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侗族     
侗族,分布于黔、湘、桂三省(区)毗连的二十多个县,总人口一百一十六万余人,以黎平、天柱、榕江、从江、锦屏(黔)、新晃、通道(湘)、三江、龙胜(桂)九县最多,约占侗族总人口百分之九十,形成“大聚居小分散”的特点。杂居侗族地区的有汉、苗、壮、布依、水、瑶等兄弟民族。  相似文献   

2.
在侗族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手段等方面受到巨大威胁和挑战的背景下,笔者结合侗族文化腹心地区——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3县的教育人类学田野考察分析,对侗族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模式与策略、侗族文化的学校教育3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侗族“鼓楼”,具有悠久历史,是侗族固有的光辉灿烂文化之一。它是侗族村寨或族姓的标志,也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主要分布于湘黔桂三省区毗连的黎平、榕江、从汀、三江龙胜、通道等县。侗寨“鼓楼”,皆为木质结构,全以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铁钉,结实牢固,扣合无  相似文献   

4.
林业碳汇作为成本最低的碳吸收手段,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基于2008—2021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估算了林业碳汇的经济价值,并将其纳入当前的林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构建了以林业碳汇价值为正外部性产出的DEA-Malmquist效率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林业碳汇的经济价值较高,但区域间差异较大;2008—2018年,四大林区林业碳汇经济价值的排序为西南林区>东北林区>南方林区>北方林区,但在2021年南方林区反超东北林区,位居第二;林业碳汇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年增长速度达到31.9%,增速较高,在近三年来尤为突出;四大林区的林业碳汇效率的排序为南方林区>北方林区>西南林区>东北林区,技术进步效率为林业碳汇效率作出了巨大贡献,分时期来看,四大林区的Malmquist指数均呈现“U”型变动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固碳增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国有林区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我国很多国有林区进入以加强保护、休养生息为主的林业建设时期,尤其是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了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林业损失惨重,部分乡(镇、街道)、林场实行封山育林,出现了大量的富余职工。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前提下,以林区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特点为切入口,重点论述了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黎平侗族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其服饰是侗族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日常生活中,由于生活的便装和节日的盛装长期并存,不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取向呈现出来“素雅”和“华贵”两种日常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依据族群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的观点,分布于黎平、锦屏交界区域的三撬人可以视为一个独立族群。乌勒是夹杂在苗族、侗族、汉族区域间的一个三撬人村寨,一个族群孤岛,其族群认同能够一直保持和维护下来,与清代清水江流域的社会环境密切关联。在全球化进程中,分立四处的乌勒人,族群认同既面临消解,也在再建构。乌勒已成为分立四处的乌勒人的根基性原生纽带。  相似文献   

8.
侗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草标现象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标的社会功能有表明归属、提示、示警、禁忌、约会、祈祷等,对社会和谐起到了明显作用。草标文化已经成为侗族社会的传统美德,在今天得到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锦屏文书,也称"清水江文书",是贵州省锦屏等清水江中下游侗、苗族地区封建林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遵循和反映了该地区林业的客观规律,是维系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习惯法。锦屏文书曾经对清水江流域地区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当今的现代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侗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草标现象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标的社会功能有表明归属、提示、示警、禁忌、约会、祈祷等,对社会和谐起到了明显作用.草标文化已经成为侗族社会的传统美德,在今天得到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居住在贵州省天柱、锦屏、剑河、三穗等县毗邻地区的侗族,男女老少都喜爱唱歌。这里不仅有男女青年传达爱情信息的情歌,还有祝酒歌、婚嫁歌、哭丧歌等。但只有情歌流行面最广,也最为当地侗族所喜闻乐见。本文专论侗族北部情歌。  相似文献   

12.
论侗族传统文化与侗族人工林业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黔、桂区边区的侗族人工林业萌芽于13世纪,在明代、清代和民国年间曾辉煌一时,并作为侗族社区的经济支柱而挤身于当时的“市场经济”。本文章力图从侗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去分析侗族人工林业形成的成因,提出了侗族传统文化中“侗款”和“家族公有制”是侗族人工林业形成的两大基石。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国有林区治危兴林工作开展了十年,林区广大职工群众为解危脱困、兴林富民进行了顽强的二次创业。在林业改革实践与探索中,特别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长期工作在林业生产第一线广大林业工作者对新中国林业建设和发展道路、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进行了认真思考,在总结和回顾中,松花江林区分公司党委书记高岩等同志一致认为——新中国的林业实践说明,中国林业及林业经济囿於人们对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认识,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与实际不适应,从战略上看依然束缚和制约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目前南方集体林区普遍存在着林农收入低、林区经济、社会发展迟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及林业发展艰难的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集体林林地所有权不清晰以及由于林地集体所有而必然带来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地和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的残缺。如何根据分权性、自主性、系统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原则,将这一缺陷所带来的林业经营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林业经营的有利因素以及从根本上变更林业产权公有这一单一所有形式是当前我国林业领域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侗族先民以生产糯稻为主,并利用稻田养鱼鸭,创造了侗族地区“稻鱼鸭共生”的原始有机农业文化经典形式。侗族特有的生存环境和农耕方式,形成了侗族人民食不离酸、喜糯食、喜酒、好鱼、茶饮独特等饮食特点及文化。侗族的原生食品加工方法独特,选料考究,营养价值高,富含各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特别是以鱼类为加工原料的侗族酸食富含人体所需的可溶性钙是新鲜鱼食品的16倍以上,“稻鱼鸭共生”系统成为侗族食材的一个重要来源。稻鱼鸭复合系统保证了侗族传统食品的特殊性及无公害性,只有优质的传统原生态食材才能保证传统民族食品的传统性,保护“稻鱼鸭共生”系统不仅为民族食品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原料的保障,也为侗族传统食品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原料供给基础。  相似文献   

16.
深化国有林区改革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林区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有林区兴旺,必然会促进我国林业健康发展,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迟滞,也必然会大大滞缓我国林业向现代林业迈进的步伐。国有林区久有沉疴,问题错综复杂,之所以如此,主因是其改革进程落后于市场经济改革的步调,这不仅严重影响国有林区的发展,还会拖我国林业整体发展的后腿。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国有林区改革,文章在对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国有林区的地位及现存问题,系统总结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在探索改革方面取得的经验、有效路径,提出深化国有林区改革的战略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林业生态图书是林业生产、林区发展、科学研究和创新改革重要依据资料,在推动林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进步方面作用意义举足轻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推进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林业生态图书在林区建设中的依据指导作用,探讨林区实践建设中林业生态图书资料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通过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扩宽林业生态图书资料的应用范围和服务对象,提升林业生态图书资料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8.
林权流转的多维动因分析与激励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权制度改革后,我国南方集体林的绝大部分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承包责任制催生林地流转,小规模林地经营状况为林地流转创造条件。当前,林权流转呈加速趋势。林权流转的动因包括三个层次,劳动力城镇化转移、林业的比较效益低、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微观层次原因,林地规模经营、林区经济发展等中观层次原因,林业实现国际化、林区家庭承包制继续稳定发展、国家的政策法律等宏观层次原因。所以,可以选择以下路径激励林权流转的加速:稳定和强化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强调承包权能的独立存在;加强林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建设;建立市场中介组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体系市场;推进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民职业教育,转变农户传统经营观念。  相似文献   

19.
《中华魂》2008,(4):67-67
在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边缘,与广西的三江、融水、环江和我省的黎平、榕江、荔波接壤,为九万大山腹地,属都柳江中游,距省会贵阳450公里,距州府凯里252公里,距广西柳州280公里,素有"黔南门户、桂北要津"之称。  相似文献   

20.
以南方重点林区安徽省林业产业2005-2013年的发展状况为视阈,从空间特征和产业结构二个方面对林业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进行研究;以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从资源要素、需求条件、辅助行业、企业战略与竞争差异以及政府与机遇差异五个维度对影响林业产业非均衡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推动林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