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汉语中的一些词和语素本来具有具体实在的词汇意义,在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它们的意义逐渐变弱变虚,有的只剩下与原义有关的语法意义了。如“了”的本义是“终了”,《广雅·释诂》的解释是:“了,讫也。”属动词。演变为现代汉语的助词兼语气词,便只具有表动作完成或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等语法意义,不再表具体的词汇意义。有的词汇意义消失,也不表任何语法意义,仅仅作为一个音节存在于词语中。如:“国家”中的“家”,本义是“居也”,即居住的地方。在“国家”这个复合词里,原义指大夫的封地,但在现代汉语中,“家”仅作为一个音节存在于这个复音词中,其词汇意义完全消失。语义的这种由实到虚的变化就是语义的虚化。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有些语素,如“了”、“着”、“过”、“们”等,不具备词汇意义而只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在说明它们的语法性质的时候,可以同印欧语中既有的一些语法范畴作比较。当然,这种比较不能流于仅仅用印欧语既有的语法范畴来说解汉语中这些语素的语法性质,因为汉语这些语素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同印欧语既有的语法范畴所表示的意义是并不一定相同。譬如“了”、“着”、“过”缀加在动词后面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用印欧语动词的“时”、“体”、“式”、“态”等范畴都套不上。曾经把“了”、“着”、“过”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汉语中,除了实词和虚词之外,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词,它们兼有两种不同的词义和语法作用,这就是“兼词”。有的古汉语语法论著称之为“合音词”,或“台词”(如向增光等编《文言词语汇释》,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初版本即用此称)。也有的语法书则认为这是词的活用  相似文献   

4.
如果我们向语法学家们请教:“‘语法’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有的会说:“‘语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指语法本身,一个指语法书。比方说,‘你这话不合语法’,这是指语法本身。又如说,‘这是一本语法’,这是指讲语法的书。”也有的说:“人们有时侯用‘语法’这个名称代表语言的语法构造本身,有时候又用它代表语法学,因此有必要分清这两个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语法”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一指语言的“语法规律本身”,它“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二指语法学,它  相似文献   

5.
贵阳方言动词的体貌、情态、状态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与印欧语等屈折语在语言类型上的主要区别之一是词的形态和构形方式。如同一般汉语方言,贵阳方言动词并不象印欧语那样通过词形变化构形,而是通过动词与辅助成分~定形式的组合,构成本文所说的各种语法格式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贵阳方言动词语法格式的构成方法分虚词运用和结构重叠(间接重叠和短语重叠)两种。其格式类型及表达的语法意义都比较丰富。本文从语法范畴方面归纳为“体貌”格式、“情态”格式、“状态”格式三类。体貌格式表达动作行为的启动、完成、进行、持续、尝试等动态方面的语法意义;情态格式表达进行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6.
山西方言“子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方言除南部二十七个县市属中原官话、北部广灵属冀鲁官话外,都属晋语区。在调查到的七十八个方言点看,晋语区的“子尾”与官话区的“子尾”是不同的。山西境内的官话与晋语周围的官话一样,都读尾,晋语读音多样,声母复杂,主要韵母多读,形成晋语一大特色。本文没有将晋语、官话分开论述,而是从地域角度将山西方言复杂多变的语音形式展示出来,将富有特色的语法结构、语法意义作了重点分析,如:动词形容词重叠加“子尾”;述宾结构加“子尾”;形容词词中词尾附“子”,数量结构量词重叠加“子尾”;人名及排行加“子尾”;“子尾”的明显的贬义色彩;“子尾”表动作完成的语法意义以及“子尾”的变韵、变调等等。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言事实的归纳与分析,可以看出山西晋语对外有排斥性,对内复杂性中蕴育着一致性的特点,如:“子尾”的读音,尽管有多种读音,但主要韵母大多读。  相似文献   

7.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现成语料的调查,发现“有的是”的词汇化经历了由跨层的“有的”和“是”到短语化“有的+是”,再到词汇化“有的是”的过程。“有的是”的语法化和词汇化受句法条件、语义条件、句式条件、特定词汇形式和客观世界现实的制约,其中对举结构的撤消、句法位置外围化、语义虚化、特定句式和特定虚词的出现、客观现实等都制约“有的是”词汇化.语法化进程进一步促使“有的是”词汇化。“有的是”在虚化链上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属性。在非完全虚化阶段,呈现动形两种属性,完全虚化后,只有形容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8.
汉字的形体中有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叠体文字。有的是两体重叠,如“炎”、“鱼鱼”等;有的是三体重叠,如“兔兔兔”、“淼”、“晶”等;还有的是四体重叠,如“工工工工”、“口口口口”、“炎炎”等。在这些叠体文字中两体重叠比较广泛,四体重叠相对稀少,颇具...  相似文献   

9.
副词“并”和“又”在语言分布上都可以加在否定词“不/没有”之前,但能不能加和该加哪一个都不是没有制约的。对这些制约因素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汉语作为二语的语言学习也有指导意义。我们的研究表明:“又”和“并”两者的功用都在于增强语篇的衔接性,但启用的逻辑推理机制和所表达的否定拒绝都不一样。“并”的语法意义相当于“事实上”,启用的是负命题推理机制,表达的是直接否定拒绝。然而,“又”的语法意义相当于“但是……就……”,启用的是假言甚或等值命题推理机制,表达的是间接否定拒绝。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又”的语法意义涵盖了“并”的语法意义,而这一观察正好解释了“又”和“并”唯一共现的组合形式“又并+不/没有”。  相似文献   

10.
崔云忠 《东方论坛》2016,(4):117-125
“我把你(这/那个)NP”结构是口语中常见的句式,其构成成分多样,表义复杂。该结构受到典型“把”字句的影响,并发展出表示“对某人进行处置,并企图使某人受到到某种影响”的意义。而且,该结构为完整的结构式,经历了弱语境>强语境、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的语法化过程;在其语法化过程中,“类推”“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语境扩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淄博市位于鲁中地区,方言内部差异不大,与普通话比较,方言语法的重叠式颇有特色,择录一二在这里略加讨论。 一、量词重叠 普通话中量词重叠产生好多新义,可以表示多,如造起一幢幢楼房;有些表示“每一”,如“个个身强力壮”;有些表示“逐一”,如“一件件都仔细检查过了”。但淄博方言中有的量词重叠却表示“少”。例如: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重要表时标记“的”。表时标记“的”所在句子即为表时“的”字句。文章从语义入手,在外显作用、表义重点、使用条件、否定对象、分布位置、语法意义等方面,对表时标记“的”进行了多维度语义考察。考察结论;外显作用上具“外显已然”语义特征;表义重点上具“凸显焦点”语义特征;使用条件上,句类选择具“倾向认识句”语义特征,谓动选择具“唯动作性”语义特征;否定对象上具“否定凸显焦点”语义特征;分布位置上具“唯谓后性”语义特征;语法意义上具“强化现实性”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名词用如动词(指用作一般动词,下同),以及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常见的语法现象,其中以名词用如动词更为普遍,而且其语法结构及词汇意义更为复杂多样。就语法结构而言: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当述语,与后面的词语构成述宾关系;就其词汇意义而言: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都是表示“认为”这个意义,可以解释作“把……当作……”或者“以……为……”;名词的使动用法都有“使令”义,即带有“使……”或者“让……”,“给……”的意思。名词用如动词则没如此简单。然而,一般语法书对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论述较为详细清楚,而  相似文献   

14.
“继续”一词,几乎所有的语法书都认为它是一个表示动作起止、始终、延续的动词,主要依据有三: 第一,从构形上看,它可以粘附“着”、“了”等词,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如:①同敌人的斗争在继续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否定凭句中第一动词的“使令意义”判断兼语句的做法,并重新定义使令关系和兼语句的范围;指出一定要把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表层语法关系和深层语义关系区分开。  相似文献   

16.
1.有关“-mu”字的两个问题: 1.0“-mu”字是现代维吾尔语中比较常用的语素之一,在目前所能见到的几本正式出版的维吾尔语语法著作中,差不多都谈到了它。大部份著作把它叫作ulanma(一般译作‘助词’),有的著作把它叫做yuklime(一般译作‘语气词’或‘小品词’。但是对于-mu字的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意义)则大都缺乏比较详尽的描写。  相似文献   

17.
词类划分中的意义作用新探胡佑章自从马建忠先生构筑起汉语的“葛郎玛”大厦以来,词类的划分问题就一直困扰着语法学家们.其中之一是;意义能不能作划分词类的标准?如果说能,那么“词类是语法分类”这一普通为人们所接受的语法观点还要不要维护?如果说不能,那么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生如茶     
一只玻璃杯,晶莹剔透,一把茶叶,清香盈鼻。开水冲下,茶叶上下翻腾,浮起的一片片沉下,沉下的又努力浮起。有的匆匆展开,匆匆地沉;有的渐渐舒展,慢慢升腾。小小的茶叶,就像一个大千世界,而每片茶叶则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品茶如品人生,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本无区别,只是融进诸如家庭的、历史的、社会的因素,界定了贫富贵贱。有的为名孜孜以求,不惜“为伊消得人憔悴”;有的为利奔波劳累。其实,人的生存需要极其有限,只不过“一箪食”、“一瓢饮”而已,何必吃着碗里还望着锅里?芸芸众生,生老病死谁都不能躲掉,当离开…  相似文献   

19.
论“使”字的介词词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词多由动词虚化而来,“使”字即所。本文通过考察其意义动作性的强弱及其古今出现频率,证实其意义已由实词“派遣”演变为虚词“致使”;又经诸多语法标准检验,得出结论:现代汉语作为“致使”意义的“使”字是介词不是动词,根本不能构成兼语句式。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关于范畴的表达论问题,有的语法著作已有论述,如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而从语体的角度研究表达的目前还不是很多。本文从语体表达的角度,选择“时间”范畴,从(一)时间词语的特点及其选择,(二)时间的形象化表达,(三)时间表达的语法形式特点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文艺语体“时间”范畴的表达特点,以做为语体表达论研究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