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商隐的咏史诗是由晚唐日益衰败的社会现实、个人的坎坷遭遇以及咏史诗的发展规律促成的.李商隐咏史诗以封建王朝的兴亡和统治者的荒淫奢侈为题材,揭露和讽刺晚唐封建帝王乱政误国、腐化堕落、妄翼成仙的恶行,赞扬了英雄人物不屈服于邪恶势力而坚决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一代杰出诗人李商隐写有大量咏史诗,这些咏史诗是在中晚唐这一特殊的时代政治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比较深刻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其诗内容上或托古讽今,或借史咏怀,在艺术上措辞委婉,抒情方式也相当独特,见解精辟而情感自深,奠定了其在中国咏史诗的发展史上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的咏史诗具有现实感、时代感,它讽刺当代封建君王的荒淫昏庸,鞭挞现实政治中的丑恶现象,针砭晚唐统治者的用人政策.李商隐是一个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的咏史诗具有现实感、时代感 ,它讽刺当代封建君王的荒淫昏庸 ,鞭挞现实政治中的丑恶现象 ,针砭晚唐统治者的用人政策。李商隐是一个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作品入手分析 ,着重指出李商隐的咏史诗对于杜甫咏史诗在内容和技巧上的突破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内容上 ,李商隐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更加直接 ,讽刺更加强烈 ;二是在技巧上 ,李商隐把咏史的议论与抒情、描写相结合 ,提高了咏史诗的诗情画意和概括性。通过这两方面的突破创新 ,咏史诗到了晚唐 ,到了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人手里 ,才真正超越了杜甫 ,达到另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6.
咏史诗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无疑有它不可取代的特点:精炼、曲折、幽默、泼辣,言近旨远,笔淡意高.这种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与咏史诗特殊的结构特点是分不开的.本文欲以李商隐咏史诗为例,由其独特的时空结构入手,简单探究李商隐咏史诗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无题诗而著称 ,成为我国文人恋情诗的代表。然而一千多年来 ,人们往往忽略了他的政治诗 ,以为他只是一位纯情的“爱情歌手”。其实李商隐的一百余首政治诗 ,占其现存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其诗反映统治阶级横征暴敛 ,同情人民疾苦 ,指出“官逼民反”的实质 ;鞭挞宦官专制及其把持军权、干预朝政 ,玩皇帝于股掌之上 ;揭露统治阶级内部党同伐异 ,深刻反映朋党斗争的残酷性 ;反对强藩割据、与朝廷分庭抗礼 ,维护中央集权与国家的统一。李商隐政治诗深刻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斗争 ,他是继杜甫、白居易之后 ,我国唐代又一位杰出的政治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人们反思致用的产物。晚唐是一个反思的时代,咏史诗就是这个时代反思精神最突出和敏感的结晶。晚唐咏史诗注重现实关怀,其情绪不像怀古诗那样伤感,而趋于冷静。诗人或探寻历史规律以印证现实、或寻找历史与现实间的悖谬启人思考、或在规律之外去叩问那偶然之于命运的莫测。虽有如此种种创作心态,然与怀古诗所表现出来的怀疑人生、怀疑价值意义的倾向不同,晚唐咏史诗中充满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亦可谓“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中关于诗乐关系的论述在具体阐述诗乐关系、对诗乐关系进行总结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对于文学创作本身的思考.诗乐关系,与作家的作品风格及其各类作品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实是相类似的.一个作家所创作的作品总是会有一个总体的风格,即钱钟书先生在诗乐关系中所阐述的乐.作家的风格总是会伴随他的全部作品.本文就从这个理论出发,具体阐述李商隐诗歌的总体特点及其咏史诗特点,并借此进一步验证钱钟书先生之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中唐咏史诗注重现实关怀,其睛绪并没有像怀古诗那样伤感,而是逐渐趋于冷静与理性。在题材的选择上,对中唐王朝的兴衰更替表现出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及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中唐咏史诗由于其创作素材的特殊性,与其它类型的诗作相比较而言更具有自身的独特艺术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韩大强 《南都学坛》2005,25(4):65-67
李商隐的骈文和诗歌一样都是用心血铸成的艺术珍品。其用四六体写成的祭文,形式华美、声情并茂,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祭文成为骈文诸体中最富情采个性的一种体式。这些成就主要源于他隶事用典、句法多变、铺排渲染等艺术技巧的准确掌握与圆熟运用。  相似文献   

12.
韩大强 《南都学坛》2009,29(5):46-49
盛唐李白、中唐李贺、晚唐李商隐是唐代诗歌不同时期的杰出代表。李白盛世长歌的昂扬之气,李贺孤寂苦吟的萧瑟之意,李商隐风流晚唱的凄凉之态,构成了唐代诗歌精神的流变过程。唐诗由盛唐的昂扬首变为中唐的萧瑟,再变为晚唐的凄凉,这实际上也正是唐代士子由奋发蹈历乐观进取,转而为消沉冷漠枯寂渊默,直至暮气沉沉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和谐的语境中,精神和谐应有其确定语义,分析和界定精神和谐的概念范畴是必要的。以系统论的方法看,精神和谐包含着个体精神和谐、群体精神和谐、社会精神和谐三个层面。以个体精神和谐为基础、群体精神和谐为支撑、社会精神和谐为核心的三个层面的有机融和与统一,构成整体社会系统的精神和谐。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悼亡诗是创作主体对世俗婚姻生活的人伦价值、情感价值的重新发现和追悔,悼亡诗中亡者王氏成为李商隐余生永恒的眷恋,从而使其对早年的浪漫追索兴味顿消。  相似文献   

15.
李觏是个生于衰世,奋起国运,心怀天下,康国济民的一代儒宗,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民困国危的形势,他身在民间,心存社稷,力主变革,爱国爱民,受到当时和后世的推崇、景仰。文章以其人格为视点,具体论述和评价了李觏人格精神的几个层面。包括:1、穷且弥坚,抗争命运的精神;2、批谬驳伪,正本求真的精神;3、心忧天下,康国济民的精神。同时对李觏的人格精神的现实意义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及其诗文研究被宋元明三代冷落八百年之后,到清代出现了一个长达二百年研究的高峰期。究其原因有4个:清代整理总结传统文化的学术背景是其客观条件;清人诗学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对惟情惟美的主情型诗人李商隐及诗文创作持比较宽容甚至赞赏的态度;李商隐诗文的独特艺术魅力、个性价值在全面研究中不断地被发现、被认识,又反过来激发后来学者深入探究的浓厚兴趣;跟清初学者对明代诗论家只宗盛唐、忽略中晚唐文人的做法不满有关。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诗歌类义词异文的普遍性与其诗歌大量存在的意象群相关。李诗中数目类异文一般表现为数量及日期的差别,包括与日期相关的数目类异文、非对仗位置出现的数目类异文和对仗观念影响下的数目类异文。方位类异文双方一般指向不同的方向或地理位置,体现出后世读者对空间关系的认知和探索。梳理和考察李商隐诗歌中出现的数目类异文和方位类异文,为李商隐诗歌异文的整体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英雄史诗往往包含两个重要对立形象——"至善至美"的英雄和"至恶至丑"的蟒古思。然而"美"并不是一个永久不变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理解千姿百态、因人而异。本文通过对蟒古思形象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丑"与"恶"的存在的蟒古思,如何能成为"美",怎样成为了"美"。在充分认识了蟒古思形象的内在美与外在美之后,从两方面阐述了其由"美"到"丑"的因由。  相似文献   

19.
李贽心学承接阳明及泰州学派的狂者胸次与怀疑、批判精神,淡化了道德伦理在心学中的色彩,突显了人性的自然层面,提升了主体尤其是个体的独立、自由、平等意识,表现出强烈的启蒙精神。这种精神通过他的个性解放、肯认私欲、要求平等,挑战权威等思想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