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意识形态等同于观念上层建筑,这种"等同论"实际上是一个哲学误区,而"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哲学根基正在于此.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社会两个序列的要义,是破解"等同论"之误的关键."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首倡者只要循着社会两个序列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审美社会意识形式"来界说文学的本质,定会以其深邃的文学素养和丰厚的理论资源发挥更加出色、耀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的领军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就法权关系而言,也和国家一样,是所有制关系的表现,是一定经济基础的派生物.法权概念也是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尽管伦理精神作为一定社会道德的观念形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它也是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它不仅是一定社会内在秩序的体现,而且它体现了一定社会的人一社会一自然系统的内在秩序的协调状况;不仅体现人的目的--人们如何安顿作为社会人的人生,如何调节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内在自然生命秩序,同时能认识和体悟自然的目的--自然包括人在内的生态价值、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对人一社会一自然系统的内在秩序的责任与使命,进而确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伦理行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4.
5.
《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是巴赫金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探讨语言与意识形态问题的重要著作。在这两部著作中巴赫金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概念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语言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阐述了语言的物质性、对话性和阶级斗争特点,揭示了语言意义的产生过程,形成了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概述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他以"美学"为锲入点探讨审美与身体关系的这一理论尝试,不仅阐明和重申了其立足于感性生活的实践哲学立场,而且揭示出这一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架构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即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批判——的继续。  相似文献   

7.
新制度经济学探讨了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制度性功能、成功意识形态的特征、在维持国家稳定中的作用以及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中国学者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的理论解读主要涉及意识形态与理性选择的关系、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内在机制及功能限度、意识形态与人力资本的关系等.此外,学者们还对诸如意识形态起源、意识形态产生差异的原因、意识形态成本等问题做出了与西方学者不同的诠释.总体而言,我们对于该理论引介和阐释较多而应用较少,其实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弥补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理论重政治与社会功能而轻经济与管理功能的不足,可以用其来分析中国很多的现实问题,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制度变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蒋红群 《创新》2016,(6):75-82
马克思实践人学的完整创立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在这部成熟的人学著作中,马克思赋予实践概念以崭新涵义,并围绕生产实践与人的本质、交往实践与人的历史、工业实践与人的发展、革命实践与人的解放四个方面,对一系列重大人学问题进行了深入阐发,由此发动了一场异常深刻的人学革命。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践人学对于新常态下中国"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也不乏深刻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意识形态作为理论观念、社会心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形式,构成意识形态的三大要素--理论学说、价值理想和政策主张,意识形态的三个层面--政党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民间)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的传媒化和文化化两大趋势,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进展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推进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总体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与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一种社会政治体系都有它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两重性特点和显著的积极与消极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过程实际上是人们接受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并与之认同的过程 ,即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1)被意识形态化的政治人的塑造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即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延续过程 ;(2 )霸权理论的形成及其整合社会的过程 ,尤其是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斗争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乘机而入,同时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也诱发了良莠不齐的价值诉求和思想观念,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既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难得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非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理论突破:作为感性世界之基础的实践、人的实践生成、作为全部人类历史之第一前提的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类历史的四个前提、分工的历史作用、唯物史观的提出和论证、世界历史思想、作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的共产主义、作为实践之唯物主义者的共产主义者以及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的个体自由。这些理论突破构成了完整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在自然科学领域"论战"中的不同观点,深刻揭示出自然科学研究和运用过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在全面批判当时自然科学领域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过程中,恩格斯深刻揭示出唯心主义兴起的根源、形而上学思维的局限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性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理论思维/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因此,《自然辩证法》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不仅有助于科学评析围绕自然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而产生的各种学说和争论,而且有助于化解相关实践难题,推动自然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群山 《创新》2010,4(3):25-29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意识形态观。这种新意识形态观深刻地揭示了利益与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消亡、本质以及功能的内在联系。从利益视角来审视和考察意识形态对于认清意识形态"终结论"、"普世论"、"多元指导论"的实质以及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与科学性,驳斥虚假性责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反对脱离生动的实践活动的教条主义,不断把握和实现人民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5.
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坚实的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子林 《学习与探索》2006,3(6):123-128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意识形态”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它大致经历了肯定性—否定性—描述性三个阶段。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是目前通行的理解。“审美意识形态论”没有膨胀“审美”,更没有空置和淡化“意识形态”,也没有割裂人的精神活动与历史的关系;相反,它彰显了艺术实践的政治内涵———“元政治”。巴赫金的“意识形态科学”论述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合,“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学理论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16.
范亦菲  范秋迎 《社科纵横》2012,27(12):13-17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努力适应新情况,积极采取新举措,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性嬗变与创造性重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强大的思想保证和有力的精神支持.系统梳理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实践和基本经验,对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金辉 《求是学刊》2008,35(2):45-50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马克思主义那里分别表现为总体性批判、微观文化批判和话语政治批判三种形态.这三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都忽略了理解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学视角和实践、批判的维度.因而导致了各自的理论困境和理论局限性.实践解释学视域内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坚持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学视角和实践的批判视角,超越了以上三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8.
刘涛  石珍 《学习与探索》2007,3(4):165-167
经济学是客观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础,因此,现实的经济状况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和制约的作用。由于东方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无论是成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很自然的产生于西方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经济腾飞,都充分说明:中国经济的壮大需要能反映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来指导。但在创建中国经济学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经济学者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理清,中国经济学的建设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的社会意识形态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同社会结构的其他构成因素一起发生了深刻转型,主要表现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在追求目标、实践功能和整合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转变,在一系列重大价值信念上也作出了明确调整;以此为前提,民间社会意识形态呈现了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变化的新状态;影视媒体、数字化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影像化或感性化,极大地拓宽了意识形态的传播深度与辐射广度,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进入了空前活跃、繁荣和健康发展的时期.对当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作出不安全判断的原因在于,未能明确认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刻转型,阶级斗争观念仍然影响人们对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认识.应当破除社会意识形态的陈旧观念,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转型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是发达工业社会具有的特征。它经过了两个重要环节:通过控制人们的需要成为新的控制形式,通过合理化过程形成技术思维方式、技术世界观。科技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相比,在产生的基础、发挥作用的途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都明显不同。要破解科技意识形态,需要明确科学技术所能解决问题的合理界限,不能把它无限推广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作为观察解决社会问题的普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