怀乡之情,还应包括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及对故乡传统陋习的憎恨.有的同志认为所谓乡情,即是  相似文献   

6.
黄春明是台湾乡土小说家,他的小说经历了冷遇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被重新“发现,”从文化与身份认同的角度解读这种“发现”的内在根源,了解并确证黄春明小说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九龄的乡愁体现于不同的故乡称谓中,其具体内涵包括地生暇远的偏僻之愁、谪居故乡的庙堂向往之愁、地理睽隔的萱堂兄弟之念、人在他乡的乡土风物之思、异乡为官的归隐肥遁之梦等。它是唐初至于玄宗开元时期关中本位思想、甲门阀阅的时代风尚与进士华选的自豪、寒族孤根又出生于"荒陬海裔"的心理暗示相互纠结煎迫而成的具体呈现。其中浓缩着张九龄对故土亲人的炽爱、对家国君亲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君臣之"大义"、个体对国家之责任促使他甘心于忍受离乡别亲之"乡愁",又使他身处乡野而充满心系朝廷的"乡愁"。  相似文献   

8.
前言     
乡土地理一般指区域较小的综合地理。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乡土地理限于本县(市)地理”,故乡土地理目前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县(市)一级范围的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因为只有把各个小区域研究清楚,才能获得地域全貌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二十年代中国文坛上涌现出一批以描写故乡农村和小城镇生活风貌为主的乡土作家,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许钦文就是当时蜚声文坛的乡土作家之一。鲁迅曾说:“许钦文自命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乡土作家大多是自小生长在农村为生活所迫走异路逃异地的知识青年,在陌生的都市文化的隔膜里、落魄的生活处境的孤寂中,心头萦绕着浓郁的乡土之情,在深切感受到的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进步思潮与古老乡村的衰败落后  相似文献   

10.
汉代人具有浓厚的乡土意识,他们热爱故乡的山川草木与风土人情。富贵后他们会荣归故里,终老后希望回到故乡,安葬于故乡。汉人以赋颂赞家乡的山川、草木、物产、风俗,以杂传记述本地的名人佚事及地理风俗,以诗文抒发对故乡及亲朋的思念。他们还推荐乡人,模仿乡人的创作,以富有地域特色的文体进行创作,促进了地方文学创作的兴盛。  相似文献   

11.
清代嘉道之际著名的史地学家徐松,其文学成就的研究至今阙如,这与其久负文名的实际状况极为不符。文章就徐松的文学成就、《新疆赋》的文学特点,进行了论述,初步揭示了徐松在楹联、诗、文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新疆赋》在篇幅、结构和内容、形式、语言以及句式等诸方面的文学特点,从而彰显出徐松作为文学家尤其是赋家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12.
佛道教文化体验在瞿秋白人生的多个阶段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思想历时性地形塑着他的文艺思想,除了体现在瞿秋白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对马列主义思想的诠释、对文艺大众化的体会与定位之外,还包括对自我形象建构和对文艺趣味的措置。道家文化对瞿秋白文艺思想的影响,主要是文学趣味的留存;道家文化的朴素美,对其文艺大众化思想亦有所支撑。总之,佛道教文化体验,深刻影响了瞿秋白文艺思想的若干品格。  相似文献   

13.
童年经验与鲁迅思想及文学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研究虽然有一个逐渐从后期鲁迅向前期鲁迅、早期鲁迅推进的过程,但对给予了鲁迅思想与文学发生深刻影响的"童年经验"仍然重视不够。这种童年经验不仅成为终身守护鲁迅心灵的精神家园和他文学发生的原型与灵感,而且在沟通与越地远古先民的精神传承中,奠定了他热爱自由、反抗压迫的天性取向;同时在与自然、生命、农民的亲和中确立了他和底层民众(以农民为主体)的血脉相通的左翼倾向。  相似文献   

14.
王鹏翔的创作,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在思考人类最为普通的问题,也即在日常生活中拥抱情感,体验生活,追随一份乡间美好的文化元素,探索生命的本质存在。但是,在王鹏翔的诗学世界中,他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思考,无疑又是具有个人性的。仅从近作散文诗集《爱的皈依》可体现出来。对生命本原的探寻,对爱的持久思考,对祖国自然踪影的捕捉,都蕴含在这部散文诗的独特书写之中。  相似文献   

15.
巴人50年代的文艺批评对我国的文艺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认为,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学语境是巴人文艺批评的现实出发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是巴人文艺批评的理论出发点;以作家身份参与文艺批评,强调生活体验和艺术体验是巴人文艺批评的突出特点;重视文艺表现人类的普遍经验,要求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完整性,是巴人文艺批评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6.
萧乾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年少时他所受的阅读启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童年时代的大堂姐、庙会和北新书局是孕育他文学梦想的摇篮。而在文学道路上沈从文和巴金等众多导师对其小说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嬗变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以文学意象世界的执著追求与创造 ,独立于中国当代文坛。就其文学意象的结构形态而言 ,主要有体验型、寓言型、梦幻性、民间意识原型等。本文通过对其文学意象类型及其个性的分析 ,从艺术建构角度来把握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整体特征 ,进而论述其文学意象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上的特异地位 ,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新的探索与发展 ,提供一种参照思路。  相似文献   

18.
余华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文坛以来,对暴力与死亡的叙述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而且在和读者阅读期待的冲突中体现出逐步向纵深处挺进的彻底性。这种倾向与余华的成长经历、从医生涯、阅读经验及80年代的社会环境有关。而暴力与死亡作为先锋作家借助文本寻找力量的隐喻,实是对新时期文学中人道主义精神过于泛滥和矫情的正本清源,也是对真正人文关怀的重新提倡。  相似文献   

19.
孙绍振教授是一位立足于经验的理论家,他一向主张要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归纳创造出自己的文学理论;而对于理论,无论是“拿来的”还是原创的,都必须用经验去充实、丰富或修改、颠覆之。因此他总是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创造和推进理论,使自己的学术研究呈现为经验与理论的双向运动。在普遍缺乏对经验的归纳能力与对理论的建构能力的中国文论界,这两种能力在孙教授身上的结合显得弥足珍贵,而这也正是该次访谈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端木的“个性气质”在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下形成,反转来又影响到传统继承的取向;“文学积累”包括作家文学起步前的生活积累、知识准备,端木的积累富有自学、杂学、实践三大特点,决定其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联系的程度;端木生活、创作的时代“历史语境”则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这种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