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俊相 《求是学刊》2001,28(4):35-40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黄老之学的理欲观。他以“生”与“治”为人生最大的希求 ,从而构建了以法、术、势为统治术 ,以圣无欲体道 ,众有欲循理 ,而宗归自然之道的道、法合流的理欲观体系。其中含有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问永宁 《唐都学刊》2008,24(2):65-68
蒋湘南的易学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哲学、宗教与科学三位一体,不可分离.学科学的目的,是要读懂<易经>,认识上帝.科学本身都没有独立价值,是神学的工具.万物皆象,万象之间,互相关联,天人可以感应,人身可以配卦爻.这种思维,和近代科学正相冲突,对于把握近代科学,确实有负面作用,但对于当代科学而言的发展,有自己的长处.  相似文献   

3.
丁为祥 《唐都学刊》2012,28(5):31-39
“理先气后”是朱子理气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层规定,可以说是其理气关系的核心。但对朱子而言,这种“先后”关系既不仅仅是一种逻辑的规定,也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次序,而首先是人生的理想根据与宇宙的价值基础,因而也只有从主体价值认同的角度才能理解其真正内涵,事物的存在层级与人的认知进程不过是其价值认同的表现而已。在此基础上,天理“净洁空阔”的规定与禅宗之“昭昭灵灵”境界的对扬,则体现着“理先气后”的初步形成;而道德理想与历史视角以及“三代与汉唐”的“天理人欲之辨”,则标志着其“理先气后”的最后定型。所以,理气关系不仅代表着朱子一生探索的最高指向,而且其“先后”规定也代表了朱子一生探索的最高结论。  相似文献   

4.
朱星瑶 《学术交流》2012,(3):135-138
康乾时期家庭小说所展示出的伦理观念,较之明代,呈现出逐步深化的、更加合乎人性人情的思想动向。不止是对欲望的肯定,更多了对情理关系、理欲关系的理性思考,对天理的诸多不合理性予以展示和批判。文学领域的这种变化,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思想转型的结果和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先贤们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性观,并由此推演出以价值存在为主的道德教育范式,人通过内在的道德奠基,外在的人伦纲常礼仪规范,以内省和自修为途径,达到德育目的:做仁爱的人。西方哲学家,用理性来概括人性,并由此推演出以知识存在为主的道德教育范式,在自由的隐性状态下,通过认知达到德育目的:做理性的人。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11):38-41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紧紧围绕贯彻十八大精神,提出新时期党和国家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以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指向,是实现两大目标的战略抓手。也是构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领会和贯彻好四个全面,要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认识和理解它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艳 《唐都学刊》2023,(2):42-52
董仲舒请雨、止雨祝辞中既强调天道阴阳原理,又渗透着人之为人的性情、意志与精神,从中可以揭示出天人互动的内在机制。董仲舒要求“择巫之洁清辩言利辞者以为祝”,以虔诚、恭敬之心去感化天。《请雨祝》《止雨祝》超越了商汤祷辞中鬼神崇拜与血腥残忍的蒙昧面向,以“开阴闭阳”“开阳而闭阴”的天人感应原理来实施求雨、止雨之术,更趋于理性化和人文化。“以身度天”是人通达天的独特体认方法,人们以人之本能欲求与情绪好恶去揣度天,人喜爱美食好酒,天、神也应如此,故祝辞中强调敬进“清酒”“膊脯”“肥牲”的人间上等食物,使用叹词来引发天与人的情感共鸣,以劝诱上天达成人们的祈愿。《止雨祝》严正强调“无使阴灭阳”,阳尊于阴,阴不可凌阳,借此以申明天意,表达人对天的绝对遵从与崇高敬意。人与神灵沟通的动力源于其对天道的理性认识与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8.
结合“职教20条”相关内容,针对传统教学未能有效融合理论实践以及未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通过借鉴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理念,提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设备》课程基于“做学合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方案,同时增加微课、情景视频等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地培养交通强国建设所需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同兄弟学科一样,学术术语的混乱在法学界也是比较明显的,因而,规范学术术语也是必要的。术语的混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同一英文词组,有不同译法。例如,针对英文的Civil Society一词,就有市民社会、公民社会等不同译法。另一方面,汉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英译有时差距较大。例如,虽  相似文献   

10.
■υσ■α是古希腊词,是系动词的现在分词/动名词形式,亚里士多德用它来指称事物的本质。在《范畴篇》中,它被分解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主谓句(系表句)的主词,第二实体是宾词。第一实体指一个具体物,第二实体又被分解为表示属性的种概念和属概念,于是,“种概念加属差”就成了确定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在《自然篇》(旧译《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又引入了“质料”概念,并用“形式”和“缺失”的对立来说明形式如何借质料而成就现实之物的本质。他还用“四因”说明事物变化即从潜在状态变成现实之物的原因。由此,回应并弥补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以某种物质作为事物本原、巴门尼德主张事物本质不变,以及柏拉图以范形为事物本原的诸多观点中的偏蔽。“理”是战国中后期广泛使用的带有理论性的概念,韩非用理来说明具体事物的本质。他的重要贡献在于用稽来说明道和理的内在联系。稽有合、当之义,但它不是一般的合、当。它有停留、形式、考查、计算等理性化的含义,与法家的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颇为一致。韩非宣称,道整合所有的理,所有的理都集合于道。按逻辑,所谓合,从相反的方面看,就是分。韩非的意思是说,万物皆有道,这是万物相同...  相似文献   

11.
闫胜男 《生存》2020,(12):0066-0066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阅读能力的评价一直是语文评价中的难点,若要让评价更具有效性、针对性,应根据阅读文本的内容区别对待,现在就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理水》试题为例,说一说其对“新编类小说”阅读评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7,(11):95-97
人们在多民族的融合及对大自然的静观和省察中,在无数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的反者道之动居安思危等辩证法思想。居安思危蕴涵着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道理,从而使人们未雨绸缪,进而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从辩证唯物论角度来看,居安思危又是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从而能指导并促进事物发展。居安思危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和易学辩证法智慧,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振熙 《浙江学刊》2023,(5):236-240
“西瓦之争”是公共行政学说史上一场持久的著名辩论,其核心在于价值取向之争。在西蒙和瓦尔多争论几十年后,新公共治理提出了诸多新概念,超越了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试图以绩效论等弥合两者之间的价值取向之争。新公共治理相比于传统的公共行政,也带来了关于价值、效率和合法性等诸多问题的讨论。重新思索这场论争,对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的治理之道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振杰 《社科纵横》2013,(10):105-108
《大唐西域记》中的烈士池故事,以及以烈士池为母题的中国俗文学作品中的一系列故事不是穿上了中国道袍的佛教故事,而是佛道斗争延伸到文学领域里的重要表征。烈士池系列故事中确实存在着诸多的佛教意象,但我们不可孤立地将其抽取出来作为佛教属性的证明。从对这一系列故事的叙事分析可以看出,烈士池系列故事在中国文学中的出现是道教对佛教在文化领域里的持续性反击。  相似文献   

15.
杨荣进 《东西南北》2012,(16):20-21
美国人常说,冷战日寸期他们对苏联核弹的恐惧要大于上帝的审判。不过从1991年12月25日开始,那样的感觉似乎消失了。他们不再那么心惊胆颤地收看对手的电视演说,不再绞尽脑汁地修筑私人核掩体,也不再担心世界会瞬间毁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苏格拉底所言的“神灵”之声与亚伯拉罕所听到的“上帝”之声两者间的差异 ,并据此来说明两种可能的伦理学说的根本不同 ,即特定意义上的“良知”伦理学和“义务”伦理学的不同 :前者是指作者所要强调的对个体的、内在的良知的伦理诉诸 ,后者是德里达近年来一再倡导的超伦理、超规定的“义务”和“责任”要求。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7,(5):121-127
刘勰重视文体的体制规范,强调辨体,试图为各种文体树立起"正体"。但同时,他也表达了颇具层次的"破体"观。他认同文体在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和创新,认为这是必然的、合理的,并提出了"变体""参体""别体"等概念。但刘勰也运用"谬体""讹体""失体""解体"等词,对那些不合正统、不承传统、破体超"度"的文体进行批评和否定。刘勰对破体的认同与否,最重要的依据与标准是宗经思想。他对诸文体在近代发展的批评,多因他们早已偏离经典的传统。刘勰的"破体"观不单单是他文体论的一部分,更是他深广的文学理论中重要的一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论"破体",很多时候都是从文体功能的角度切入的。  相似文献   

18.
朱熹评价史著有两条标准:一是看史著阐述义理是否得当,二是看史著记载是否符合史实。他认为两条标准缺一不可,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史学的经世致用作用。这是朱熹理学思想在史学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批判诗和诗人,引发了西方思想史上的"诗与哲学之争"。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认识到,被以诗为主要内容的雅典教育培养出的政客把持着雅典政府,拒绝对城邦真正有利的提议,并对真正有智慧的人实施了伤害。诗是对灵魂与国家统治的败坏。诗与哲学之争实质上是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之争。诗代表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城邦中多数人过的宗法生活,与城邦政治共同体密不可分;哲学则代表了一种新兴的生活,是少数人过的追求智慧的生活,与城邦政治共同体必然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升级、实现数字化转型是必然发展趋势。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在近几年的课程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该文以国际贸易实务与操作课程为例,分析了在对接数字贸易领域新业态、构建教学新场景的背景下,实施“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业评价、条件保障”全要素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为目标,打造“六维融合”理实虚一体化课堂的实践过程及其对高职课堂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