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一种政治生活均有其特有的伦理精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有着及其重要的政治伦理价值。本文通过挖掘其政治伦理理念的社会时代根源,解读其特有的政治伦理内涵,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行之有效的政治伦理路径,从而确立其存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实现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论儒家乐论的伦理政治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学术始终将道德伦理与社会政治作为话语主题之核心,儒家乐论即呈现出鲜明的伦理政治型特征。儒家认为乐“与政通”,能折射出政治之得失与道德之盛衰,因而察乐可以知政。儒家认为礼和乐都具有治国经邦之功能,但礼作用于社会是别异,乐作用于社会是和同。儒家重视乐的伦理价值和政治教化功能,认为乐“通伦理”,可以培育人崇高的道德精神。儒家乐论蕴涵的文化特性对当代民族精神家园之构建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炜 《南方论刊》2010,(12):68-70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伦理政治的困境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的内生性原因。政治"去"伦理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与政治变革的本质诉求。其时,革故纳新的先声先驱通过理论的先导与实践的现行挑战合法的权力与权威以粉碎解构旧制度的合理与合法性,非伦理与去伦理则构成思想界的主流,政治社会由宗法伦理的实践样式变革为道义伦理的目标性诉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汉后开始以儒家为核心和主线,但是,其逻辑源点和演绎进路却在汉前,汉前政治伦理经历了“神教→宗族→诸子→法家→道家”的重心转移过程,这一辨争、探索和筛选过程,对于后来儒家的胜出至关重要。“夏商→西周”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奠基期,神教政治伦理向宗族政治伦理过渡,完成了政治伦理“天道”向“人道”的转变;春秋时期虽然天崩地解,但是,政治伦理仍在沿用宗族伦理;战国时诸子伦理兴起,宗族政治伦理开始松动,在诸子伦理的政治纷争中法家最终获胜;面对秦二世而亡的残酷事实,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反省后开始真正走上了历史合理性的路径:阳儒阴法———儒法两家软硬、外内结合共同维护传统社会政治秩序,结束了漫长的摸索期。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作一外在形态的比较的话,可以发现,中国是一种伦理型政治,而西方是一种法理型政治。具体而言,中国的政治秩序主要靠伦理观念采维持,政治活动靠伦理观念来调节,政治权力靠伦理观念采制约,伦理观念在社会政治体系中居核心地位;与之相反,西方的政治秩序靠法律维持,政治活动靠法律调节,政治权力靠法律制约,法律是西方政治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儒家伦理政治与保守政治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中国传统的政治模式是保守的政治模式。这一模式来源于早期儒家对于伦理政治的设计。这一模式的基点有三 :推崇传统 ,以传统作为伦理政治的原型 ;道法自然 ,以宗法血缘的自然秩序建构伦理政治秩序 ;以精英和大众分割形成的维护稳定的二元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内含着社会主义独有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该政治伦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合理性和道德优越性,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秩序价值和发展价值的追求。正是因为遵循了该政治伦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相似文献   

8.
袁志萍 《青海社会科学》2007,2(5):153-155,183
中国传统伦理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其生存、发展的根基在于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建构,它是以"家族本位主义"为基本价值原则,服务于封建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维系宗法关系、巩固社会等级秩序需要的重要思想工具。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是其鲜明特色。中国现时代伦理建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从制度伦理、公德建设和强化道德赏罚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9.
伦理政治的涵义比较宽泛,一是指伦理作为政治思想体系的出发点与归宿;二是说伦理与政治达到了一体化的程度,即伦理原则、规范具有政治性的功能,并被统治者定为治国方略。前者是从理论建构来说的,后者是从社会实际而言的,本文探讨的是前一方面的内容。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伦理政治体系构建起来,是在春秋时代,主要人物当是孔子、孟子与荀子。他们对人性善恶做了深层次的省思,以内圣外王为其高境界的理想,开始将伦理政治的基本形态逐步昭示于世人面前。伦理与政治相结合,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对此有必要作一个主线的…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人群作为弱势群体,应当纳入社会—政治伦理的视角来关注。艾滋病救治彰显了社会公正和和谐社会的伦理诉求。在社会—政治伦理下,明晰各个社会主体的伦理责任可以增强艾滋病救治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