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基于强度变化和影响因素视角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特征及趋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具有显著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持续升级特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先行于农村居民,现阶段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强度相对更大;收入和价格因素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影响效应,收入因素的总体影响相对更大,并且每种因素对城镇和农村居民具体消费支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收入差距缩小,将会推动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与趋同,进而促进我国消费总量增长。因此,需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加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北京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消费驱动时代,消费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消费规模与经济规模所处位置基本吻合.从消费结构看,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主导地位;政府消费在促进北京经济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中起主导作用;消费结构日趋合理.但北京消费仍存在几个反差:生存性消费偏高,享受性消费不足;商品性消费偏高,服务性消费偏低;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慢,生产性服务发展快;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上升;物价水平高,实际消费能力弱.但未来北京消费仍具潜力,储蓄已开始向消费转化.  相似文献   

3.
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目前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扩大消费需求、推动居民消费升级、提升消费信心和消费倾向、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建议,对促进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检验安徽省19952011年政府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安徽省经济增长是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的格兰杰原因,但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不是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并利用VAR模型分析得出: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比农村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大;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政府消费、城镇居民消费都具有负向冲击作用;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消费也都有正向的冲击作用,但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江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揭示出江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居民总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从而影响消费需求增长,同时也影响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江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与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分析提出了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持续走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以及消费升级相对缓慢,是河南省农村消费需求的主要问题。其制约因素主要是城镇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居民增收难度大、消费观念陈旧以及居民对未来收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等。应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和消费水平提升,加快服务业发展以及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7.
后危机时期,城镇居民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本文从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消费层次和结构的视角,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2006-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了各地区城镇居民不同层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联合产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居民生存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之后依次是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2)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对经济增长均起正向促进作用,但产出弹性系数都较小。并且,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弱于中部地区并低于全国水平;(3)全国大部分地区享受型消费弹性系数为负,表明我国目前应谨慎发展享受型消费。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内需不足问题凸显。河南省作为农村人口占主体的省份,启动农村居民消费意义重大。从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成本的角度,分析制约其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原因。提出稳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强其消费信心;针对农村居民的需求特征,开发适合其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降低预期的消费成本等具体举措,对刺激河南省农村的消费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压舱石”,未来消费仍将是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从消费主体看,最终消费以居民消费为主,其中城镇消费持续稳步提升,而农村消费占比不断下滑。从消费结构看,居民消费以“食”“住”等生存性消费为主,两项占比超半数以上,其他发展性消费有待提升。从消费差异看:(1)就区域差异而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居住成本过高,挤压了其他消费,尤其是有益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健康等消费升级过程。而中部地区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和医疗保健消费占比相对较高,消费升级具有较大潜力。(2)就城乡差异而言,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新冠疫情冲击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影响较小,预计随着政策的加力提效、经济活动的恢复,农村居民将会推动生活必需消费品的恢复,而城镇居民有望推动发展型消费品的恢复。(3)对于不同收入阶层,消费收缩分别表现为“无钱可花”“钱少不敢花”“有钱不愿花”“钱多没处花”的特征。疫情冲击使得居民消费信心呈现断崖式下跌,消费收缩并呈现出结构性分化特征,消费升级受阻。未来为应对冲击,应重点关注消费的结构性特征,把握好短期和中长期政策节奏,促进消费有序平稳恢复。从短期来看,提振消费最...  相似文献   

10.
唐国银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9):21-23,55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结合皖江城市带的开发,通过调查、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安徽舍肥、芜湖、安庆等地的城镇居民为对象,针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影响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基于安徽城镇居民消费的经济、观念等主要因素的分析,归纳出安徽省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还不合理,实物性消费仍占主导地位,提出了结合安徽城镇家庭自身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特点刺激和拉动消费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德文化差异比较—从中德称呼语的不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对称呼语的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并通过研究与此相关的社会现象,探讨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文化的差异又是和教育传统的差异紧密相连的.文章指出,在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只有扬长避短,找到两国教育的正确融合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江西溺女风俗中的"奢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奢嫁之风是清代江西社会奢靡风气的一种表现,也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嫁资越昂贵;同时,在传统社会中,嫁妆是女儿在诸子平均析产方式下间接参与娘家财产分配的最常用的方式,因而富裕人家为了防止女儿分割财产,更愿意采取溺女这种方式来维持他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奢嫁"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富裕阶层溺女的主要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3.
对佛山市道路交通事故作了综合性的比较,分析了交通事故的成因和分布特征,指出了佛山市交通安全极需进行综合治理.借鉴交通安全取得卓著成效的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佛山市的实际.提出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认为信任、信赖、信仰的含义不同,生成机制也有差异。中国语境中的法律信仰,其实质是指对实证法的信任与信赖。熟悉是信任的基础,法律内容和过程的公正只是法律获得信任的要件之一,移植而来的西式实证法只有实现与社会通行道德、文化传统的有效对接,才能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民众对法律的感情更多地来源于生活经验。应更多地普及权利意识以防法律仅仅成为“治术”。同时,法律必须提高效率,效率是实现信任到信赖有机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研究英语学习者语言材料的输出有助于认清跨语言写作中汉语迁移的性质和特征,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在英汉主语的语言表征差异比较大的结构中,可以通过话题化帮助学生理解跨语言写作中英汉主语和主题差异及其语言表征。  相似文献   

16.
汉语棱镜中,总有一些语言事实折射出支配关系意义。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支配关系意义作为一种文化意义存在汉语中。汉语支配关系意义的形成根源于汉民族价值观和思维特征以及民族心理等文化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大众化教育”的来临对过去“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大学数学作为高等教育中几乎涵盖所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能再维持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它应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即从学校层次、学科层次及学生层次上进行分层次教学。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校不仅肩负着人才的培养重任 ,同时也是科技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本文探讨了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以及目前科研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心润之策--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理论艺术教育学也应有独特的学科结构及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对1891年的热河金丹道起义,早期学界研究认为,是长江领域的反洋教斗争在辽西地区推向高潮的一次斗争,是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但是在笔者们梳理史料过程中,发现事实非如前所说,而实为蒙、汉民族间的一次血腥仇杀。蒙、汉民族为此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怎样看待民族冲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