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 ,一是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 ,注意修身和勤政 ,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二是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为政以德” ,德主刑辅。前者忽视常人本性 ,仅靠道德觉悟解决廉政勤政过于理想化 ,因此德治必须和法制相结合。后者洋溢的“民本”思想和利用家族伦理关系进行道德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 ,但要区分民本和民主的界限 ,警惕过分推崇道德 ,导致道德化法律的危险。法治包含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两层含义。法治和德治只是在工具性价值层面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
麻艳香 《社科纵横》2002,17(4):30-31
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德治”思想 ,特别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历史考察和与现代德治的对比分析 ,论证了我国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儒家主张"德治",其德治思想异常丰富、完整;而法家则主张"法治",因而形成了"德治"与"法治"的理论博弈."德治"思想强调道德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存在忽视法律重要作用的错误倾向,其结果必然导致"人治".而法家"法治"思想虽然与今天的法治理论有重要区别,但它看到了法律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缺陷是不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因而轻视道德的重要作用.现代社会,道德和法律二者不应是博弈的关系,而应是相互蕴涵、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只有秉持这一理念,我们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中"法治"与"德治"思想的梳理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和德治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根本手段,也是引导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德与法伦理辩论的主线."德治"是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的德治论并非简单地主张"德主刑辅",而是倡导据德而治以反对当时法家威慑主义的刑治.引道德入律法最终也起到了扼制任意立法和专擅杀戮的社会效果.汉代的引经决狱、隋唐宋明清的法律道德化都是儒家德治论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符合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大原则.战国时期法家法治思想不乏变法、务实的伦理价值,但其"法""刑"演变成为酷吏严刑的时候严重相悖于法治的固定性要求.梳理"法治"与"德治"的伦理纠结启示我们,道治和法治博弈有度,合理发挥各自作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8,(3):6-9
要正确理解德治的含义,德治的深层含义是强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判断一个道德体系是不是优良,核心标准应是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人类的道德体系包括许多方面,但有三个关键支点:理性、诚信、敬畏;道德社会与法治社会是等价命题;如何建设道德社会,需要注重从多个维度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6.
德治下的法治和法治下的德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春清 《社科纵横》2002,17(3):48-49
治 ,就是一定的社会组织对社会的治理 ,就是政治活动。法律和道德是两种基本的社会行为模式。于是作为社会活动的政治有了法治和德治之分。所谓制度 ,不过是一系列规范的总和。不同的规范选择 ,最终是不同的制度选择。因而法治、德治 ,是不同模式的政治活动 ,也是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法治和德治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二者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政治 ,道德缺席 ,权力裸露 ,是个人政治 ;法治为主、德治为辅的政治 ,法律至上 ,正义彰显 ,是众人政治。个人政治 ,祸国殃民 ;众人政治 ,强国富民  相似文献   

7.
由《光明日报》理论部、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与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学习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于 2 0 0 1年 3月 1 0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的代表及沪上的一些专家学者共 40余人。《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赵石宝、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郝铁川、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尹继佐出席了会议。为了更好地学习、研究、宣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 ,与会代表围绕着“以德治国”中“德”的内涵是什么 ,“德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涵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要通过培养法治精神 ,以达到法治社会的目标和理想。  相似文献   

9.
庞世伟 《探求》2004,2(1):42-44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治国安邦的普遍规律,中国传统是"德主刑辅",西方传统是"重法轻德".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党长期治国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在"初级阶段"面向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法治国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王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主文化”,是贯穿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主线”.“王道”思想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涵有为政以德、仁政爱民、为国以礼和义立而王;“王道”思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道德和法的辩证关系角度 ,论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德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要把法治和德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同步建设 ,同步发展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取长补短 ,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治进程存在一个过渡期--法治是中国法治进程的宏观结构,德治存在于中国法治进程的微观结构之中;法治与德治结合,共同推进中国法治之进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三个代表"思想从法治、德治理论入手论述了出版工作者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14.
法律和道德都是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 ,但二者的内涵和实施方式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 ,因此 ,既要加强法制建设 ,又要加强道德建设。目前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只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给合起来 ,发挥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双重作用 ,才能构成完整、系统、科学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5.
邵允振 《探求》2002,(3):4-6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和“三个代表”思想都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思想。本文从必然性、重要途径和实践要求三个方面探讨了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深化对这两个重要思想学习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李德勋 《社科纵横》2005,20(2):103-104
学术界对“法治”与政治文明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实质上“德治”和政治文明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本质联系。本文在确立我国的政治文明内容与目标的同时,论述了二者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内在统一,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去实现。由其可见,“法治”和“德治”是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车轮  相似文献   

17.
张德广 《社科纵横》2004,2(4):13-14
邓小平法治思想 ,作为其理论体系的—个有机组成部分 ,深深地植根于丰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之中 ,该文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朱颖  万红 《南海学刊》2022,(4):45-53
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当代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蕴含传统民本思想的时代内涵,传统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厚源泉。传统民本思想肇始于商周,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唐,成熟于明清,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文化溯源与现实生成提供了丰厚土壤。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从君民到人民、从统治到共享、从用民到民主的重构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20.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这组概念在2013年6月22日至2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再次强调。“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既是实施“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又是实施“依法行政”的关键和重点,更是社会和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可以消除对“法治”的模棱两可的意识,便于在全社会形成“法治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