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伟凯 《社科纵横》2012,(10):100-102
作为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大师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系统阐发了对良心问题的认识。他认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是相当大的,一个人之所以会做出某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良心的影响,而同情心、责任感和道德自律则是良心体现的重要方面,由此表现出便是诸多道德行为的实施,所以对人进行良心教化也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不容忽视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今年7月17日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杰出代表亚当·斯密逝世一百九十周年。我们发表朱绍文同志在访问日本东京大学之后写的这篇文章。研究和了解亚当·斯密的藏书内容,对我们研究和了解斯密的思想体系的形成,对阅读他的两部巨著:《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对研究和了解十八世纪的社会思潮,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来源。作者在这篇短文中描述了斯密的生平及其在学术研究活动上令人感动的业绩,使人对这位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产生一种尊敬感,而且也确如作者所希望的,我们必须从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中吸取养料,以利于我国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展。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9):95-99
理性与激情(情感)各自在道德起源中起多大作用是道德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霍布斯与休谟都承认激情是道德的基础,否定古代道德哲学所主张的以理性克服激情,追求至善的道德理论。但是霍布斯与休谟对情感与理性关系的实质理解和达成结论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在自爱与仁爱、意图与效用、契约与习俗等一系列原则性问题上,霍布斯与休谟争锋相对,分别形成了理性主义契约论与情感主义两种思考路径,深刻影响了后世道德哲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是不道德的社会,因而从启蒙时期开始就有许多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把市民社会转化成一个道德化社会的问题.弗格森的转化方案是恢复古代社会的所谓"公民美德";斯密在对市民社会的分析中提出了作为"内心的那个人"的道德情操,同时辅之以"看不见的手"去达成市民社会的道德化;黑格尔凭借其辩证法优势而提出了超越市民社会道德话题的设想.在黑格尔的思想中,其实包含着一个通向当代公共性问题的理论胚芽.  相似文献   

5.
郑磊 《新华文摘》2022,(2):49-55
一、引言 哈耶克说:"我们必须学会同时在两个世界中生存."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商业世界,一个是人际网络社会.现代人将它们分开看待,前者是经济学研究范畴,后者依靠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亚当·斯密在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和1776年的《国富论》中,对这两个平行世界的起源、实质、运作机制及其引发的冲突给出了解释.三个世纪之后...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唱叙事歌曲《军民大生产》、《读书朗》、《歌唱二小放牛朗》、《小卫士赖宁》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赫起逊(1694—1746)是十八世纪英国道德哲学家。他与沙甫慈伯利建立的道德感理论开创了西方伦理史上道德情感主义的先河,它不仅波及到同时代的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及巴特勒等人,而且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直至现代西方道德哲学也有很大影响。为了把握西方伦理史上的道德情感主义传统,从而进一步剖析、借鉴西方伦理思想,我们应该对赫起逊的道德感理论有所了解。赫起逊的理论目前在我国还是鲜为人知的,本文试图作以简单的评述。赫起逊生于北爱尔兰,早年在大学攻读神学和艺术,毕业后曾做过传教士。1730年至逝世一直担任格拉斯哥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他的伦理学著作主要有:《论道德善恶观念的起源》(1725年)、《论情感和倾向的本质及对它们的控制》(1728年),逝世后他的儿子又整理出版了《道德哲学体系》(1755年)。道德感理论是贯穿他所有著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8.
高艳萍 《阅江学刊》2016,(4):102-110
温克尔曼在其《美术模仿论》中提出的关于拉奥孔群像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诗学的建构。《古代艺术史》中,温克尔曼部分地放弃了对道德指向的执著而寻求美的原则,却指出静穆的形相是出自审美原则的需要,道德诗学由此潜隐,与之同时,其审美偏好从拉奥孔式的静穆转向尼俄柏式的"淡",其因由不仅在于美的原则的内在驱动,也在于其反基督教趣味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功利论和道义论都是以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对立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认为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道义论强调的是整体利益,忽视、甚至扼杀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由此,二者在外在的功利价值和内在的精神价值关系上是对立的,在工具性和目的性关系上也是时立的.功利原则把行为所获得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道义原则把行为的道德根据归结为它本身的善及符合一定的准则和规范.因此,功利主义所提出的义务是实质性的;道义论所提出的义务是形式的.功利论是在工具或手段意义上来使用道德的;道义论是在目的意义上谈论道德的.因此,功利论提出的是相对的义务;道义论提出的则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义务.集体主义道德避免了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片面性,实现了时功利论和道义论对立的超越.集体主义道德不同于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它不为利己主义行为作道德上的辩护和论证."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集体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道德也不同于以"群体本位主义"为基础的道义论,因为后者是用虚假的集体来压抑、限制个人的自由和发展.集体主义道德实现了外在的功利价值和内在的精神价值的统一,功利原则和道义原则的统一,也体现了道德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杨帆  高德胜 《学术交流》2006,(12):16-18
当代政治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自由主义的诞生,新自由主义诞生的标志则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罗尔斯对社会契约的使用方式预设了原初状态中的签约者具有某种先在的权利,这种先在的权利植根于人的一种自然的道德人格能力。人在道德人格能力上的平等使得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关心和尊重。这表明作为公平的正义建立在一种自然权利的根本预设之上,这一根本预设就是平等的关心和尊重。这一预设使得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具有一种自然权利论特征的同时又超越了传统的自然权利论的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伦理学中,情感与道德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从西方哲学与伦理学的源头开始,情感因其非理性特征在道德中要受到理性的控制和引导,从而导向善与德性。中世纪突出人的意志,爱成了最高的神性德性。近代发生了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历史争论,情感主义主张道德的基础是情感,奠定了情感在伦理学中的基础地位。现代伦理学在多维的视角下研究情感与道德的关系,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观点和理论,深化了情感伦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负盛名、最具创造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生涯关注的主题和重心是语言问题.他的元伦理学思想可明显地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标志,关注的主要是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认为伦理学是超验的,不是一门科学,无法进行“正确的逻辑分析”,无法用语言加以表达.前期思想主要影响了维也纳学派、艾耶尔、史蒂文森等人,促使他们全面反思伦理学与科学的关系,从而否定伦理学的科学地位,视伦理概念为假概念,伦理判断为既不真也不假的伪判断,并将其作为“没有意义”的东西排除出去.后期则以《哲学研究》为标志,提倡日常语言分析,主要影响了日常语言学派,特别是图尔敏、赫尔、麦凯等元伦理学家,促使他们从描述主义的指称论意义观转向非描述主义的使用论语义观,重新关注日常道德语言,从其具体的历史的实际用法出发,对道德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进行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吕宏波 《唐都学刊》2007,23(3):36-39
梳理康德关于"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过程.康德最早受苏格兰启蒙时期"道德情感"理论的影响,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的基础之一,但发展到后来康德坚决否定了"道德情感"作为道德准则的作用.康德将面对道德律所产生的"敬重"重新界定为"道德情感",它所产生的道德意向促使遵守道德法则,但绝不是建立道德法则的基础.康德"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是他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划界的结果,显现的是康德伦理学在应然与必然之间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4.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品德的有利影响及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上交往是网络时代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一种新形式。大学生作为上网群体中的主力军,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交流信息、知识、思想和感情,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网上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方面的有利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5.
陈明珠 《浙江学刊》2023,(6):193-201
作为德国启蒙时代重要思想家、剧作家,戏剧的情感激发和道德功能是莱辛戏剧思想的核心关切。在《悲剧通信》时期,莱辛坚持颇具卢梭色彩的“同情说”,而到了《汉堡剧评》时期,则完全服膺于亚里士多德《诗术》的“净化论”。本文尝试梳理、分析和理解莱辛戏剧思想中从“同情说”到“净化论”这一今古之变,尤其侧重这一思想发展的特色所在,即在各种近现代观念掺杂的论辩逻辑背后,始终夹缠着莱辛对亚里士多德《诗术》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自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道德自我以感性生命为存在的前提 ,又包含意识与人格的综合统一 ,在总体上表现为身与心、天与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互融 ,并内含着时间中的绵延同一。道德自我所具有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规定 ,在社会历史的现实结构中进一步展开为自我之间及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 ,道德自我在道德实践中往往以自律为存在方式。就道德意识的层面而言 ,道德自律的过程展开为意志选择、理性评价、情感认同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里 ,意识的综合统一构成了道德自律所以可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亚当·斯密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受到了后世的广泛关注。但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认为斯密的经济理论存在诸多的矛盾,其研究任务及研究方法的二重性是主要原因。论文试图以斯密的《哲学论文集》为基础,重新考察斯密的研究方法,并依之对传统的评价做进一步的分析和再评价。文章认为,斯密视任何一个理论体系为一部想像的机器,其判断标准在于它在解决人们困惑方面的相对能力而非某种不变的绝对标准。斯密的方法论特征主要表现为:强调理论体系的简洁性、统一性;重视想像力和心理因素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充分考虑到现实经验和历史事例对理论本身的佐证与修正。基于上述认识,文章对传统评价进行了重新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存在方式,体现了对人的生存状态深刻的道德关注甚至终极关怀,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包含了道德上的自省和反思,能够通过启迪和诱导人们的行为方式而发挥道德感化功能.文学中的道德判断是以情感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是从主体出发,由情感而生判断,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主观好恶免不了渗透其中.因而文学的道德评判是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超越道德判断的层次,把人物或行为纳入多维价值系统进行立体的观照,从而做出更高的富于人生哲理意味的把握,因此,文学的道德诉求与道德超越是文学与道德关系的两面.  相似文献   

19.
从当代人际交往的实际看,我国公民间的友爱关系包含相互依存的三个层次:道德情感、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它们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以情感为动力、规范为导向,创建互助友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神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以其独特的创见、深刻的思想和卓异的社会活动促成了现代美国基督教伦理学由道德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尼布尔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个人道德与群体道德进行了划分,并试图解决二者分异所构筑的现实困境。这一思想主要表现在尼布尔的名著《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一书中,通过对该书的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尼布尔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