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7):96-100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利他性价值观是维系人类群体生存发展的重要纽带。这一利他性价值观在儒家思想中的集中体现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价值观凸显出的正是群体性价值诉求,这是自我与他人、社会发生联系的桥梁,也是儒家展现其入世面相的理论基点。从本质上看,这一儒家利他价值观要求自我主体不应只关照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还应该将这种意识推及他人、他群体和他文明,最终实现儒家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对儒家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批判.他把儒家思想核心的"仁"内化为对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无尽的爱,即内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把儒家"礼"的思想内化为对他人的尊重,真正履行了儒家的"礼",建立了新中国安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也正是因为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才对儒家的等级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实行了"官民一致、官兵一致"的平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是一个相当活跃而很有影响的人物,大概没有人比他更西洋化,地没有人比他更东方化。林语堂一贯注意中西文化异同的比较,并强调东西方的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不管是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还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林语堂都力图从东西方互补的角度进行文化综合。这种对东西方文化作综合观的关键在于老庄思想,是老庄思想使林语堂理解的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袁益梅 《创新》2011,5(2):82-84,128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一切道德品质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个人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家庭美德的建设,影响社会公德的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扬雄评司马迁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丁 《求是学刊》2007,34(4):128-134
扬雄作为汉代思想家,他对司马迁评价甚高,将其与孔子相提并论,但他并非完全赞同司马迁的观点。扬雄评价司马迁的意义在于:其一,扬雄标举司马迁在史学上的突出地位,实际上是公认其在史学的独立性,将史学与儒学并列起来;其二,他评司马迁"爱奇"、"多知"而"杂",首先是抓史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批评的标尺,在传统史学领域具有代表性,也反映了司马迁史学的丰富性及其思想的特异性;其三,他评司马迁《史记》"实录",注意史学之记事行文的最基本问题是很重要的。但仅以"实录"而称"良史之才"失之片面,应当加上史学思想;只有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好,才可谓"良史之才"。扬雄的看法与评论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迪尔凯姆的现代性问题解决方案中,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是其解决问题的理论起点.但是迪尔凯姆时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仅仅是"个人依赖社会"那样简单,它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在19世纪的法国主流思想中,"个人主义"一词所表达的意思与迪尔凯姆用"失范(anomie)"和"利己主义(egoism)"这对概念所要表达的意思几乎是完全一致的.正是基于这种具体语境,迪尔凯姆对上述问题持有的其实是一种基于利己与利他相统一基础上的坚持利他先于利己的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7.
"和"的思想是中国历代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领悟中国传统哲学中"和"的精神,发扬光大传统哲学之"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原理,建设和谐文化,对民众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手段.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和"思想的价值,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爱与自由——兼论基督教的普遍之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公正和谐的共同体,必定是充满爱的社会;而一个人人之间充满爱的社会,也才可能是一个公正和谐的共同体。那么,什么是爱?在对基督教有关爱的观念进行哲学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说,爱就是不从等级体系去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是把自己与他人从由各种优越物决定的等级体系中解放出来;这在存在论则意味着,爱就是守于自由存在而让他者自由存在。因此,真爱他人如真爱自己一样,就在于维护、尊重、扶持一个人之为自立—自主—自尊的自由存在。这种真爱不同于亲情,它可以泛施于人人而无差等,是为普世之爱;亲情则仅限于亲人之间而浓淡有别,是为亲亲私情。不违普世之爱的亲情,才是健康合理的;违背真爱的亲情必将腐蚀一切普遍正义而成为社会的瓦解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和谐思想曾经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就十分重视社会和谐。在儒家看来,要实现社会和谐,为政者要加强道德修养与自觉并实行德政,要顺民、重民、惠民,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人人都要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  相似文献   

10.
贺中 《青岛画报》2012,(11):88-90
"我有幸在中国度过了生命中的25年光阴。像每一个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许久的人一样,我学会了爱这个国家,爱它的人民。"这是一个德国人在自己的书中写下的一段话,他叫卫礼贤(Richard Wilhelm),20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汉学家,被誉为"马可波罗第二"、"德国的孔夫子"。他所翻译的我国著名典籍《论语》和《孟子》,至今在世界各地流行甚广。他在中国生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9,(4):12-1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进行了深刻阐释、运用和创新。从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出发,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必须相互统一、互相融合;从中国传统的五行相生、太极生万物思想出发,他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在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习近平运用传统生态文化智慧,主张保护农村自然生态面貌、利用自然生态力量化解城市发展弊病、通过节约资源来保护生态环境。在吸收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习近平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很好回答了生态与经济之间应具有的关系,因此是对传统生态文化的极大创新。  相似文献   

12.
"感恩"是个舶来词,涵义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生活的爱与希望;感恩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3.
天与人、客体与主体、自然与精神,本来是对立的两极,但是在中华和合文化格局中,都达到了合一,并由这天人合一的思想生发出中华早期思想文中其他观念、形态,引申出政治、伦理、价值、审美等理想结构。因此,天人合一正是中华和合文化中的一个中轴结构,其他观念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中轴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他的思想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且影响了全世界。毛泽东之所以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思想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遗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思维特点。毛泽东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与熏陶,以后求学时他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上又下过一番刻苦的工夫。他的目的是要改造传统思想与文化,使之适应于现代,这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从毛泽东早期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的。本文的旨趣正在于通过对毛泽东早年的学术志向及学术立场的敷述,使人们对毛泽东的早期思想有所了解。一、“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的学术志向毛泽东8岁入私塾接受传统文化教育。6年以后,少年毛泽东怀着救国的志向,负笈出山求学,  相似文献   

15.
儒学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风土中产生的重要文化形态,它虽然不是一个构成严谨、无所不包的思想网络,但作为一种文化能量,它的“功能性”却是很强大的,它不仅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构成了中国哲学、政治、伦理、文学及心理形态,而且也支撑并参与了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建构与延续,东亚文化中炽烈的光辉和深重的黑暗都能从儒学中找到本质性的基  相似文献   

16.
何雅媚 《学术交流》2012,(8):157-160
社会互动中,交际者的自我表达经常呈现出"口我"与"心我"不一致的情况,帮助交际者展现"利他精神"、矛盾复杂的心理、进行自我压缩的努力或款款深情,有的还被别有用心之人用于打击对手,又试图避免面对面的剑拔弩张的斗争。"口是心非"的诸多语言功能反映出言语交际者拿捏处事分寸,寻求面面俱全的处理方式,追求以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为中心、与其周围人际环境圆融成为一体的和谐状态,体现出中国文化所赋予的道德修养的范本和基本价值取向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的言语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事实表明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就是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密切相联系的。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 ,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并努力用先进文化引导中国社会的前进。他有志于改造中国 ,在文化领域中 ,大力介绍西方思想 ,抵排专制 ,号召青年解放思想 ,对推进“五四”新文化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认真研究、比较东西方文化 ,开展反孔教和批判孔子思想的斗争 ;主张吸取西方近代文化 ,构建先进文化用以指导中国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他将鲜明的创新意识融入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中 ,在文化的科学取向、经济变革与文化变革、世界一体的文化整合、文化内涵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可以说 ,鲜明的创新意识使李大钊在“五四”时期的社会变动中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周飞舟 《社会》2017,37(4):143-187
本文是对费孝通先生晚年思想转向之成因的研究。费孝通晚年的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力倡"文化自觉",由早年注重西方文化变而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费孝通晚年著作的详细考察,本文认为,费孝通的思想转向是他在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间断的调查、实践和反思中形成的。这种思想转向是一种"社会科学"的转向,而不是文化立场的转变。本文以四个部分来论述这种转向的发生。前两个部分讨论费孝通晚年谱写的"两篇文章",即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研究、民族和边区开发研究。在这两个领域的经验研究中,费孝通都遇到了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挑战,他发现:乡村工业、民族和边区的发展都不只是经济社会政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问题,而是和其背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态和文化有关。如何把握这些心态和文化,是本文的第三个部分,即费孝通晚年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费先生从英国人类学家Leach因《江村经济》所提出的两个方法论问题入手,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里展开了漫长而严谨的反思。反思的结果一方面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新看法,也是对上述两个经验问题的总回答,另一方面是对"文化自觉"理论的方法论补充。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讨论的是费孝通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晚年如何身体力行,在"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是为真正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先生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他的"和谐"思想.他认为人由阴阳二气所生,天生具有爱恶之情,这种爱恶之情就是求乐避苦,即人生来喜欢和谐,厌恶不和谐.对和谐的追求来源于人求乐避苦的自然人性.如何才能看出和谐呢?康有为认为"同"是和谐的外在要求和衡量尺度."同"的标准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不平等对待,外在的一致性反映了人们内心对和谐的渴望.与此同时,康有为指出了和谐的道德基石和发展动力是"仁".即"不忍人之心",认为它是宇宙的法则,体现在人身上便是博爱和平等,因此人人才能和谐相处.而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源于圣人的这种"仁"的思想.但由于现实存在着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产界、乱界、类界以及苦界,人们为"九界"所困,这是社会不和谐的原因.只有去除这"九界"社会才能达到和谐的终极目标,即人人和乐的太平乐境.康有为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将"和谐"视为人的存在之维,将其同人性、道德、大同思想等有机结合起来,指出追求和谐乃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他的和谐思想立足于工业化、社会化和政治结构的民主化三个原则基础之上,体现了其世界意识和东方哲学色彩并存的气象,具有启蒙价值.但由于他没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个体价值观念的差异、社会利益的分化以及道德观念的多样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他的和谐观具有理想主义和简单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许卫权 《探求》2006,(Z1):92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和谐、包容的文化,先秦哲学思想中闪耀着和谐的思想火花.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主张建立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和睦相处、各有所得所乐的"大同社会".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则提倡建设一个没有欺压,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所谓理想社会.这种"大同社会"实质上就是和谐社会的初步构想."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则是指和谐社会中和谐与斗争的矛盾统一.和谐是社会的主流,矛盾斗争则是社会的另一侧面,和谐社会实质就是社会发展斗争中的统一体.至于"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些重要思想则表达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则表达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发展过程.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哲学依据和精神归依.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以中央集权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在近代的发展中饱受屈辱,受尽欺凌,却能够传承中华文明,建立中央集权的各民族和平共处的民主共和国,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包、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