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原 《唐都学刊》2007,23(5):81-85
路遥的性别意识在其所有作品中都有非常鲜明的体现。路遥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男权意识,在作品中,他赋予陕北这片土地以男性化的角色,阐明了女性对男性和男性化的土地有非常强烈的依附思想。这种男权意识构成了贯串路遥作品的一种情结和特色。由这种角度解读路遥作品和作家其人,能够帮助我们把路遥的研究拓展并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边区以政权干预模式开展了女性发展的实践,目的在于促进女性快速的实现与男性平等的发展,该实践以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及女性自主意识的萌生等效果验证了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环境中党领导下的政权干预女性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那种把通过国家干预实现女性发展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我国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党通过社会的宏观运作为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实现妇女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黄囇莉 《浙江学刊》2007,53(1):188-197
本文主要目的在揭露与论述心理学领域中的性别意识与性别面貌。文中在论述心理学知识本身的性别面貌时,系以历史发展为主轴,逐步呈现说明主流心理学向以“实证科学”自居,因而也充分显示其男性中心思维与男性化性格。七十年代之后,女性心理学者反扑,反覆检证过去有关性别差异的各项研究,多所斩获。不但发现后天的社会化历程是性别差异的主要缘由,同时,也提出女性自己的视见与发出自己的声音。近年来,一方面生物决定论(先天论)在主流心理学中老调新唱,以演化心理学现身,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另一方面,女性心理学也进而脱胎为女性主义心理学,主张社会建构论,更企图在方法论层次上翻转心理学中的知识与权力,因而使得心理学的内部张力越来越紧绷。在目前的欧美心理学界,性别意识已经进入主流心理学,教科书的书写与论文的发表开始有明显的性别意识。在台湾,却仍多在边缘发声。不过,处于双重弱势的台湾女性主义心理学者,因与本土文化及草根结盟,而展现出特殊的风貌。  相似文献   

4.
铁凝是新时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创作力的女作家,也是一位有着自觉女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以独特的方式书写女性,呈现出在历史和现实情境中,在男权意志操纵下女性的真实生命本相和生存图景。这些小说里的女性所遭遇的悲剧,不仅来源于畸形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乱,更来源于男权社会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对她们的戕害。同时,铁凝对两性关系的悲剧性书写,显现出当下女性生活的真实情境,而这种对爱情神话的颠覆无疑构成了对宏大叙事、男性权威话语的冲击和消解。  相似文献   

5.
董锦霞 《社科纵横》2008,23(10):163-165
中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经济、文化、就业、女性自身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与男性相比还存在着入学机会不平等、层次不高、学科选择不均衡、教育后结果不平等等问题.对高校"女儿国"现象进行社会性别分析,有利于我们对中国女性高等教育问题进行深层次地剖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女性主义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文野 《学术交流》2005,(8):154-158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侧重通过女性人格的主体性建构来张扬女权意识,追求性别平等。在这种主体人格的建构当中,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纷纷从扁平走向立体,从单纯走向复杂,由被动走向主动,由欲望对象走向欲望主体,成为有个性、有思想、有追求的与传统女性判然有别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女性解放和女权发展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7.
阶层归属意识及其成因分析--中国广州市居民的一项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晨 《浙江学刊》2001,(3):115-117
对于中国社会分层这一"社会事实",大多数研究者是通过"收入分层","经济分层","政治分层","职业声望分层"乃至"消费分层"等来加以探讨的.无疑,这种用客观社会指标来分析、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今后它仍然是揭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社会分层不单是一种社会事实,而且还是一种心理事实.也就是说,社会分层不但可以通过社会指标,例如,收入、财富、权力、声望、教育机会等来加以客观评价,还可以通过自我认定,进行主观评价,这也就是本文所讲的"阶层归属意识".具体来说,表现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本人所做出的阶层归属的主观认定,是归属于上层,中上层,中层还是中下层,下层等.显然,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存在,反映了用不同社会指标或综合社会指标来进行社会分层的这一社会事实;另一方面,这种阶层归属意识的本身又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心理存在.从现实上看,客观的社会分层与带主观色彩的阶层归属意识难免会有不一致,不重叠之处,尽管如此,阶层归属意识本质上仍是一种社会存在,是现实社会分层结构的反射物.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从阶层归属意识的角度,并根据1999年对广州市居民的有关调查,来分析中国城市的社会分层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8.
许宁 《学习与探索》2004,(5):113-114
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富有深刻的女性文化内涵,其成名作《妻妾成群》和《红粉》都是把女性放在中国那种男权至上的传统文化中去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女性文化内涵。这种女性文化内涵的实质是女性依附于男性,女性文化是对强势男性文化的一种消极反叛。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社会结构互为建构的关系表明,作为民众话语重要形式的歌谣,不仅记载了民众"外在的"生活,也隐藏着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通过对舟山歌谣的总体性分析不难透视出近代舟山民众的生命意识:基本格调为沉重悲苦的生命体验;童年、爱情生活与节庆之中短暂的生命欢愉;顺应自然的时间意识和混沌的历史意识;顺应自然的死亡观、灵魂不灭的现念和祖先崇拜;"男性主宰生存、女性主宰生活"的两性关系模式等.同时,歌谣这一民众话语折射出的民众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再现了近代舟山民众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变迁的微观路径,也提供了一个反思主流话语的参照.  相似文献   

10.
《半岛新生活》2004,(14):31-32
按照中国传统观念.筑屋购房是男性的责任但是如今现代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再加上银行购房贷款的普及,城市里女性购房.置业投资的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使得更多的女性在买房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买房.不再是男性的专利.甚至可以说,房子与女人日趋亲密无间。  相似文献   

11.
女性性自主权是人类性道德观念及平权意识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立足于权利本位,是对封建社会贞操义务不平等分配的根本矫正.然而,即使在现代社会,女性性自主权仍是在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影响下的自主权,该权利的实现因传统公私领域的划分和女性身体尊严的缺失而趋于弱化,其特殊性及保护的必要性被埋没于男性社会的话语霸权之中.我国对女性性自主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刑法和行政法中,民事法律对此几乎没有提及,对该项权利的保护不仅缺乏意识基础与经济基础,也因民事救济措施不利而缺乏法律基础.因此,对女性性自主权的保护应从社会救济与民事救济两方面着手,既要促进社会性别观念主流化及财产权益保障平等化,又要健全我国相关民事立法和程序立法,最终实现对女性性自主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2.
高校女教师参政意识提高的双重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女性的进步与成功就是走出家门 ,步入社会。新世纪中国女性的发展方向理应是进入治国之门 ,与男性平等地管理国家、管理社会。而要足以代表女性群体 ,足以平衡、制衡男性群体的女性进入国家、社会的各级权力机构 ,首先女性群体要树立参政议政 ,实现自己权力权益的意识 ,能够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高校女教师作为新中国知识女性中的一个庞大而重要的群体 ,理应在中国女性进入治国之门的路上起到宣传发动 ,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在新世纪之初 ,中国高校女教师整体参政意识差 ,政治权利意识淡薄 ,忽视提高政治素质已成为中国女性从政之路…  相似文献   

13.
高天成 《唐都学刊》2001,17(4):87-88
“五四”以后,中国文坛上涌现出一批具有强烈个性意识的女性作家,她们对中国妇女几千年来遭受的精神压迫和特别歧视给予猛烈的抨击。但是,她们在婚恋小说中大多沉醉于纯粹的精神恋爱,只有少数作品涉及了性苦闷等内容,这与男性作家的性意识、性压迫、性心理、性变态等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传统道德规范、婚姻、生育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等各个角度可以看到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车莉 《学术交流》2003,(5):152-154
在 1 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 ,女性意识得以凸现并表现出逐渐发展演进的过程。简·奥斯丁开拓女性主体意识的一方天空 ,给女性以智力和性格魅力上的肯定和赞扬。勃朗特姐妹传达出确立女性独立的人格呼声 ,变女性的依附性为男性对女性的依赖。盖斯凯尔夫人把女性意识从个人感情天地扩展到广阔的社会领域 ,强调女性的社会意识和作用。乔治·艾略特则对女性男性化进行反思 ,寻找着女人作为与男性平等而又有区别的特质 ,力图将女性从被自身消解的危险中挽救回来。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5)数据的分析,参照于男性社会参与,在个体基本特征以外,主要从"婚姻家庭生活"与"工作经济状况"两个维度对当前中国女性的社会参与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社会参与整体水平较低;在女性社会参与的类型表现上,政策支持类和志愿公益类的社会参与相对最多,行动组织类和意见表达类的社会参与较少;女性社会参与受到个体基本特征、婚姻家庭生活、工作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性别比较发现,女性社会参与更多的受到婚姻家庭生活的影响,男性社会参与则与工作经济状况联系更为紧密。结论表明,虽然当前中国女性更多的从"家庭内"走出,但其在"家庭外"的社会参与依然更受到家庭生活的"牵绊",这与男性有很大不同。因此,要在社会参与层面追求性别的平等化,仍需要在倡导女性自我价值实现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婚姻家庭生活上予以保障,以此协调缓解女性面临的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从而使女性成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力量,推动中国女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男女平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俊修 《社会》2003,(5):4-8
男孩和女孩从出生的一刹那起,就注定了要在世界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实际上,男女两性的关系是世上最简单又最复杂、最表露又最微妙的关系,没有哪位哲人能够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男女关系模式,但有一点却是有目共睹的:女性相对男性地位的不平等在世界范围内是个普遍存在。本文利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性别差异和性别意识入手,探讨了两性不平等的现状及其成因,得出通往男女平等之路仍是一个漫长里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陈绪石 《学术交流》2004,(7):128-131
在新文学初期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作家以男性为主,它们的主要意图是以女性的悲剧来批判封建男权文化,强调女性解放的必要性。稍后的女性小说则在此基础上倡导女性主体意识。茅盾笔下涌现出一批革命女性,但为女性小说确立典范的还是女性作家,她们塑造的女性才是现代的、建立了女性意识的女性。女性小说不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而且,因为男女作家各自思考问题的视角有差异,故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各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吕君芳 《浙江学刊》2004,(4):212-214
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女性写作在文体选择、叙事立场、创作心态上都有了调整.一方面,女性作家掌握了女权主义的常用话语--自传体小说;另一方面,走出了解构和建构的怪圈,以九十年代的女权抗争成绩为新的起点,重新审视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写出了女性只有自主自立才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的精神实质.这是中国世纪初女性写作女权意识的提升和掘进.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多元文化时期,是伦理文化比较开放的一个时期,也是对中国传统礼教有所冲击的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女性虽然仍是"夫为妻纲"基本原则下被主宰的群体,但是她们相对来说是比较幸运的一群.女性自由意识的苏醒、权利意识的凸显以及身体意识的萌动,都使得这一时期的两性关系发生了细微变化,体现了可贵的女性伦理进步的一面.然而,归根结底,这一时期的女性伦理还停留在封建伦理道德的范畴,对于"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礼法根基几乎没有任何憾动能力.反思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我们发现,经济地位的确立和制度层面的保障,以及女性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本质上都与女性道德的进步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7,(6):105-113
现当代女作家笔下关于女性恋父情结的书写无疑属具有另类色彩的题材,在此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张爱玲、张洁、陈染、张悦然等。在梳理考察现当代女作家笔下的恋父情结书写时,会发现这样两个特点:一是经历了从占有报复,到爱恨兼有,再到美化男性并与男性全盘和解的演进历程;二是女性恋父的情感选择呈现从宿命色彩到自我选择的走向。女性的恋父情结文本必然涉及母女关系的描写和母亲形象的塑造,母亲形象则经过了从对女儿和丈夫单向的忍受与爱乃至无怨无悔的承受,到爱怨交织,再到自私、势利、冷酷的演进路向。这些女作家在同性之谊的书写中,呈现了难以言说的复杂意味,而这种关系成为母女关系的衍生、补充乃至替代品,现当代女作家笔下同性之谊的书写呈现出从广义到狭义的演进脉络。在上述各种关系的书写过程中不难看出女作家的立场嬗变趋向,即性别对抗意味渐趋冲淡,女性文学原本意义上的女性意识似乎也渐行渐远,女性文学的未来走向不免堪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