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识艺术教育是聚焦人文、审美及素质的教育.具有"美德"育人、"人文"育人、"大美"育人的功能与意义.针对目前通识艺术教育在实际教学落实中的课程内容、结构、设计特色等存在的问题,探究通识教学实践改革与创新策略,进一步提升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引导力、文化素养与艺术审美、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杨泽明 《社科纵横》2013,(7):97-100
古代民族的"文脉",蕴含着中国美学的逻辑因子和"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它在历史绵延中逐渐衍生,以文史发展脉络的方式形成了理论体系,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资源与框架。"文脉"体现在文化层面的常规和惯性,决定着不同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古代民族"文脉"的当代传承,是民族文化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文脉"是人创造和延续的,它具有建设性和规律性的自然辩证法特点,违背它又会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文脉观念",对后人的思想产生着强烈的影响,因此只有创造性地延续和传承,才能体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3.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意思是说,只有构成社会细胞的家庭安康,国家才能太平。《礼记》中说:"夫妇者,万世之始也。"作为"万世之始"的婚姻所产生的习俗,人们称之为婚俗,一切关于婚俗所产生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此所辐射出来的活动就称为婚俗文化。婚俗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国民凝聚力的增强、社会稳定乃至家庭的和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萍 《创新》2021,15(6):98-107
文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场域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中梳理壮族嘹歌文化的重构规律,认为嘹歌文化重构呈现出"传承—创新—再融入"的模式特点,其中,以传承干预为起点,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传承干预群体和相持互制的传承干预格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了传承群体从"单一我者"到"我他融合"、文化形态从"生活方式"到"区域品牌"、社区功能从"乡村秩序"到"城市纽带"的发展与转变;以乡土融合为导向,既注重文化持有者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也回应了文化承载地的社会关切和发展诉求."固本""汇源""跨界"是嘹歌文化重构模式中的鲜明特质,对当下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萍 《创新》2021,15(6):98-107
文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场域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中梳理壮族嘹歌文化的重构规律,认为嘹歌文化重构呈现出"传承—创新—再融入"的模式特点,其中,以传承干预为起点,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传承干预群体和相持互制的传承干预格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了传承群体从"单一我者"到"我他融合"、文化形态从"生活方式"到"区域品牌"、社区功能从"乡村秩序"到"城市纽带"的发展与转变;以乡土融合为导向,既注重文化持有者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也回应了文化承载地的社会关切和发展诉求."固本""汇源""跨界"是嘹歌文化重构模式中的鲜明特质,对当下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意识的培育是当前中国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迫切而长期的任务。结合欠发达民族地区现实,生态意识的普及与全面提高可以通过"标示""、通识""、警示"及"社会化"几种教育层面及其创新来实现。同时,欠发达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的传承与内化,以及全社会"限量供应、绿色消费"制度的推行,对于推进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明 《社科纵横》2007,22(3):126-127
本文重点分析了酒包装中传统吉祥图案的运用,表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要强烈地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包装设计文化发展的道路。文化的传承和超越才是顺势而合之道,只有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式,以及与时代的观念相结合才能被消费者接受。  相似文献   

8.
孙珂 《社科纵横》2014,(4):154-157
在全面育人的通识教育理念指引下,中外合作大学主要通过通识课程、实践活动和社团管理三种途径实施通识教育。通过考察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与外部社会的接触、学生参加的各种考试和竞赛,以及毕业生的升学就业情况可以发现,中外合作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7,(1):16-19
"去中国化"实质上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抹杀否认的政治文化运动,更让我们深思的是伴随着"去中国化"运动,出现了国人的"自我去中国化",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文化环境、大众传播载体都会产生猛烈的冲击和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来进一步阐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去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曹红梅 《社科纵横》2006,21(6):121-121
文学、诗歌和谚语等形式存在的口述档案是裕固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探究裕固族民族渊源和社会文化发展变迁轨迹和特点的“百科全书”。同时,它还有助于裕固族人民进行民族认同教育、文化传统教育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及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刘吉发 《唐都学刊》2003,19(3):142-145
从高等教育培育人才、传承文明和服务社会的三维功能结构出发,论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的时代坐标,进而指出培育创新人才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的主体定位,高扬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的文化定位,关注社会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的实践定位。培育创新人才、高扬时代精神和关注社会生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的三维坐标,也展示了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创新的三大维度。  相似文献   

12.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民族性、革命性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性的精神魂宝及其物质载体总和,它理应而且也能够在当代中国发挥历史记忆、政治认同、文化传承、价值导向、经济产出等广泛而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为了使红色资源的这些社会文化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还须对其进行系统的创新性阐释。  相似文献   

13.
论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本质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平  冉隆平 《社科纵横》2009,24(3):132-133,156
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过度专业化倾向,使其在健康观发生巨大改变、人类社会需求日益增高的今天面临着挑战。教育者开始反思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与意义。在反思中,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想或理念被融入现代高等教育。本文试图在医学教育中寻求一种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达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大学英语课程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贯通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将文化自信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对本国文化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同时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与融通,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回应我国教育界"素质教育"的呼吁,中国法学教育应着手对法学学生实施通才与通识教育;同时,更应着手实施"法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识三者皆备的大律师、大法官和法学泰斗.  相似文献   

16.
清华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历任校长坚持全人格教育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为中国学术独立和民族中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研究清华通识教育的传统对目前我国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应该与大学精神相耦合,应当坚持以通识教育为载体,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许卫权 《探求》2006,(Z1):92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和谐、包容的文化,先秦哲学思想中闪耀着和谐的思想火花.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主张建立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和睦相处、各有所得所乐的"大同社会".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则提倡建设一个没有欺压,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所谓理想社会.这种"大同社会"实质上就是和谐社会的初步构想."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则是指和谐社会中和谐与斗争的矛盾统一.和谐是社会的主流,矛盾斗争则是社会的另一侧面,和谐社会实质就是社会发展斗争中的统一体.至于"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些重要思想则表达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则表达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发展过程.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哲学依据和精神归依.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以中央集权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在近代的发展中饱受屈辱,受尽欺凌,却能够传承中华文明,建立中央集权的各民族和平共处的民主共和国,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包、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也是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理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激发其民族文化自信心.两者的融合也带来思政教育的创新,特别是思政教育素材的再丰富,开创思政教育的新格局.该文主要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问题进行探讨,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思政教育新格局的建构策略,以真正带来思政教育实效的提升和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助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9.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5,(7):152-155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类对文化发展的追求和渴望,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基础与发展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来源,检验其实现目标的有效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文化这个载体,才能完成人们在真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才能实现人们的思想意识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文化本性,承认教育客体的思想多样性,以及他们在价值判断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主要内容,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充分借鉴外来文化的思想精华,最终才能形成对人的思想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5,(10):129-131
民族体育乐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与音乐舞蹈艺术融合中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功能,文章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对陇右地区民间民族体育乐舞旋鼓舞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旋鼓舞具有非常重要代表性和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对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陇右地区民间民族体育乐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