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迁移·涵化·共生——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特别是价值观念嬗变的历史轨迹为考察内容,探讨处于传统与西化、历史与价值双重变奏之间的华侨、华人如何经过唐人街的文化迁移、土生族的文化涵化及新移民的文化融合历程,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并与现存的西方文化互补互存,进而成功地协调并运用中西两种文化中有价值内容而走向现代化。文章也为正在进行文化选择和文化更新的中国人民展示一个有益的侧面,为认识、评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提供一个经验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社会福利》2006,(9):58-59
美国的慈善医院美国建国之前,就在以慈善和志愿精神为社会共同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帮助和共同组织社区活动来应对社会问题。早期移民社会中,美国人主要的社会关联不是血统,而是那些名目繁多的“社”。新移民依赖先前来自家乡的亲友的帮助和支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6):113-115
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米切尔的小说《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题材,塑造了一个具有巨大人格魅力和鲜明思想个性的资产阶级新女性形象斯嘉丽。她脱胎于旧世俗和新文明的夹缝,在困境中勇敢抗争,执着追求爱情,在厄运中追寻真实自我,彰显生命欲望,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匈牙利移民的美国化进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处于盛世的熔炉论在实践上作为神话的破灭过程。就其促成因素而言,其中既有美国白人的民族偏见与排斥,也有匈牙利移民对本民族文化难以割舍的情结,还有匈牙利政府为动员移民回国的努力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使匈牙利移民和其他外来移民群体一样,在适应美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保留着本民族的特征,由此奠定了美利坚民族多元化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社会是由不同时期从地球上各个地区迁徙而来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各异的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社会。但在20世纪后半叶以前,美国是一个种族主义国家并推行强制同化政策和民族大熔炉政策,使部分居民丧失了其原有的语言和文化。自1965年以来,人权运动的胜利和寻根热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复苏,活跃了民族文化,使美国进入了多元文化的新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看亨廷顿的新作《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下文简称为《我们是谁》),我们就会发现他竭力强调盎格鲁-新教文化的美国国家特性,实际上却忽视了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6.
欧阳贞诚 《求是学刊》2013,40(4):165-171
在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移民浪潮中,来自拉美和亚洲等非传统移民输出地的移民迅速增多,移民群体的种族构成随之发生变化。新移民群体以青壮年为主,年龄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特征,并且女性人口不断增多。与美国人相比,移民群体的婚姻状况较为稳定,同时家庭规模较大,相应有较多的子女。加强对新移民群体的关注,有助于深化对当代美国社会问题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晚清沪地移民社会与海派文化的发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派文化是在西方文化侵淫下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一种歧变,它具有明显的上海区域文化的个性。与资本主义发展同时生长起来的晚清上海移民社会,其激烈的生存竞争、侈靡的世风、炽盛的娱乐文化为这种变革提供了适宜的社会氛围和生长环境,同时又给其以深深的浸染。海派文化的核心是开新蜕旧,从某种意义上说,见异思迁、较少因袭的移民是海派文化滋生的“天然土壤”。海派文化也如多棱镜似地折射出沪地移民的社会习性和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8.
伍斌 《求是学刊》2014,(1):161-166
20世纪初大规模外来移民的到来,对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造成了强大冲击;同时,排外主义者对移民与当时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煽动与渲染,也引起了美国身份认同危机,从而促成美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来同化移民。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夜校等培训班的形式,斩断移民与母国的文化联系,促使他们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当中,但由于缺乏对移民的尊重,对移民与母国的文化关系也缺乏理解,使得美国政府移民同化教育的效果有限。欧陆一战导致美国族裔群体的疏离与纷争,正是这一教育失败的证明。  相似文献   

9.
姜智鹏 《东西南北》2013,(20):40-41
Kiera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镇。5年前,她逃离了备受金融危机折磨的美国,怀着巨大的好奇和憧憬来中国闯荡。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融入这个国家,Kiera换了一个非常中国的名字“李丽”。  相似文献   

10.
有些人说美国的历史短,又是个移民国家,因此,没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其实不然。笔者曾多次在美国访问,停留,深深感到,说美国历史短,是移民国家不假,可美国有自己鲜明的传统和特色的文化,细细咀嚼起来,颇有味道。包容性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除去那里祖籍印第安人外,没有一个人敢对天发誓,说自己是“纯正”的美国人。今天美国人的主体来自包括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这些移民无疑带来厂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的文化,包括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十分有趣的是,这些文化又能被美国文化所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社会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和美国学等文献资料,探讨了美国民族精神中存在的相互矛盾的价值取向和性格倾向,包括:追求个人自立和自尊的个人主义与崇拜时尚的从众主义相并存;清教徒式的宗教精神与物质崇拜相结合;强迫性的平民化享乐主义与作为无意识心理习惯的工作伦理相同处。文章认为,这些矛盾既反映了美国人的典型性格倾向,也说明整个美国文化中充满了悖论。  相似文献   

12.
周群 《浙江学刊》2003,(2):195-197
成语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过程里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因此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本文就中国文化褒羊贬狗与西方文化褒狗贬羊进行了比较,挖掘由此折射出来的民族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克己守道、谦恭宽厚、集体至上及西方民族的个人奋斗、独立精神和崇尚个人主义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宪法人权理论以美国的“个人主义”与德国的“人格主义”人权论为两大典型,前者通过“自由的镜头”观察人、后者则以“尊严的镜头”观察人,并在宪法上塑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形象”.“个人主义”人权论以个人自由为其至高价值,在“个人自治”与“自我决定”、隐私权、行为自由与表达自由等权利保障领域,呈现更为注重防御政府的单一维度;而“人格主义”人权论则以人性尊严与人格自由发展为核心价值,在上述权利保障领域以人格关系为框架建构权利的具体内涵,强调在实现人的固有价值的同时,以社会责任与义务约束个人的自由,寻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融合性.两种人权理论体现了西方宪法上关于自由主义和个人价值两种不同的诠释进路.就中国宪法而言,德国的“人格主义”权利论或许更具“亲和力”和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个体和权利观念,我国的宪政法律文化若不经过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创造性转化”,为其注入个人权利本位之内核,与人格主义权利论并不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14.
美国从其诞生之日起 ,就是一个移民国家。2 0 0 2年 ,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公布了一份美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移民人口的类型和特点的报告。通过将移民美国置于更广泛的背景之下 ,可以更好地理解今天的移民潮的特点以及他们建立的移民社区。报告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了美国各个时期移民的年龄和性别分布、各个地区移民的人口出生数据和自 1 960年以来各个时期移民的来源地。现将其中的一些数据整理介绍如下表 1 美国移民人口的年龄分布 (1870~ 2 0 0 0 ) (% ) 年 1870 1880 1890 190 0 1910 192 0 193 0 1940 195 0 1960 1970 1980 1990 2 0 0 00~…  相似文献   

15.
胡建 《浙江学刊》2000,42(1):12-17
黑格尔的“国家整体主义”价值观导源于欧洲近代“个人主义”价值的合逻辑演变;黑格尔借助“主体即实体”的理路,将“个人主义”的学理基址——“主体性”——改造为“主体世界”思境,并据此设立了“国家整体主义”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这一目标的质底是资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因此,我们今天考究黑格尔的价值旨趣,对于突破“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姓“资”姓“社”的传统价值禁区,重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安乐哲  田辰山 《唐都学刊》2015,(2):53-56,64
一场罕见的全面性危机,正在地平线显现。我们走向万劫不复的临界点就在前面。对于今天的困局,第一次启蒙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难辞其咎。要走出这种日益危急局面,只有在全球范围的人类意志、价值与行为有了彻底改变的时候,才能得到治理和抑制。为此我们需要第二次启蒙,需要变革现有世界文化秩序,超越个人主义,走向以家庭模式为基因,以"相互依存关系为本"的儒家角色伦理学。  相似文献   

17.
<女勇士>是汤婷婷1976年发表的半自传体小说,通过该小说作家反映出了华裔移民在文化冲突中的窘境,即在华裔成为美国人之初只身站在"华裔一美国人"中间这一横线上时,是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无法理解美国个体文化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个体文化也不能够理解初为美国人的华裔,华裔美籍作家汤亭亭正是这种冲突中的一员.她透过母亲讲述的姑姑的形象及自己的想象,把无法适应双重文化的华裔美国人的彷徨的精神支点立于这一形象之中,即强调自我追求,自我适应.  相似文献   

18.
顾肃 《浙江学刊》2006,(6):36-41
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至少在两方面与自由主义相一致。一是她热情的个人主义,坚信每一个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代替性;二是必须在人类活动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间划出一条界线,这恰恰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个根本性前提。但她关注的重点是共和主义的自由,赋予政治行动以极高的价值,而不是私有产权基础上的现代自由。这又是她与左派理论和欧洲大陆的积极自由观比较接近的地方。总的来说,她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和对共和主义的论述,都足以将她归入当代自由民主主义者的行列。  相似文献   

19.
杨小兰 《社科纵横》2010,25(6):107-108,116
严歌苓移民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两大类:“老移民父亲”和“新移民父亲”。他们身份迥异,背景悬殊,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与传统的父亲形象相比,这些父亲在作家笔下都失去了原有的神圣与威严,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性格、心理缺陷,从而显示出作家这样的一种创作倾向——“审父(弱父)情结”。严歌苓用冷静的笔调为我们细致地展现了父亲这一形象在异域中是如何因为男性地位、身份的变化而逐步异化的过程,更集中探讨了这一变异过程中的文化因素,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了文化反思、文化批判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话语: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在过去几百年间接受了人数如此众多、来源如此纷繁庞杂的外来移民群体。据粗略计算,自殖民地时代以来到2000年,先后进入美国的世界各国移民(包括非法移民)总数已达8000万人。如此波澜壮阔、高潮迭起的移民潮涌入美国后,对其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等许多方面的历史,都不能不涉及到外来移民。最近20余年来,尽管中国学界对美国历史上外来移民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研究范围、层面和视角等都较之前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迄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