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侯茗予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5)
在20世纪的法国学界,布尔迪厄以激进的批判精神而闻名.随着其场域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国内学界刮起一股“场域研究热”,社会学、教育学、文学等多种学科对场域理论进行学理阐释与应用研究.文学界对场域理论的研究著作与文章颇丰,其中以陶东风和朱国华等学者为代表.文学场域理论将文学活动的考察置身多种学科的交叉中,使我们在考察文学现象时能还原到其发生语境中.其主要概念工具“习性”“资本”等都是处于实践状态下的应用,布尔迪厄试图打破以往学术研究的主客观二元对立模式,为学界贡献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2.
李艳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本文以布尔迪厄的“场域”价值学说为理论来观照《三国演义》 ,认为蜀汉的崛起 ,主要在于它在天下场域中 ,善于资本运作。而其资本 ,则以血统出身和异姓之“义”为主构成。 相似文献
3.
金琼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66-71
巴洛克文学曾受到文学批评史的不公正对待已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文学史的发展轨迹最终表明巴洛克文学具有多元文化价值、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容忽视的影响场域。巴洛克文学的多元文化价值表现在:其一,生动再现17世纪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现实;其二,体现多元化的审美文化追求。巴洛克文学的影响场域表现为后世作家对其思想和艺术手法的借鉴、移植和化用,虽然亦存在着难以融合的断裂感和新异感。另外,这种影响还体现为一种追新逐异、兼收并蓄的"巴洛克精神"的广泛渗透。 相似文献
4.
王茂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1):78-80
“伤痕文学”书写受制于各种场域及场域之间关系的制约.权力场或政治场通过政治话语的规约对文学场起支配作用;文学体制场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下,借助文学政策、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评奖等制度层面以内在“规训”的方式引导和规范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作者的使命感和对意识形态规约无意识的认同,使他们自觉认同于主流政治话语对文革书写的规约. 相似文献
5.
王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文学产生虽然很早,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场域却是魏晋才形成的,这是文学自觉的深层内涵.文学场域是在整个文化场域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中蕴含的权力因素使统治者依靠不断走向自主性的文学去夺取文化权力,文学场域在整个文化场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6.
7.
姜春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1)
布迪厄运用文学场的阐释架构,将文学艺术形式和社会机制联系起来,批判从内部或外部的孤立视角来切割文学和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的关系,重视文学的自律性特征,试图以某种关系主义认知模式摆脱本质主义思考,超越文学研究中的种种二元对立,将作品置于科学的客观化考察之下,达到对作品的科学认识,为当下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居民社区行动场域的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炳耀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8-24
将布迪厄场域理论引入社区研究,以解释我国居民社区行动的历史、现状、成长及原因。认为场域理论可突破结构主义、功利主义、建构主义、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理论的局限,围绕行动者与环境的关系,全面地、综合地对居民社区行动进行解释。重点分析我国社区物质场域、权利场域、组织场域、文化场域的特点及变化,及其对居民社区行动的影响,不仅具有社区研究的理论建构意义,同时也具有社区研究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姚利芬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1):109-115
"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科幻文学多以少儿为潜在阅读对象,从布迪厄场域关系视角蠡探"十七年"期间政治、经济、科技等场域对科幻文学的建构,可以更好地重返历史现场,探索其少儿化及科普化的倾向成因.通过考察科幻文学场域行动者(报刊、编辑、作家、评论家等)的文化资本内涵,关注行动者为了控制场域的合法逻辑而形成的制衡关系,探析作家惯习的养成及其结构,爬梳场域中的诸种力量如何互动、竞争、合作,一步步为科幻文学的少儿化、科普化营造文化空间.可以从生成角度深入理解"十七年"少儿科幻文学. 相似文献
10.
柴冬冬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2-16
文学图像化的生成、运行与其所在的场域不可分割。从构成要素上看,文学图像化生产场包含着图像意识场、媒介生产场、消费生产场等三个起主导作用的次场。具体到实践层面,三者围绕着生产逻辑进行运作,与生产力的主体、客体、中介交互作用使得文学图像化生产得以可能,并驱动着其性质转型。场域带给文学的不仅仅只是经济资本的增值,其更多的是无限的文化资本乃至社会资本的扩张,由此,文学完成了由纯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姜春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5):95-98
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论研究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厘清文学场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对于我们准确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文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概括来说,结构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思潮及古典认识论传统都对布迪厄及其理论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郑海源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3):14-18
人类劳动的二重性导致生产关系具有二重结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表现为商品货币关系 ,其次才是资本的关系 ,即不等价交换的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不同 ,但都是以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为一般基础 ,在经济运行上有许多共同的方式和手段。这些方式和手段 ,既不姓“社” ,也不姓“资” ;它们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 ,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马克思劳动二重性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石和有效方法 ,也是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汪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
通过政治文化研究外交政策,主要是从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念和信念体系来分析表现为国家对外行为方式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动机和实现途径,这将有助于从国家这个有机体的性格特征来解释外交政策所包含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在理论意义上,这种研究方式为外交政策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现实意义上,这种研究可以从更加深入的层面来理解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中文化民族冲突日益加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行为经济学采取了有别于主流经济学的"新经济人"假定.它的出现使主流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定的辩护理由难以成立,保持了对经济主体行为观察的合理距离,使经济学理论尽可能地回归到真实世界,获得了骄人的灵活性.它的实践价值在于为经济学的实验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弱化了经济学与心理学、伦理学与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对抗性,为形形色色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产生提供了合乎实际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5.
郭海青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5):45-48
布迪厄从关系主义的角度出发,试图在打破长期的二元对立中走向一种综合,继而能够完整地、科学地揭示社会的结构及转化的机制.场域、惯习既是他的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他从关系论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二者的建构、生成关系来揭示社会生活的实质和实践的逻辑. 相似文献
16.
蔡萍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2):39-42
以"环境与社会"为切入点,考察了环境社会学的演进过程,阐述了环境建构论的理论主张实质是要在知识社会学里研究环境问题,指出其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大大降低了关于环境问题建构中的自然要素的决定论地位,而突出了社会或文化实践的解释学意义。把人们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转向到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高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3):113-120
文学伦理学要成为完善、成熟的文学理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些工作既包括现实意义上的实践和应用,也包括理论意义上的话语建构。在创作实绩方面,文学伦理学需要有体现当下伦理学精神的文学创作、中国文学史、理论影响下的创作实践等三方面的支持。只有在充分的伦理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有充分的对伦理文学的“创作谈”,才能有伦理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方面,需要在清理中外典型的伦理题材文学作品和中外文论有关文学伦理的思想观念基础上,进行文学伦理学体系的学术建构,确定框架和范围以及主要内容,进一步实现话语的建构。在理论应用方面,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实践形态,把文学伦理学应用到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叙述之中,将深刻而长远地影响文学创作。文学伦理学要成为成熟的文学理论,必须要有广泛的实践应用,应用于文学史书写和文学研究,这不仅是理论建设的需要,在根本上也是寻求文学研究和文学书写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价值观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妍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21-23
对生态价值观独特的哲学意蕴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探究了这一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之后 ,对其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价值观的关系进行了辨析 ,最后指出生态价值观对指导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普遍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金灿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2,(4):71-78
“叶韵”法主要用于经典韵文文本注音,有效地疏通由于古今发音演变而造成的押韵问题。“叶韵”法在经典韵文文本的吟咏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使众多经典韵文文本更流畅地讽诵于口。历代作家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表明,“叶韵”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其文学意义有待凸现。 相似文献
20.
实践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干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2):1-9
“实践价值论”是相对于从存在观点出发的单纯客体价值论和从意识观点出发的单纯主体价值论提出来的。单纯客体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客体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属性范畴。单纯主体价值论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认为价值源于主体 ,物的价值是人赋予的 ,没有人 ,物自身则毫无价值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功能范畴。实践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实践 ,价值的实质在于实践活动中的人和物、人和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特别是由这种作用、影响所产生的效应、效益所具有的意义等 ,因此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标志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所具有的作用、影响、效应、意义的关系范畴。价值标准是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影响的大小或程度。价值实现的场所、过程 ,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