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申遗与保护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遗址进行了考证和研究。经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遴选考察推荐,其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河南郑州段的历史空白。提出了对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措施,为推进中原经济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申遗成功后中国大运河保护管理进入了新常态,应站在保护世界遗产的高度更加重视大运河的保护。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运河常州段保护的有利条件及与先进城市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出好三张牌、布好两盘棋、打好一套组合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运河沿线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不仅是当代非遗保护的目标指向,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键要素.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的杭州拱墅段,在探索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的路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有效地盘活了与非遗相关的地方经济发展业态,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并带动了区域百姓就业,其经验对于运河沿线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国内各种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热"的降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有关部门完成申遗任务之后,应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乡村社区的人文重建结合起来,使之在现代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隋唐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让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的保护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隋唐大运河安徽段作为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也成为近年来讨论的重要话题.文章结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渊源,对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运河安徽段在保护层面的不足之处.从生态旅游视域探讨了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价值,并基于大运河安徽段整体性、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提出适应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策略,以期为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的保护和未来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非遗代表作"申报热在中国已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申遗"后的非遗与"申遗"前的非遗相比,吸引眼球和受关注的程度大大增加。后申遗阶段的非遗在保护的方法和路径选择上也变得更加复杂。以弥渡花灯为个案,分析后申遗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化开发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和问题,指出文化生态的保持、恢复才是非遗保护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8.
大运河文化遗存中的廉政文化资源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其中所蕴藏的反腐倡廉教育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重视和加强大运河廉政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大运河廉政文化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执政环境,对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亳州城市中保存了历代寺庙、墓葬,故宅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类型丰富,而且空间分布较广。依据文献记载,深入研究当时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保护还是开发"作为中国申遗实践的热点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当代文化中产业与精英两个文化阶层借助官方观念错位而展开的话语竞争,忽略了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关注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标志着"后申遗"时代的到来。"后申遗"时代,文化觉醒引发的文化归属存在"误认"可能,遗产公共性则是觉醒的遗产持有者,以遗产为公共性实现的符号媒介,借助遗产媒介实现公共参与与群体沟通,避免"误认"。在当下申遗实践中,遗产公共性已在"遗产话语"、"遗产表演"、"遗产资源"与"遗产行政"四个维度发生。遗产公共性的社会建构应落脚在遗产的"文化再生产"上。  相似文献   

11.
大运河河南段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遗产的表征和珍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学术界对大运河河南段文化遗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准确把握大运河河南段文化带建设发展趋势,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主要检索对象,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检索出的大运河河南段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大运河河南段遗产分布、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大运河河南段运河文化研究进行论述,旨在对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有所启示,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2.
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是沟通黄河、连接通济渠和永济渠的中枢,也是南北运河之间的纽带和承东启西的水运通途。它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遗产丰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活体遗产体系,是当今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深化其遗产研究,为助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促进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于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种代表我们文化特色和传统的形态正在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并使我们的文化失去原有的本真性和特点.然而,正如现代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一样,如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护好传统文化,保护好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子孙后代在文化的多样性选择时具有更多的余地,是我们必须加以考虑的.本文基于上述认识,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对的一些悖论,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是大运河最重要的河段之一。杭州段运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江南水文化遗产的长廊,拥有极为丰富的水文化遗产。运河水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类:物质形态水文化遗产、制度形态水文化遗产和精神形态水文化遗产。对其保护和开发,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起一套成系统、体系化的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档案资料;二是依托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程,推进杭州段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三是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民族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各民族的精神支柱与精神财富。分析了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特点、保护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携带着历史情感、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与信仰等 ,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系统来应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 ,到 20 世纪时 ,文物保护的原则、目的和指导措施渐成系统。国家作为文物保护的主要承担者 ,应建立一个权威的、囊括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者的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委员会 ,审查和批准文物保护工程计划 ;在民俗文化保护中 ,尊重弱势族群的参与权和受益权 ,把学院研究与项目实践结合 ,形成中国式的理论与行动框架 , 这是人类学的学科原则和目标。影视人类学不仅可以完成文化遗产的保存 ,而且还能“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 ,在当今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刘守华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一书中认为,我们对于"非遗"应该采用区分形态、灵活对待的策略;重点在保护文化生态上,文化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树立一种活态保护、以人为本的思想,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顺利健康发展。刘守华对于做学术一直有一种崇实的品格,60余年来一直从事着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颇丰,对于具体的问题也从来是孜孜以求,这种学风是值得推崇的。  相似文献   

18.
运河文脉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具有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是北京历史文脉、城市空间文脉的组成部分.运河古桥与大运河相生相伴,是运河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与大运河古桥相关的传说故事,在运河文化时空中生成与流传,它见证了漕运的历史变迁、记录了城市的建设发展、讲述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承载着丰富而鲜活的运河文化记忆,是运河文脉的重要载体.运河文脉的传承是运河历史文脉、北京城市文脉的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也是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接续,亦是文化建构下的空间生产.运河古桥传说在运河文脉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以记忆性叙事融合运河文化包含的多元内容,构建运河文化遗产存在的时空整体,是古都城市风貌恢复与保持的文化资源,也是凝聚民众价值共识的文化纽带,这是运河古桥传说及其传承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课题以京航大运河"申遗"和"五大建设"目标为背景,对于十几年来全市普遍关注的古运河保护开发命题,深入进行社会调研,综合提升各方意见,首次提出"古运河经济带"的概念内涵及其五大外延;在简要介绍常州古运河经济的数千年沿革、行业特色和历史地位的基础上,分析指出其在保护开发的总体规划、产业结构、环保、土地、交通、文化、旅游、社区经济等八大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出作者定义,阐述古运河经济带保护开发的重大价值、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和七项可行性条件,最后提出八项对策建议。旨在创造古运河"中国之最"常州品牌,为提升常州经济与社会发展品位和后人的可持续发展履行当代人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