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区位产值指数、地区专业化指数及空间分离指数,并把2001-2010这10年分成2001-2004、2004-2007及2007-2010三个时间段,分析了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总体的专业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低于中部地区,而且各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差异较大,尤其是东部各省市与中西部的比较;另外,地区专业化水平在三个时段呈现“低-高-低”的特点,十年间整个医药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也表现出“扩散-集聚-扩散”的规律。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业数字化是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数字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三个维度,构建农业数字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数字化发展综合指数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指数。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我国农业数字化水平稳步上升的趋势显著,且不同省份间存在明显差异;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农业数字化发展指数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发展指数接近。依据测度结果,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及加强政策扶持三方面提出推动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地区生产专业化系数,基于1988—2016年6种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数据,计算6种农产品生产地区专业化水平以及各地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系数,并由此得出中国农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及演变规律,为我国当前农业专业化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呈现倒U型趋势,并于2010—2012年附近达到最大值。从产业角度来看,不同农作物生产的专业化系数及趋势差别明显。其中,粮食生产专业化水平增长最快,但2004年以后增长有所放缓。从各个省区来看,各省区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整体呈现的上升趋势,部分省份略有下降,最终各省份专业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农业生产专业化的趋缓可能源于政策干预,推进专业化需要破除当前的政策约束。  相似文献   

4.
专业化与地理集中的理论研究主要来源于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利用专业化与地理集中指数可以衡量其地方的专业化和产业的地理集中度.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进行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天津、河北地区2间专业化指数逐年上升,而北京、天津两地的专业化指数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制造业在1993-2004年间,20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的地理集中指数呈现大幅度上升,5个行业的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需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和地区分工及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涪陵的个案分析,发现: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仍以沿海就业为主,但本土就业、本地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转移人口返乡流趋势明显,新一代农业转移人口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本土落户、就近落户意愿,但过高的房价、就业困难与不稳定、教育资源不合理及各类入学限制、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随迁父母不愿意舍弃乡土等制约了意愿的达成.基于此,欠发达地区应该统筹推进就地城镇化、就近市民化、产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化解欠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局.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资源型产业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1994-2005年,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变动程度较大,并与其产出增长较为协调;而且其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明显,加工日益高度化.同时,虽然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相似度呈现上升趋势,但其专业化程度和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我国纺织行业区际转移的分析及其对西部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引起产业转移原因的基础上,利用中心-外围区域理论提出传统产业转移模型,指出市场需求份额、劳动力成本及劳动生产率、运费、区域聚集经济力以及区域投资环境是决定传统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并以我国纺织业区际转移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在短期内传统产业会进一步集聚在东部地区,难以转移至西部地区,东、西部经济差距会进一步扩大.由此对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不能以梯度推移理论指导西部经济发展;二是继续保持廉价劳动力优势,发展教育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推行城市化战略,改善区域基础设施,促进产业聚集;四是加速政府改革,建立高效、透明政府;五是制定切实可行产业政策,加大优惠力度,扶植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造以生产率为权重的产业专业化指数,运用1988年至2007年中国28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贸易开放度、产业专业化与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以生产率为权重的产业专业化指数促进了省区经济增长,中国省区存在MAR外部性.中国省区的经济增长仍然依靠投资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主,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为负数.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地区差异,中部地区依赖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其产业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超过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逐步转变为以贸易开放和人力资本为推动力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种植业空间布局是否呈区域分散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种植业的空间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空间布局的演变是趋于专业化还是分散化,直接影响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文章选取了12种主要农作物,以1978—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种植业区域专业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78年以来,全国平均种植业区域专业化指数呈先降后升的明显趋势,个别年份出现波动,可能与当时的政策或经济环境有关;第二,各地种植业区域专业化指数及其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农产品结构单一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往往专业化指数较高,而且大都呈上升趋势,而传统农业大省的专业化指数一般较低,且大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二元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发现,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收敛作用.使用该理论并采用中国198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业劳均产出增长率与非农就业比例之间呈“倒U”型关系,说明我国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作用正在逐渐显现.为此,现阶段中西部地区可利用本地区农村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以增强其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