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5):134-136
立足陇南白马藏族,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对陇南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空间及其本身含义加以概述,并探究与分析了其记忆传承的文化生态因素,拟建构一个和谐、天人合一的集体记忆传承模式,旨在丰富和完善其传承理论,保护其文化原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于早期原始人类主客观界限不清,难以解释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一切自然现象,当无法对生殖器官、交配行为、分娩现象三者之间关系进行解释的时候,对“性”产生了神秘感,并展开一系列对“性”敬畏、模仿与崇拜的仪式活动,以此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而乐舞则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其中,并流传至今。以生殖崇拜为主的乐舞强调生命的本真,表达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从而诠释生命、赞颂生命以及敬畏生命。藏族先民们把对生育的渴望融入到乐舞中,通过乐音、舞蹈进行朴素的表达。本文以青海热贡浪加“龙舞”为例,从“生殖崇拜与乐舞的文化内涵”“青海热贡浪加藏族龙舞形态分析”“藏族生殖崇拜乐舞的生命情调”三个层面对藏族“生殖崇拜”乐舞文化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陆全 《社科纵横》2011,26(2):105-106,109
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精神和审美观。把具有文化意象内涵的隐喻翻译出来,使译入语读者有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是隐喻翻译的难点。辜正坤对《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为探讨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和理念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7):157-159
语用模糊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创作手段,从原作者的角度说,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传达模糊美感;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来看,人物在言辞方面会采取一些语用模糊方式传达意义。而语用模糊的翻译更涉及两种模糊语言体系和各种不确定文化因素的转换。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各种语用模糊现象的定义、区分和翻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讨论,旨在探讨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翻译的难题及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吉文莉  宋晓娟 《社科纵横》2013,(10):113-116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无伴奏合唱《夜夜的晚夕里梦见》的艺术特点。通过陇中花儿《下四川》由一首山歌到四部合唱的成功演变,引发对民间音乐保护和传承方式的思考,得出以西洋作曲手法改编或在原民歌基础上二度创作是对民间音乐的一种比较好的、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方式的结论。最后提出五种切实可行的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下“娱乐化”与“高科技”相争衡的电影生存环境,电影《白鹿原》对戏曲艺术的回归再次唤醒了民族文化审美的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电影的“重头戏”。作为民族电影的重要基石,民族文化符号历来备受中国导演的钟爱,而导演王全安在电影《白鹿原》中对戏曲元素的多重审美关照,使陷人困境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探索道路上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为中国电影艺术注入了鲜活的民族印记。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揭示了中西文化和哲学的异彩之处及形成原因,指出文化发展的三个路向和人类文化的未来趋势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试图将儒家的“仁”与西方的生命意志等哲学打通,用直觉主义为儒学辩护,因而造成了如下三种理论局限:一是儒家的“仁”本质上与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直觉是矛盾的问题被悬置,从而呈现理论拼凑问题;二是忽略了中国创造力文化资源和柏格森创造进化哲学的相关性,使其提倡的文化复兴还是儒家文化的复兴;三是对文化复兴只强调“应该复”而缺乏“如何兴”的思考,从而难以展开基于自己的哲学问题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改造的哲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李建平 《创新》2012,6(6):124
<正>大学毕业后定居南宁,在这个绿满四季的城市里度过了30个春秋,上百个节日。如今,朋友赠我一本《岁时节令———南宁民间传统节庆展示》(以下简称《岁时节令》),该书收录在《南宁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中,翻卷细读,生活的温馨随着喜庆的图片和唯美的文字点点滴滴沁入心间,耐人品咂不已。  相似文献   

9.
10.
高焕利 《生存》2020,(6):0026-0027
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的灿烂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人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而《上新了,故宫》的火爆恰当地表现了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传承和创新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石群勇 《社科纵横》2009,24(2):53-55
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自为体系,是一种制衡存在。文化的稳态延续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稳态延续不是按简单平衡的方式去实现的,而是一个“制衡”的过程。民族习俗作为文化系统中组织层面的非强制性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文化的自然延续去节制社会成员的生产消费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习俗就是一种制衡存在,是文化制衡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民族习俗的执行过程就是文化制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慎刑契合国际轻刑化趋势,符合我国司法改革方向。追溯我国传统法文化源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慎刑思想。《周易》蕴涵着丰富的慎刑思想,如明慎用刑、赦过宥罪、不留狱、议狱缓死等理念,以及对童蒙之人用说桎梏的赦宥教化,都体现了朴素的慎刑思想。《周易》的慎刑思想集中表现在:犯罪惩治方面,提出要通过行中罚,实现刑罚清的宗旨;在犯罪矫正方面,提出要通过规训教化,达到改过迁善的目的;在犯罪预防方面,提出要通过明罚敕法,收到禁民为非、知止不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陈振兴 《社科纵横》2014,(10):144-147
家训撰写者将自己及前辈先贤浓缩的人生经验用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子嗣,是一种亲情的文化传承形式。以甘肃洮州包氏《家训韵语》十则为例,可以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和处世类。挖掘和解读其家训精神至今仍然有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当代哲学家中村雄二郎选取了奥姆真理教作为案例来阐释日本文化的特质,本文分析了由此展开的三个问题:(一)什么是日本文化中的恶与罪;(二)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恶与罪;(三)如何来减少和消弭这种恶与罪。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要对日本二战记忆进行文化解读,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日本国家的二战责任与日本民族的耻感文化之间的微妙关联;(二)正确的二战记忆是与重视他者立场联系在一起的;(三)集体国家意志与个体自我意识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界限。  相似文献   

15.
文化冲突及其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影响是后殖民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对《典仪》和《北迁季》的文本解读,不仅客观地揭示了印第安和阿拉伯少数族裔的历史、文化及生存状况,展示了世界少数族裔构建自身文化身份的艰辛历程和策略,更突显了种族及殖民关系下的文化身份迷失与重建并非只属于某一个民族,而是整个人类需要面对的重大议题,这对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族裔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军 《社科纵横》2012,(8):123-124,148
当前,地域性传统历史文化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有日渐衰微的趋势。在提升民族文化实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地方电视媒体,不仅不能置身于外,还应更多地承担起为传播和弘扬历史文化鼓与呼的重任。这既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吴经熊奉蒋介石之令重译 《圣咏》.吴经熊稽考各类 《圣经》 版本和参考书籍,以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将其译为中文,计有四言、 五言、 七言,冶诗经、 离骚、 楚辞、 唐诗于一炉,展现了吴氏深厚的旧学修养.蒋介石于军事倥偬之余,前后三校吴经熊所呈译稿,并提出了诸多有益的修改意见.《圣咏译义初稿》 是基督教经典中国化的一次成功尝试,出版之后,备受学界关注,大有洛阳纸贵之势.但是,受制于当时国人的知识水平,此书难以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也大大削弱了其在中国基督徒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祭祀和征战 ,反映两个现实层面问题 :直接的交战 ,决定国家存亡 ;间接的祭祷 ,透露生活安定的愿望。祭祀 ,是种古老的仪式行为 ,它的形成 ,与环境的挑战有密切关系。远古先民对于自然界的事物不甚了解 ,环境的一切变化 ,他们只能抱持慎惧的心态 ,进而产生崇拜、祈求自然的行为。不论是华夏民族 ,抑或蛮夷狄戎 ,均曾处于对世界无知的蒙昧阶段。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诗经》与《楚辞》 ,为南北文学的代表 ,两书收集许多祭祀诗歌。祭祀诗除了文学价值以外 ,承载的文化意涵更不容忽视。本文以《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为范围 ,透过祭祀仪式的探索 ,一窥南北文化体现的歧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一个内蒙古生态移民社区在城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为起点,采用社会工作协同实践研究的新方法,与社区群众一起立足于"实践现场",探索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区发展的路径和社会工作的实践研究模式.在实践中,研究团队提炼出以文化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从文化能力建设的个人、社群、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