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涉外交往中,礼宾工作必须有章可循。礼宾制度,是一国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不断地继承、规范与发展中确立与完善的。本文对新中国礼宾制度的继承、规范与创新进行了探讨,并初步分析了新中国外交礼宾制度的创建过程、具体内容、制约因素及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外交礼宾礼仪是外交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国家间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其政治性、神秘性与高端特点吸引着媒体和民众的关注,很多民众是通过礼宾礼仪认识外交的。提到礼宾礼仪,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隆重排场、盛大仪式、美酒华服等,那么,礼宾礼仪到底是什么?它有何价值?有哪些显著特点?让我们揭开外交礼宾礼仪的神秘面纱,一探真容。  相似文献   

3.
王敬华 《唐都学刊》2013,29(4):12-15
礼仪道德是人类脱离自然界走向文明的标志。《礼记》中的宾客礼仪所体现的道德意义,大体可分为个体修养、社会礼仪、政治伦理三部分为内容。在《礼记》的宾客礼仪思想中,对“敬”、“让”思想的阐释,含有个体道德修养的伦理意蕴,其中以乡饮酒礼为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形式。作为政治伦理,宾客礼仪的内容是通过燕礼、聘礼等诸礼仪形式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的宾客礼仪建立在周代宗法等级社会基础之上,其中具有生命力的内核仍镌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丽雅 《社会工作》2009,(10):58-60
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的基因,礼仪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礼仪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辩证关系进行研究,中国传统礼仪蕴含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渊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创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辩证统一,还论述了中国传统礼仪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意义,最后阐述了在传承中国传统礼仪中考量荣辱评价标准问题及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陈宝良 《浙江学刊》2001,(3):161-165
本文从衣食住行、社交礼仪以及文化生活诸方面,对明代生员层社会生活的真面相进行了适当的梳理,认为生员层的生活,既是仕宦阶层生活的一部分,却又与仕宦上层的生活有别;进而指出,明代生员层的生活在前后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深化礼仪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云 《社科纵横》2008,23(6):140-141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但近年来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却屡见不鲜.深化礼仪教育,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这既是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及提高个人竞争力的需要.本文着重探讨了深化礼仪教育需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着手才能有效提升人们的礼仪素质教育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顾希佳 《唐都学刊》2001,17(2):70-74
关于礼仪的起源,历来就有多种成说,如"起于祭祀"、"起于饮食男女"、"源于人的欲望与环境的矛盾"以及"源于天神"、"源于理"、"源于民俗"等诸说,在简要梳理并分别辨析其合理与否后,我们可以看到礼仪的起源是多元的,是由人类的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生发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8.
王竹波 《社科纵横》2014,(10):112-116
通过回顾大学礼仪教育出台的历史事实、现代礼仪教育出现的若干问题及解决之道,揭示传统礼仪教育与现代大学礼仪教育结合的提出背景。以传统节日礼俗的春节和人生礼俗的婚礼为例,探讨传统礼俗仪式的现代价值。现代大学礼仪教育改革,可以从与传统节日礼俗、人生礼俗互动的角度,重视现存的礼仪民俗,探索大学礼仪教育改革,实现大学礼仪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对企业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当前社会在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国餐桌礼仪和英国餐桌礼仪进行比较,旨在更深入地了解餐桌礼仪,以便在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同时,采取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吸收其精华,更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1.
赵梅 《社科纵横》2006,21(3):91-92
礼仪文明是社会和谐的标志,当前社会礼仪文明建设仍面临严峻挑战,有六个方面礼仪缺失的表现。以礼仪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应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礼生与王朝礼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正史、政书、地方志等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官僚体制中的仪式专家——礼生及其与王朝礼仪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考察。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的王朝礼仪中,礼生扮演着受人忽视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从属于太常寺系统,主要职能是准备祭品、赞相礼仪、唱读祭文,是引导王朝礼仪的导演。他们在以王朝礼仪为核心的儒教仪式中的地位,类似于道士在道教科仪,僧侣在佛教科仪中的地位。本文详细分析了礼生与明清文庙释奠仪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礼生为整个礼仪过程,为主祭官与神明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框架,这个仪式框架是公开性的,并很容易被复制,这为王朝礼仪向乡村社会的渗透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藉田礼发展到唐代,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礼仪规范,同时太宗、 玄宗、 肃宗等在方位、 地点、 流程方面对之进行了灵活的调整,呈现出皇权凌驾于礼仪之上的倾向.与之相应的藉田书写,侧重点也不在于礼仪本身,而在于沟通政治情感,既传达赞美圣君追慕盛世的执政理想,又呈现出君臣交流体贴人情的现实关怀,同时也表达藉田不行于世不被重用的失落蹉跎.这就使得唐代藉田书写不同于《诗经》、汉赋,呈现出礼仪应用文本的特点,形成了藉田祭祀乐歌的礼仪范式、 藉田科场赋颂的结构范式、 藉田题材意象的表达范式.这些范式的生成象征着藉田礼仪文本的成熟,在颂美国家仪典、 寄托文人政治情感的基础上,推动着文以载仪功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丁莉 《社科纵横》2009,24(8):104-106
“媒介场域”是对媒介实践活动作场域解读的尝试,但目前学界很少有针对这一理论概念的解读。本文对“媒介场域”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概念的操作化进行初步的学理建构,以期避免概念使用上的模糊性和方法运用上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5.
北宋太常礼院和礼仪院均为中书门下附属机构,二者的设置皆分割了礼部与太常寺等礼仪官署职权。太常礼院除详定礼仪、参与祭祀大礼外,还编修了大量礼典。随着时代变迁,太常寺对太常礼院职权逐步限制并最终实现权力回收,太常礼院也于元丰改制中罢废。礼仪院因宋真宗崇奉天书符瑞而设,它在文书的上传下达、礼仪活动的协调安排上均有严密管理制度。礼仪院在真宗朝完成其处理"符瑞繁缛"的历史使命之后,职权亦回归太常礼院。北宋太常礼院与礼仪院在设置背景及目的、存留时间、职掌范围、历史地位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尽管二者有些职能重叠且有事务往来,但互不统摄。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4):113-115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敬仰和爱戴,千百年来人们把祭祀黄帝作为一种礼仪文化世代传承。然而,近几年在黄帝祭祀礼仪中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各界关于祭祀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等问题也争论颇多。如何建立起一套恰当的、规范化的黄帝祭祀礼仪,使之更符合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发展值得我们去深思。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食物的来源、食物的种类、烹饪的手法及过程、精美的食器等内容的记载,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社会的饮食习俗.而在这些饮食实践中,又孕育了饮食文化: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诗经>中的一些篇章详细记述了祭祀中的献食礼,而饮食礼仪正是源于祭祀礼仪.伴随着饮食礼仪的成熟,饮食与医药、饮食与养生、饮食与治国、饮食与修身等思想也逐渐形成.这时候的饮食实践早已超越了果腹的本义而上升到了品味人生的哲学层面,这时候的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也早已远远超越了原来的意义和界限,而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李万梅 《社科纵横》2012,(3):131-133
新时期,在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图书馆员服务礼仪教育是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图书馆作用的重要一环,对于进一步发挥图书馆职能作用,进一步促进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图书馆员服务礼仪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加强高校图书馆员服务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馆员服务礼仪教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混合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及相关课程中得到广泛运用.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要求任课教师要在其教学过程中构建符合当前学生特点及专业实践需求的教学模式.该文从具体的课程教学实例入手,探析混合式课堂教学在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中的应用策略,从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告朔"礼仪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中日古典文献史料的考证,深入探讨和考证了"告朔"礼仪在中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轨迹,同时通过对中国《论语》等古典文献史料的考证,对比日本《续日本纪》等古典文献,试图探讨中国"告朔"礼仪传入日本的方式、途径、日本"告朔"礼仪的变化以及其变化的实质和深刻内涵。并通过对日本"告朔"礼仪同中国"告朔"礼仪的不同,来进一步探讨了日本"告朔"礼仪变化中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