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在我国已经被普遍接受并推崇,总量6000多万的志愿者也成为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服务提供着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当前中国志愿服务繁荣发展之际,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志愿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志愿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成为摆在社会和志愿服务各相关部门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虽然中国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动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但志愿者和志愿精神、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服务领域的新概念.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在国内外非常流行.而志愿活动在建构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则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澳大利亚学者马克认为,一个国家志愿服务的发展程度标志着这个国家社会资本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广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推动了基层的现代化治理进程.不过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保障不充分和激励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基层志愿服务的效果.高校要深入研究志愿服务工作规律,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培训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激励措施,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编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问卷对L大学2—4年级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高校在校生对志愿精神理解不到位,参与度不高,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志愿服务组织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等问题严重影响地方高校在校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为壮大地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队伍,必须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并鼓励他们参与志愿活动;加强宣传,拓宽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为大学生志愿组织提供充足的资金援助;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体制和激励体制。  相似文献   

6.
现代志愿服务作为舶来品,不能与中国传统相脱离,而是应该吸取传统精华,适应现代社会进行转化,形成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要素。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7.
崔志鹏 《职业》2015,(7):64-65
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根本在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什么是就业能力?国外研究者认为,就业能力是使得一个人寻找或者成功地选择有利于自己就业的一系列个人技能、知识和个性特征的总称(莫兰,《企业家精神与教育:从就业能力的角度分析》,2006)。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就业能力不是单纯指某一项能力,而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除了其专业知识、技能以外,个性特征在当今的就业环境下,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特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向世人展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现时代,高校如何在大学生中培育、弘扬、传承志愿精神是要关注的课题。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调研.有助于了解当前高校志愿精神培育和弘扬情况。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就要重视发挥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志愿服务组织和管理机制,创新培养和弘扬志愿精神的载体和形式,提升志愿服务组织者的专业水平,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以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各地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为31万个,到2010年底上升到44万个。这些社会组织尤其是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力地缓解了社会矛盾,增进了社会和谐。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推进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和谐发展内在要求的契合性入手,探究了志愿服务与青年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双重关系,分析了志愿服务在促进青年与社会共同发展中的双向功能,并对和谐社会视阈下如何深化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1.
“志愿者是火种,他们加入到志愿服务组织中有两种结果:熄灭或者越燃越旺。”可见,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对于一个国家志愿精神的传播乃至志愿社会的形成意义重大。在“加快政府转型”与“释放社会活力”的时代浪潮下,党的十八大提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籍此,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事业迎来了怎样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也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建立科学的社会治理体系,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治理能力,才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以及提高其运转的效能,才能进一步完善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的描述,指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能所在,阐述了高校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建设、组织制度等方面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进而研究志愿者活动对人格塑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年志愿者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大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将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一种特色模式。本文阐释了开展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的意义,并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法学院为典型案例,探讨了如何构建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促进志愿服务持续开展,为高校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2010年,《中国社会工作》将以下旬刊《中国社会工作·志愿者》,全景报道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弘扬公益志愿精神,促进专业化进程,并推动相关领域制度建设。主要栏目有:权威论坛,传达政府、学界、业务指导部门关于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工作的新导向、新观点;研究探索,刊发志愿服务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实务研究和调查研究文章;社工实务,刊登社会工作各服务领域的案例故事、实务技巧、项目纪实等;地方工作,推介各地志愿服务工作经验;公益·志愿,记录民间公益组织发展、慈善公益事件、慈善公益人物、  相似文献   

16.
公民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就是现代社会对于公民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及其贡献进行登记、认证,并且提供.相应的激励、回报措施。  相似文献   

17.
“乱了乱了,全乱套了!”刘猛说的汶川地震后的志愿者情形尤在眼前。与汶川志愿者的混乱相比,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有序同样让世人难以忘怀。但是,奥运之后呢?志愿服务如何延续?  相似文献   

18.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孙慧民 《社会学》2007,(1):31-36
上海志愿者活动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深入发展,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广泛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在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形成社会力量动员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强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上海的志愿者事业尚存在着各种不相适应的问题,面对的是巨大的挑战和改革的良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