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金桃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9-61
通过对一些戏剧的分析,说明戏中戏不仅是一种戏剧编排结构,是对艺术真实的重新界定,利用戏中戏的手法,可以诠释人与自我的矛盾,生活与艺术的矛盾,更形成一种开放的故事结构,给人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杨高建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30-131
"主·则·谓"结构在《左传》中具有较高的出现频率,对该结构中的"则"字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准确理解语法和把握文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专书研究的方法,对《左传》中作为复句中一个分句出现的"主·则·谓"结构作了统计和研究,并据此认为,"主·则·谓"结构中"则"字的主要表意功能为:陈述理所当然之事,强调主语,表假设,表对比等,并因其在复句中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3.
郭红玲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1-87
戴维·洛奇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小世界》以身体为叙述的起点与终点。作者不仅以身体为基点来体察、书写学术世界中的教授学者,而且以此来分析、评判形而上的学界理论。《小世界》中的身体书写包括两个层面:身体作为欲望的载体和身体作为象征的符号。除直接的身体书写之外,小说中还有建基于身体的哲理之思,即身体性是写作与阅读的实质和身体对虚假的解构主义的解构。 相似文献
4.
有关《庄子·秋水》篇“谨守而勿失”命题的语意理解,今人都释为“谨守住前三句话道理而不失去”。结合概念、语境、命题之间的关系等重新审视该命题,应释之为“谨慎地守住自然本性而不要使之丧失”,实为一个独立的结论性命题。 相似文献
5.
6.
何亮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30-35
“以·宾”结构的发展演变是汉语语法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三国志》“以·宾”结构的考察表明:“以”在宾前这一结构到《三国志》时已趋于稳定成型,到《搜神记》时则已经确立;《三国志》中“以·宾”结构的句法功能已趋于只作状语和补语,《搜神记》中则固定于作状语和补语;“以宾+动”中的谓语结构比“动+以宾”中的谓语结构复杂,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向;从上古到中古,“以”表“工具”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中古时“以”引介“涉及对象”的用法被其他介词取代;“以”的固定用法体现出介词“以”进一步虚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薛海燕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57-61
在詹姆斯·乔伊斯经典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以“灯”为代表的诸多意象表现出极为丰富的内涵。“灯”象征着都柏林人之虚假“希望”,“灯”的缺失状态则揭示了当时都柏林人受殖民者和教会双重压迫的黑暗生活。通过对“灯”意象的阐释,能进一步展示乔伊斯运用“刻薄语体”实现创作意图的精湛写作技巧,并可表现这位自愿流放者对国人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柳宏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67-73
作为儒家重要原典的《论语》在公元3世纪经百济博士王仁东传日本,16世纪经丝绸之路西传欧洲,对世界文明的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历代先贤分别从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植物学、社会学等不同层面对《论语》“和而不同”思想加以各种阐述,当代学者及政治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赋予其更加丰富的时代意义。“和而不同”的最核心理念就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不同的事物聚焦在一起融合为新的平衡。这对于应对国际关系多元变化的形势与疫情等的挑战,乃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只爱陌生人》中作为"他者"存在的女性处于"失语"状态或成为受虐狂,而作为"自我"存在的男性却身染"女性气质"或心理变态,他们共同陷入危机之中。通过分析女性"他者"与男性"自我"的危机,笔者认为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最终导致两性的扭曲与不安,而小说表达出麦克尤恩对当代社会语境下女性,尤其是男性生存境地的忧虑。 相似文献
10.
徐静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5):96-98
《动物农场》是当代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成名作品,这部作品以政治寓言的形式对当时的政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把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展现给读者。这部作品内容丰富、深刻,文字浅显、明晰。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寓言,并在现代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以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为依托,对《动物农场》进行解读,分别从故事题材、故事情节以及语言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陌生化”技巧运用在《动物农场》中产生的艺术效果。“陌生化”理论的应用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廖志翔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9-95
戏剧期刊属于抗战剧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形成一大文化现象,应给予独立观照。但在历史进程中,一些刊物难免会遭受不同程度的遮蔽,影响其相关评述,中央青年剧社社刊《青年戏剧通讯》便是一例。官办属性使该刊在多方面享有资源优势,并占据重要地位。总体而言,《青年戏剧通讯》具有理论建设、剧社组织、戏剧文学等方面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平凡的世界》取得巨大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道德因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小说的这种道德资源部分来自传统文化和西方启蒙理性文化,但更多则来自对俄苏文学中有关道德主题探索的汲取。这里涉及到的俄苏作家很多,但就影响程度来讲,以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自我完善"行为、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所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以及艾特玛托夫在《白轮船》中所表现出来的关心弱者的人道主义情怀等最大。这些道德资源构成了《平凡的世界》中所表现的道德主题,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沉郁雄浑、大气磅礴的道德震撼力。 相似文献
13.
邱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0-124
明杨慎认为连珠之体肇于韩非,连珠的特征是先列其目而后著其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连珠应是扬雄首创,但明显是受了《韩非子·储说》的影响。连珠的特征应是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所以,运用连珠这种语体可写出各种文体的作品来,连珠的本质既不是论述说理,也不是抒情,但人们可以用连珠来寄予哲理,也可以用连珠来抒情。 相似文献
14.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该篇主旨,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和阐释至今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细读《天下篇》可以发现,"一"与"裂"之争是全文的逻辑主线,其中蕴藏着《天下篇》作者"崇一抑裂"的态度。而"内圣外王"正是《天下篇》视为"一"的"古之道术",是先秦诸子学的共同旨归,是注重整全性的古典政治哲学思想。在先秦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内圣外王之道""为天下裂",具体体现为诸家各异、各执一端的学说和举措。而从战国末期至汉初的诸多经典文献都表明,熔百家之说而成君王一家治术已开始成为学术主流,由"裂"返"一",才是真正认识"内圣外王"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文学用“七”与“九”乃至“九九”作为章节、情节联系之数度的并不少见,但是用“七七”之数,特别是以“七七”、“九九”两循环之数错综交互为章节、情节的结构素,却是《西游记》的首创。由于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西游记》叙事并用“七七”、“九九”之数为度。两者交叉互补,形成《西游记》章回布置与情节结构的数理机制。这一做法虽然主要是古代佛道中人才容易感知寓意,但一经揭明数理,普通读者也不难理解其加强文本叙事层次性、整体性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韦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3-100
斩足是晚明清初渐次发生在《西厢记》评点领域的一种文学现象,指砍掉第五本情节,收局于第四本第四折张生惊梦草桥店。在《西厢记》世俗唱演式微的情形下,文人圈内关于《西厢记》题材情事的强大解读传统逐渐显现其力量,斩足因而在评点这种极具文人质素的批评样式中发生。秉承唐宋以来前贤的解读思路,从徐渭到潘廷章等一系列评点家借明清之际的哲思盛风,通过斩足积极展现其对农耕文化下国人命运的深刻观照。这恰恰推动了古典戏曲文体独立性与民族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22-131
所谓《汉书·叙传》“真本”,并非《汉书》“叙传”部分,而是东汉永平年间班固所上表之过录副本。它在东汉至萧梁的大体成文、流传经过为:东汉永平十六年(73),班固总结《汉书》诸卷大义等,以表的形式进呈明帝;此后,这篇表经班固或他人整理,收入班固文集或东汉档案文书等资料中,并书写在简牍上;其后,鉴于简牍难以长时间保存等方面原因,有人将该简牍版表转录在纸上,在转抄过程中,由于不明阅读简牍文字顺序,误将篇次“中篇”二字掺入正文中;后来,三辅地区某人,见此纸质版表与《汉书·叙传》内容大致相同,以为其系《汉书·叙传》“真本”;萧梁时,一僧人获得《汉书·叙传》“真本”,并将之从北方带到萧梁宣城,此后“真本”先后为萧琛、萧范、萧统收藏。《汉书·叙传》“真本”所载《汉书》卷数、篇章结构等,对于考索《汉书》的版本、成书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红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83-86
戴维·洛奇的《小世界》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具有后现代主义反权威、碎片化、无深度等文化特征,但在这部作品中却也呈现出西方文化传统中“不倦寻找”的崇高精神。在阅读《小世界》时,我们应重视作品的这种“双重主题”,并进一步思考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杜道流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6):119-122
从汉语史的发展来看,助词"的"在明代使用情况最为复杂。代表明代中后期北方话的文学著作《金瓶梅词话》一书中的"的"主要有这样一些功能:(一)用作结构助词。(二)用作动态助词。(三)用作表可能的助词。(四)用作语气助词。这些功能有的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下来,有的则消失了。 相似文献
20.
杜予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99-102
分析现代主义史诗《诗章》中的"荒原"意象与贯穿始终的"救赎"意识,得出诗中的"荒原"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被人类破坏的自然,也是人类心灵的荒芜。诗中的"救赎"不再是依靠万能的上帝,而是遥远中国的孔孟之道中仁孝治国或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思想,它们或许是拯救当代人走出绝境的良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