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汝珍对《西游记》十分熟悉,《镜花缘》中有关女儿国的描写曾受到《西游记》的启发.将两部作品对女儿国的描写放在一起来看,在内容、情节设置、结构方式乃至风格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不过两书所写女儿国的类型、描写的重点不同,表达效果自然也不一样,这与各自创作动机的差异有关.两书对女儿国的描写都相当精彩,各尽其妙,自成一体,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3.
日本入唐僧园仁与意大利的马可波罗都是古代中外友好的使者.园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马可波罗游记》都是古代中外交流的珍贵记录.从两位使者在中国的活动舞台和两书的记述内容及在国际文化交流史上的意义方面探讨了两者的相同之处;从历史背景和史料价值方面探讨了两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通过分析《阿丽思中国游记》的创作过程和文本内容,力图呈现沈从文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文学场域中的复杂心态。沈从文在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启发下创作出《阿丽思中国游记》,后者对前者有部分的模仿,但否定了赵元任等人的文学观念。通过这次创作,沈从文还对自己托身于"现代评论派"的阵营却又标新立异的尴尬身份进行了反思。《阿丽思中国游记》体现了初进文坛的沈从文在新文学话语权力的影响下充满焦虑,企图突围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游记》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力作,在日本和中国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游记》在中国大陆先后出版过两个节译本和三个全译本。对《中国游记》各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理清《中国游记》在中国译介的脉络,同时对促进《中国游记》及芥川龙之介的研究也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清人钱谦益对<徐霞客游记>"真"、"大"、"奇"的评价为线索,从抒发生命的真实感受、摹景写意的大气传神、叙述语言的新奇活泼三个维度切入,在与司马迁等古代文学巨擘的比较中,凸现<徐霞客游记>所独具的超越前人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解读王安石<鄞县经游记>出发,分析了王安石在北宋庆历年闻治鄞的主要业绩.另外也通过王安石的一些诗文,揭示了王安石对四明山水与名士交友的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9.
以往人们经常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评价《绝对信号》,却很少有人关注这部作品是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这既不符合高行健本人"真实是文学颠扑不破的最基本的品质"的理解,也不符合艺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必然规律。事实上,这部无场次试验话剧再现了1976-1982年间特殊的"接班"就业制度,逼真地刻画了青年们不同的人生道路抉择。 相似文献
10.
《追昔游集》是研究李绅的生平、仕途迁转的重要文献资料,对其所收诗歌准确系年是研究的基础。对前人系年有误之处进行补正,主要对诗人大和七年到大和九年所做的一组诗的时间线索做一大致的勾勒,并对《过梅里七首》《重入洛阳东门》《新昌宅》三组诗的创作时间予以考辨。 相似文献
11.
<周南·汉广>是<诗经>中的一首情诗.历史上诸家对此诗本义,主要有三种观点,而今人则对影响最大的<毛诗序>的观点进行了全盘否定,进而以此诗的诗歌性质替代其本义.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问题在于历代研究者没有对游女的"游"字义项进行详细的考证,忽略了游字淫逸的贬义义项.因此,在论证游字贬义义项的同时,结合周南地域与周楚文化相异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周南·汉广>的创作,就是要表达"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的这一本义.这也说明<毛诗序>对此诗的看法,有一部分还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唐山大地震》以巨大的产业价值和主流意识功能,实现了传播和商业的双重胜利。但是《唐山大地震》对家国意识、传统伦理叙事的强调,遮蔽了《余震》个体书写与心理分析的深刻性,同时也淡化了《余震》人性批判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水浒传>最早的续书,<水浒后传>李俊等英雄的"海外立国"是其特殊的内容,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意蕴."海外立国"涉及远涉海外是忠义英雄的无奈之举、创建国家是忠义英雄对中华文化的承传、斥佛入道表现忠义英雄神归故里等几个方面,形象地表现了<水浒后传>"乱世忠义的悲歌"这一主题,以及对故国的思念、对<水浒传>英雄结局的反思,从而说明作者对明末清初严酷现实的极度失望.解析"海外立国",是把握<水浒后传>主要思想意蕴、创作者思想指归与感情倾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在语言上存在着大量抄引前代和同时代各类作品的现象,其中以《水浒传》和《西厢记》最为突出。但是,这种抄引是什么性质,有什么文学意义,在现今的文本艺术研究中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巴赫金对话思想为立足点,借助现代语言学、小说修辞学方法,认为文本内与文本间存在着一个多层次结构的讽刺性语义关系,这种艺术关系可用“讽刺摹拟”术语来描述。 相似文献
15.
16.
17.
金庸《射雕英雄传》的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起标志性事件。其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和文化传播中有相当的作用和意义。翻译这部作品的缘起、翻译目的和策略、译者的角色、跨越中西文化差异等诸多话题都值得关注。翻译过程中"信达雅"的翻译要求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标准,不仅需要译者对两种文化的差异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译者对作品本身有重新的理解,在语法和文化层面做出选择、调适和补充,而不是简单的传声筒;同时也要求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和读者可接受性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对话呈现了武侠小说翻译过程的立体图像,为未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三百》的经典化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从尘封的历史中现身以来,《诗三百》的经学化过程再一次受到关注,《孔子诗论》的出现为我们探寻《诗经》的经典化源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推进了《诗三百》的普及,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引《诗》、证《诗》比比皆是,《孔子诗论》正是产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孔子诗论》与先秦的用《诗》风气是密切相关的,而《毛诗序》与之是一脉相承的,所注重的都是《诗》的教化作用;《诗论》释《诗》与汉儒解《诗》的方式、内容、思想内涵又有很多差别,对《诗三百》走向经典《诗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美学观念下,隐喻与象征的辨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稳定性与多变性。隐喻多种意义的出现,使文本表达具有丰富性与可理解性,但同一意义的高频出现,就驱使其成为具有稳定意义的象征。二是形而下属性与形而上属性。象征是形而上的,形式与意义天然具有联系,而隐喻则是形而下的,形式与意义可以在具体事件中随机组合。三是情感性与逻辑性。隐喻对人类认识能力产生作用的首要条件就是其天然具备的情感性。但是,象征对情感的要求并不是按照人们的日常理解进行的,象征并不注重情感的具体理解,而只在乎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否符合逻辑。这三个方面在《圣经》中都有着具体而充分的文本与意义体现。 相似文献
20.
苏童在其以《妇女生活》为代表的小说世界中塑造了各种"叛逆女",却并不是迎合"妇女解放"思潮。侯咏在改编苏童小说的基础上,试图用电影《茉莉花开》打造一部符合女权主义思想的"女性启示录",但最终展现给观众的事与愿违,是一部杂糅、拼贴的"后现代主义"的女性故事。这样的一种拼贴风格或许正是当下中国影像文化的真实处境,缺乏真正的思想意识和艺术创见,许多影像产品只是不同思想观念的大杂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