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亮亮 《阅江学刊》2014,(3):142-148
新世纪以来,农民离开农村进城打工成为一个显著的时代潮流,出现了许多反映这一潮流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还乡”是一个重要主题。作家笔下的“还乡”大致有三种类型:衣锦还乡、逃回“乌托邦”和“中性”还乡。作家们希望写出时代大潮下的城乡变动,也希望借助乡村文明疗救现代文明的病症,但美好的“故乡乌托邦”注定是找不到的。  相似文献   

2.
新写实小说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批评的盛宴,热闹而喧嚣的背后,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被无形地遮蔽了。新写实小说以历史循环的时间观作为根基,解构了集体的乌托邦叙事,揭开了一个个体自由言说的时代;新写实作家对现实的暧昧态度消解了小说应有的批判锋芒与力度,这是新写实小说成就不高的主要原因;新写实小说注重小说的"自我表现",继承了先锋小说对形式的青睐,而又摒弃了简单的模仿。  相似文献   

3.
乌托邦小说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社会的蓝图以表达"救世"的愿望,而反乌托邦小说描写的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带来的黑暗梦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对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找出两部小说中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科学与宗教、科学发展与人类个性发展以及人性与非人性.通过对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的研究指出,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在功能上消解了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其目的一是提醒人类重视科技与宗教的对立并意识到二者应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是提醒人类不要盲目追求科技进步,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三是表达了对社会发展中人性缺失以及人类情感异化的隐忧.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11):143-147
通过对作家情节模式、人物设置、思想资源、身份特征、立场态度等方面的分析,确认其人其作透露出的强烈"暧昧"特质,而这种特质正是一些特立独行、不偏不倚的优秀作家共有的禀赋;这一特质融入在小说所处理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其实也就确立了阎连科的文学史位置,即对过去那个过于草率、未经充分发展及被中断的伤痕文学传统的深化和拓展,不但体现在对现代派技巧的征用,更克服了伤痕小说"脱历史"的短板,建立起有效的历史对话机制。但同时作家仍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这一思潮的前定,这是值得注意之处。  相似文献   

5.
刘芫信 《浙江学刊》2000,(1):103-107
本文从神话——仪式的角度分析王小波的反乌托邦小说。《白银时代》、《未来世界》和《黑铁时代》等小说按照乌托邦完美的逻辑构筑了一个幻想世界,即个体的末世神州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满了魔怪意象和虐恋仪式。作为自由个体的知识分子在乌托邦世界中成了异端,在习艺所接受改造。改造的世界是个体的创造力、生命力被庵割。这些小说揭示了我们民族历史记忆中那段乌托邦实践荒谬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6.
鸟托邦、反面乌托邦小说与乌托邦或反乌托邦思想不同.托马斯·莫尔1516年的<鸟托邦>创立了一种文学范例和一种概念,随着社会变迁与不断变化的社会想象力而进化与变形.而它的反面对立物虽然与乌托邦文学和思想息息相关,但是却有其自身特定的发展历史.讽刺乌托邦文学、反乌托邦、反面乌托邦——按照这样的顺序演变,但其中又有交又重叠.  相似文献   

7.
杨黎红 《学术交流》2012,(Z1):132-134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通过在巧妙的故事情节设置中灵活地运用不同的人称叙述,使小说成为一部真正开放、多义的"超小说"。主要表现为:首先,在一个构架文本是以读者为主人公的故事中采用第二人称叙述,消解了受述者、生活中实际的读者以及扮演小说主人公角色的读者之间的距离,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关系。其次,在嵌入文本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以娴熟的元小说策略,推翻传统的封闭式阅读模式,使叙述者与作家、读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类似于乡土文学中的"侨寓者返乡",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外来者下乡"也是一种大致类同的情节设置.然而,作家们往往基于对当时社会主流话语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以及对乡村世界各自不同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判断,使这一叙事模式的处理呈现出某种差异性.在小说文本中的表现上,"外来者"及其下乡一般区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在身份指认上,他们大致是党的干部、人民战士和归乡游子,担当着合法性论证、权力话语植入和表现英雄成长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王莉娅 《学术交流》2005,(10):172-175
哈代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构思都受到他的创作语言的影响。从哈代的诗歌语言分析入手,可看出他文学语言的独特性。哈代的诗歌语言带有他浓浓的个人感情印迹,他的语言之美是因其具有鲜明而生动的形象性和个性。正因如此,他的诗歌如同他最好的小说一样,透过性格与环境,再现了威塞克斯地区的田园色彩、人民的生活风貌及作者自身的真实感情和思想。  相似文献   

10.
李兴阳 《唐都学刊》2003,19(4):55-59
在中国当代西部作家群中,柏原是一位不能忽略而恰恰多少有些被忽略的作家.他的小说获过全国性的大奖,小说、散文也常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读者>等广有影响的刊物选发,但评论界却没有投以多少关注的目光.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中国西部文学及西部作家被"边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哲学家布洛赫焦虑于时代困境与危机,试图寻找解决良方,故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批判,提出了具体乌托邦理论。他认为,革命哲学应是"关于祛除恶的革命的灵知",其现实路径是具体乌托邦道路:具体乌托邦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代表着潜藏客观可能性的未来趋势,是将要实现的共同体的主体;具体乌托邦的目标,是带来"新天新地",即无阶级的未来社会;具体乌托邦的"新"包含着一种开放向本真的、真实的未来地平线的可能性,是通往终极乌托邦的垫脚石,它内蕴着一种乌托邦的剩余,使人向上,永葆希望。具体乌托邦革命是第一个真实的总体革命,到那时,人将获得双重解放:个体的人从某个阶级里获得解放,同时,获得解放的个体的人将第一次形成真正的"我们"联合体,即自我相遇与我们相遇统一。布洛赫的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海底龙宫到大观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瑞芳 《学术交流》2006,(2):162-167
《聊斋志异》的海底龙宫和《红楼梦》的大观园都是作者心目中的乌托邦,是作家创造出的理想世界,又都因理想世界的丧失而更加悲哀。《聊斋志异》的乌托邦华严楼阁弹指立现,《红楼梦》的乌托邦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旧址新园;聊斋乌托邦跟现实截然不同,红楼乌托邦跟现实犬牙交错。红楼“真真假假”和聊斋“幻由人作”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3.
罗俊忠 《江右论坛》2007,8(7):62-64
汪曾祺的小说大多取材于他的童年和家乡的生活,既不特别设计情节,也不有意制造矛盾和冲突,而是专注于风俗民情的表现.他的小说没有较强的故事性,与"戏剧化小说"背道而驰,从而使其小说呈现出如日常生活一般的自然形态.同时,作家又总能在小说的"散文化"中创造一种生活的"诗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汪曾祺对自己在小说文体的散文化上是有着充分自觉的,可以说是一个有着清醒意识的文体家.  相似文献   

14.
在"普通人里面寻找传奇"的张爱玲,以"参差的对照的手法",通过对普通人的琐屑生活的描写,透视了脆弱而复杂的人性,从而形成了启示"周围"的现实和"安稳"的人生的小说精神,她因之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小说作家。  相似文献   

15.
清末小说家们基于救国的热诚与迫切,不同程度地将科技引入创作实践,从而形成了小说中“惟物质之为功”的科技乌托邦叙事。以解救现实危机为目的,这一叙事的主题分别体现在强国梦与文明梦两个层面之上。清末小说中的科技乌托邦叙事以确信的姿态,通过国家愿景的可企及与可实现,展现了小说家们现代理性精神的萌发。然而,科技乌托邦叙事的“唯科学主义”忽略科技之外的思想资源,使小说家们的理想认知难免有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坛除了左翼小说的活跃、繁盛外,还有与其形成鼎足之势的海派小说。这个这文学流派中,40年代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在这批"小姐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张爱玲和施济美。张爱玲的小说更多表现的是人生的无奈,任何诗意的东西在张爱玲这里都是荡然无存的。而施济美的小说却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爱情、信念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俞曦霞 《浙江学刊》2023,(2):217-224
移民文学中的多元文化书写呈现出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新的叙事风貌,展现了不同文化博弈交融的特质,也是欧洲传统殖民关系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演变的重要体现。英国移民作家、诺贝尔奖得主奈保尔和石黑一雄是其中的两个典型。奈保尔家族祖孙三代的多重移民经历促使他围绕自我探寻历史真相和殖民体系的当代烙印,体现对多元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的复杂态度。石黑一雄的母国文化认同使他接纳近代日本追随西方的国家意志,西方文化的内部迁徙使石黑一雄成为当代英国作家的代表。他们的非虚构作品和反乌托邦小说丰富了全球化时代的移民文学,多元文化认同昭示了全球化进程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共生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刘军 《社科纵横》2006,21(2):127-128
本文具体分析新感觉派作家的都市小说,通过分析“街道经验”的具体表现形态,将他们的作品和同时期的其他小说相比照,得出新感觉派作家的“街道经验”是他们对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陈建新  陈波 《学术交流》2007,(7):150-153
作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郁达夫在《沉沦》发表之前,就已动手进行了一些小说创作,《圆明园的一夜》就是其中一例。小说显示出明显自叙传色彩,以内聚焦视角下的第一人称手法塑造了在"爱的理想"与"性的苦闷"中逐渐失去自我的S君形象,隐约可见郁氏笔下"零余者"形象的雏形。这是其早期试作中比较成熟的一篇。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小说憾为残稿,但对于我们全面认识、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无疑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田园综合体"是一种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创新形式。从当地的角度来看,理想的"田园综合体"是一个由乡村生产、乡村生活和乡村意象组成的广阔领域。在以上三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和验证了"田园综合体"的场景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