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省文物局藏傅山批点《庄子》过录本,封面朱批“傅青主批点庄子”,其中有眉批、旁批、根批,有朱、墨二色各种符号的圈点。因行文不便,此处只录批语,改名为《庄子批》。文中庄子语不注,郭象注语简称“郭注”,陆德明音义语简称“音义”,傅山批语简称“眉批”、“旁批”和“根批”。  相似文献   

2.
李卓吾小说创作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季,思想界呈现出异常活跃的局面,小说理论也随之有了一个大的发展,出现了较全面的小说创作论,主要标志之一便是李卓吾对《忠义水浒传》的评点。 署名李卓吾的小说评点多系伪托,只有《水浒》评点确实出自他的手笔。然而,李评《水浒》也有两种刊本,孰真孰伪,迄无定论。据我们考证,容与堂所刊百回本为卓吾评点真本。(参见拙作<水浒传>李卓吾评本真伪一辨》,《南开学报》1981年第3期)本文主要就容本评点中李卓吾提出的小说创作理论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3.
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八页下至九页上,有两段朱笔眉批,末署“甲午八月泪笔”,因其内容涉及曹雪芹的卒年,故为红学家所重视,论述颇多。对这批语的校读,包括分条、句读,以及对讹误的校改、校补,过去红学家的看法基本上大同小异。近十年来,有些红学家陆续提出了新的校读意见,产生了不同的释义。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如何对“泪笔”批语客观地作出尽可能符合原义的校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加以研究。现在先将批语按原貌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4.
“李渔评改《金瓶梅》”之说的三条论据均不能成立。首都图书馆藏绣像本插图第101幅后回道人题词为吕洞宾《渔父词》的两首,而非李渔之作,回道人是吕洞宾的别号,不是李渔的化名。两衡堂刊本《三国演义》李渔序为书商伪托,真假掺半,序中关于《金瓶梅》的评论不是李渔的文字。张竹坡评《金瓶梅》在兹堂本题“李笠翁先生著”,系书贾伪托。从李渔和《金瓶梅》的关系看,他没有留下更多评论《金瓶梅》的理论遗产,也不是《金瓶梅》改写者。  相似文献   

5.
沈长云同志作《评鬻熊为火师说》(《江汉论坛》1984年第1期),驳拙文《<“鬻熊为文王之师”解)辨误》(《江汉论坛》1983年第9期)。欣读之余,发现沈文在鬻熊是否火师问题上所驳的,不是拙文实有的论据,而是沈文为拙文虚构的“论据”。  相似文献   

6.
朱熹的《诗集传》是《诗经》研究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过去,学者们研究朱熹的《诗》学,多侧重于淫诗、美刺之说,雅正邪郑之辨,《诗》“六义”等方面。对他的解《诗》方法,指出能用文学家的眼光看待《诗经》,而对其具体内涵尚缺乏系统、详实、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新的角度初步探讨朱熹的解《诗》方法,聊作引玉之砖,请同行专家指正。一、驳以史证《诗》有来一代,疑古学风大炽。自唐初由官方颁布,盛行几百年的《毛诗正义》及其定本的权威地位,自然也受到学者们的辨疑。欧阳修、苏辙首先发难,他们通过考证文字训治,辨说毛传笔…  相似文献   

7.
“南人”辨     
屈原《思美人》有“观南人之变态”一句。王逸、朱熹将其中的“南人”,释为“楚”或“楚国”,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驳它说:“楚与郢都,皆屈子宗邦,岂得斥为南人”?驳得甚为有理。王夫之、蒋骥将“南人”解为“郢中”的“党人”。姜先生没有驳它,近年出版的聂石樵先生《楚辞新注》还采用了此说。其亦属误解。案屈原之诗,凡指郢中之群小,自有其习惯  相似文献   

8.
《幽闺记》的评点者为凌初《幽闺记》批语中录有沈氏论评十条 ,皆以“词隐生曰”注明 ,但其他批语的作者为谁 ,在批语及凌延喜跋中均未提及。《王立承题记》曰 :“是书虽延喜所编刻 ,然评语实多出于初成之手。原跋谓家仲父得之词隐生抄本 ,而末折尾曲‘中郎兔颖端溪砚 ,阙处完成断处连 ,从此人家尽可搬’。《琵琶记·凡例》谓非君美之旧。此本虽未删削 ,但仍存初成语于其上 ,是其证也。”按 :“郎”字当为“山”之误。查凌初《琵琶记·凡例》 ,有如下之言 :“今世所行古曲 ,皆受改窜之冤。观《拜月亭》末折云 :‘中山兔颖端溪砚 ,断处完…  相似文献   

9.
1983年7月,《文史》杂志发表姜纬堂先生《辨<心史>非郑所南遗作》,本人期期以为不然,便作《论郑恩肖<心史>绝非伪托》(以下称“拙文”),寄《文史》,遭拒;改投《学术月刊》,获刊于1985年10月号。1987年4月,《学术月刊》又发表姜氏《再辨<心史>非郑所南遗作——答陈福康同志》(以下简称《再辨》)。编辑欢迎我再写文章。我当然赞佩《学术月刊》的做法。只是当时除了因忙以外,探为《再辨》的文风、学风而惊异,乃至竟  相似文献   

10.
郭老著的《甲骨文字研究》,初版于1981年发行;他在解放后又修订出版了两次,对于原著认为不够稳妥之处,有的成篇(八篇)删除,有的加注眉批。在科学出版社1962年的最后一版中,仍有一处未加眉批,值得研究。第313页的小注云:“《律历志》引刘歆语云:‘寿王历迺太史官殷历也’。”第310页云:“主张《殷历》之张寿王与刘歆实为生死对头。”又,第314页云:“《太初历》与《殷历》争持  相似文献   

11.
“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眉批:“尔又何来问我为?轵,注不解,何也?轵,轮小穿也,又与枳同。轵夫言尧既已仁义黥尔,是非劓尔矣。轵犹枳篱之枳,言蔽固之也,又安可游!又可以‘轵夫’属上句,谓意而为轵夫而叹之。”“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徒之涂乎?”眉批:“《天地章》‘摇荡民心’与此‘遥荡’同意。”“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根批:“盲瞽有别。”“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眉批:“秉成。”又在‘乘’字旁旁批:“秉”。  相似文献   

12.
《学术论坛》1981年第五期发表了谭绍鹏同志《赤壁之战,无需置疑》一文,此文是与尹韵公同志《赤壁之战辨》一文进行商榷。谭文论证了赤壁之战是大战、曹军是大败,不同意尹文断言此战是小战、曹军是小败的观点。我也是不同意尹文的。因为谭文对尹文中的若干论据置而未驳,故现将谭文未驳的几个尹文论据也略辨一辨。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交警“暗中执法”在全国各地引起的争议,正确界定“暗中执法”的内涵是探讨其合法性的前提。而“暗中执法”的合法性在于:一是《道路安全法》赋予的权力;二是从法理上看属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范围:三是查处交通违法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四是不但有制裁作用,也有警示和教育作用;五是从执法效果和实践上看,更有利于交通法制环境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对汉至齐梁时代的一百多名诗人加以评论,并将他们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大胆的创举,是针对当时“王公缙绅之士”论诗“随其嗜欲”、“准的无依”的不良风气,企图纠正文学批评界谈长讳短、优劣不辨的状况的产物。郭绍虞先生说“《诗品》和以前批评风气不同的地方就在显优劣,有品第”(《中国文学批评史》第60页)并给予肯定的评价:“所以能提高赏鉴的标准,同时也开创了新的历史的批评之方法。” (同上,第61页) 对于这一文学批评专著,后人讥其品评不当者甚多。清代王士祯著《诗话》,极论其品第之间,多所违失:  相似文献   

15.
现存署名李贽批评的《水浒》主要有两种:容与堂刊一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和袁无涯刊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传》。前一种,经戴望舒、靳岱同、王利器等先生的力证,多数人已相信为叶昼的伪托。对于后一种,人们也做过一些考证,鲁迅早在五十年前就指出其为“伪托”;1954年,何心在《水浒研究》中对此本作伪的过程做了推想;1979年,王利器在《〈水浒〉李卓吾评本  相似文献   

16.
关于《长生殿》的立意,洪升的朋友们都说是一个“情”字,如徐灵昭就说,《长生殿》“以写两人(指李杨)生死深情,各极其致”(《长生殿序》)吴舒凫也说“汉以后,竹叶羊车,帝非才子;后庭玉树,美人不专,两擅者,其惟明皇贵妃乎?”(《吴序》)吴氏批《长生殿》也有这种看法,《献发》出眉批:“王侯爱弃不常,能识相思味者鲜矣,况天子乎?明皇能于离合之际领会悲欢,宜后为双星所取也。”洪升自己  相似文献   

17.
张义忱同志针对我们的《“安刘必勃’辨》写了《〈“安刘必勃”辨〉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刘邦临终的遗言是可靠的;二、周勃“重厚”的品质是无可指责的,从而论证了“安刘必勃”的必然性。我们进一步查核史料,觉得有必要“再辨”,以引深讨论。首先,我们提出“安刘未必非勃”的观点,是从对刘邦去世前后的政治形势分析而来的。一般地讲,刘邦安排后事,亦当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8.
刘国钧先生《中国的印刷》(1979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本)16页说:“到了十八世纪(清代)时,除了某些带眉批的书籍外,分栏的书籍就看不见了。”按:版面正文的分栏书籍,宋元明有,清代也有,并不怎么少见。如我藏的咸丰元年(1851)福州鼓山刻本《牧牛图颂》,就是上图下文,那是翻刻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姑且不论。《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附录二;“《绣像汉宋奇书》六十卷,清兴贤堂刊小本,图像四十叶,上《水浒》,下《三图》”,“《合刻天花藏七才子书》:聚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文学中,屈原诗歌具有迥异于《诗三百》及其所属的儒家“温柔敦厚”审美理想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中曾批评屈诗中多有所谓“诡异之词”、“谲怪之谈”、“狷狭之志”。鲁迅也评论道:“较之《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 为什么屈原诗歌中会有这种特殊风格呢?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主要因为屈原所属  相似文献   

20.
马宏山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心雕龙>的纲》一文,其中的许多新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因此,我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马宏山同志还在《文史哲》1979年第1期上发表《<文心雕龙·辨骚>质疑》,又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上发表《<文心雕龙>之‘道’辨》,有些观点,与《论<文心雕龙>的纲》一致。本文间或征引此两文语,一同评论。“本乎道”《文心》的第一篇《原道》,是论“本乎道”的专篇。“原道”,即“原于道”。“原”字后省略介词“于”。《经传释词》:“于,犹乎也”。《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说:“原,本也”。所以“原道”犹云“本乎道”。是说作文要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