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9):83-85
要贯彻落实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贫困问题的思想根源,聚焦农村群众思想道德滑坡、心态失衡、认识偏颇、拜金主义、违法乱纪、陈规陋习等精神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思想、教育、文化上进行帮扶,积极探索"思想扶贫"的有效路径,以"思想扶贫"推进"精准扶贫",最终达到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这不仅是贫困农村地区的尽快实现脱贫的治本之策,也是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9):32-34
精神扶贫工作必须从瞄准扶贫对象,加强教育,精神与物质扶贫结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才能有序开展工作,实现贫困人员的精神脱贫。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7,(9):27-31
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法宝。在精神扶贫的实践中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至关重要。把唯物辩证法用好就要注意处理好贫富、智愚、精神和物质等关系,注重精神扶贫对物质扶贫的反作用,改变忽视精神力量的观念。调查表明,贫困人口并不是仅仅看重物质的东西,而是具有强烈的精神扶贫的要求和愿望,尤其是在理想信念、文化、教育、科技方面的要求和愿望尤为强烈。对此,一定要因势利导,在精神扶贫中充分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以精神扶贫带动物质扶贫。  相似文献   

4.
精神扶贫的内在学理与实现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7,(9):51-53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的主体,也是帮扶的客体,贫困群众的精神脱贫是一项需要主客体共同努力的艰巨工作。要完成这项工作,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果能从其内在机理中寻找出学理依据及其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地探讨精神扶贫的实现方式,必将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9):65-67
习近平总书记说: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现在,在我国全面推进扶贫攻坚的过程中,精神扶贫尤为重要,而精神扶贫的根本抓手则是教育,因为它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因此,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状况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精神扶贫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8,(1):41-43
"精准扶贫"工作从提出到全方位实施,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如脱贫信心不足、存在消极被动心态、懒惰思想较为严重、缺乏长远打算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各级政府应该认真分析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并通过教育保障,防止贫困代际传递,最终要以脱贫致富的成效促进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城市贫困问题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根据浙江省的有关调查,着重对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类型和扶贫模式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目前各地普遍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型城市扶贫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长远看,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必须实现从政府直接干预下的行政主导型城市扶贫模式向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导向型城市扶贫模式转化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9):43-46
目前影响脱贫工作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就是极少数贫困人员自身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需要加强精神扶贫,只有如此,才能保持扶贫成果,取得更大成绩,解决最后一部分困难群众的脱贫问题。本文深刻分析精神贫困的几个层次以及"精神扶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7,(9):35-37
精神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中的短板,精神贫困具有基础性、渗透性,是贫困产生和延续的深层原因,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推动贫困人口社会参与等多种措施并举推进精神扶贫。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7,(9):61-64
贫困是被动的纽带,贫困是动荡的根源,贫困是社会的伤疤,这是一切扶贫的根源。扶贫包括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当物质扶贫到一定阶段时,精神扶贫就显示出它更根本的重要性。精神扶贫内在地包含着三层含义,为什么扶、扶什么和怎么扶。对这三个问题的简要回答是:它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扶的内容是张扬人民大众的主体能动精神;扶的方式是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最终目的则是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关注经济特区中的贫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碧英 《浙江学刊》2001,(1):102-105
本文根据对特区绝对贫困群体典型调查的结果,分析了特区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规模、变化趋势以及贫困人群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特区反贫困中应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关注"安全网"下的教育问题,其核心是在反贫困中要"注重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扶贫在很大意义上是在系统实践中的瞄准,是实践型精准,精准扶贫是有方向的系统实践。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具有同构性,也有自己的特点,这表明社会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上能对精准扶贫做出自己的贡献。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要与作为服务对象的贫困群体及作为扶贫开发主要系统的政府部门合作。社会工作参与扶贫开发、精准扶贫需要制度上的创新,也需要社会工作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成元君 《学术交流》2007,(9):132-135
全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检讨原来的城市反贫困政策。目前的城市扶贫,仍没有脱离依赖政府的救济式扶贫理念的羁绊,将会造成福利的惰性,导致城市贫困的固化。而依赖市场的基础作用,是不会自动消除城市贫困的。若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克服城市反贫困政策的局限,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在政府自上而下保障制度设计中添加自下而上的行动设计,建立以"关怀为本"的城市社会工作行动体系;通过评估优势资源,关注优势潜能,培育优势能力,把外生性帮助转化为城市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使有限的扶贫资源高效运作,提高城市扶贫的绩效,进而促进社会整和,增强社会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付耀华  石兴安 《创新》2016,(5):105-113
滇西边境片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通过实证调查,精准识别滇西边境片区致贫的原因,并采用致贫率来分析片区"空间贫困""绿色贫困"突出的现状,进一步从滇西片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区域位置的边缘性、经济政策拉动性不足方面分析片区"空间贫困""绿色贫困"的形成机理。做好"绿色发展"精准扶贫规划,实施绿色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保护区,采取资源开发、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措施,是破解滇西边境片区"空间贫困""绿色贫困"的有效精准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9):47-50
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当前贫困地区农民在精神方面贫困的类型主要是思想不思进取型、文化素质低下型、自卑心理障碍型、攀比心理严重型、道德素养滑坡型、法治观念淡薄型、传统文化缺失型、生活习俗简陋型、家庭残缺不全型等。在精准扶贫给物资、送温暖的同时,更要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针对这些类型产生的观念和心态定点滴灌、靶向治疗,实行科学"把脉",组合"开方",引导困难群众正确看待贫困,摈弃"等靠要"和消极绝望思想,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在国家的帮助下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并走向小康路。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6,(12):81-84
贫困代际传递是导致当前一些农村地区长期贫困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精准扶贫取得实效的主要因素。由于妇女在家庭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使其成为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主要传递者,将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传递给子女,使下一代人继续陷入贫困境遇。因此,探寻妇女贫困的根源,调整精准扶贫机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当前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和巩固扶贫成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8,(9):124-125
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是响应甘肃省提出的精神扶贫政策的具体体现,其模式是否科学有效,关键取决于其角色定位。就当下看,由于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既可承担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的采购者角色,又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参与者角色,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中可采取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基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采购者角色的文化精准扶贫模式,二是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参与者角色的文化精准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能性与可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准扶贫是针对我国当前复杂的贫困情势做出的战略部署,与传统的扶贫模式相比,精准扶贫更加关注个体的疾苦、社会公正与科学的方法。精准扶贫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内在契合性为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提供了可能;同时专业社会工作对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使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实现了可及。精准扶贫也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9,(3):117-122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只有靠教育,才能真正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贫困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留守儿童、家庭暴力、学校欺凌、情感缺失等等现象,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体现的非常明显。扶贫先扶志,要让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这是战胜贫困的动力;扶贫要扶智,要通过知识使贫困群众摆脱愚昧和落后,这是战胜贫困的本领;扶贫也要扶心,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使青少年的生活中充满阳光,这是他们战胜贫困的心理支持!在扶贫"扶志+扶智"的方程式中,加入一个"心"元素,用"扶心"为孩子们的成长注阳光,探索一条适合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7,(9):54-56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攻坚阶段的发展延续,甘肃省定西渭源县元明村注重培育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精神的农民主体意识,有利于科学决策提高执政能力,有利于正确认识农民、理解农民、尊重农民、反哺农民,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提升自主脱贫能力,以"精神扶贫"推进"精准扶贫",达到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同时为全国其他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借鉴,进一步促进精准扶贫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