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刘华沙 《社科纵横》2008,23(2):115-118
本文以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李白杜甫作为着眼点,通过他们一生的漂泊漫游生涯,意在找寻出特定的存在方式对他们精神建构所产生的影响.也可以说,漂泊成了他们特有的存在方式.在这种存在方式下,才磨砺出他们特有的精神景观和诗歌成就.没有漂泊漫游生涯的李白杜甫,就难以有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诗仙""诗圣".所以说,漂泊生涯成就了李白杜甫.构成了他们奇异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2.
(一) 一位真正伟大的历史人物,无论在其生前还是身后,往往总是探究目光集注的对象。人们会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加以审察评论,从而得到种种不同的结论。但是,正如黑格尔所说,作为“世界历史个人”的伟大人物对此是不会有许多顾虑的,“他毫无顾忌地专心致力于‘一个目的’。他们可以不很重视其他伟大的、甚或神圣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有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唐朝都城长安度过,在长达十三年的长安生活中,成就了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人地位,形成了杜甫精神。今天研究杜甫在长安时期唐朝的政治变化与历史背景以及长安生活对杜甫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影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女人年过三十,尤其是做了母亲以后,常会莫名恐慌。中年是一道门坎,跨过去,无限风光将留在身后,前面的景色扑朔迷离。尽管女人竭尽种种手段延缓衰老,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但岁月无情,谁也不能阻止皱纹悄悄爬上女人的额头。但我们也发现,有的女人在女孩时就已经老了,有的女人则一生都是少女。这些超越岁月的"不老女人"如此吸引我们的目光,不是因为她们有多么出众的美貌,而是因为她们有着丰富、有趣的心灵。让我们跟随这五位从30岁到70岁的美丽母亲,去寻找不老的秘诀,挑战军龄;让我们享受岁月的美丽,让每个女人都不会老。  相似文献   

5.
《青岛画报》2012,(4):5
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在一组"杜甫最近很忙"的中学语文课本涂鸦画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这些形象不一的恶搞图画让网友乐翻了天,杜甫也由此迅速成为"微博红人"。此举惹恼了杜甫草堂博物馆负责人,怒斥网友将杜甫画像拿来涂鸦,是对杜甫的一种亵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相似文献   

6.
夔州气象与杜甫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超 《阅江学刊》2010,(3):107-112
由于夔州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气象变化十分丰富,杜甫对此多有描写和记录。对气象现象的诗意表达和人文色彩的融入,是杜甫此类诗歌的一大特点。这些描写体现了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夔州的气象现象对杜甫的诗歌创作、题材取向和风格形成都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的现代社会已经跨入了后工业化,与此相悖的是,明显背离科学的种种通俗文学却盛行不衰。这个尖锐的矛盾迫使我们将目光从作者移到文本的实现者——读者身上,对读者阅读心理的研究或许有助于解开这个谜。阅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维系生命的基本形式。这一形式由二大部分组成:阅读心理和阅读行动。前者是一种心理需要,是一种动力,后者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方式及其实现过程。人类通过阅读能够满足一些心理需要。通过认知性的阅读可以解除人类由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无知而造成的不安全心理;通过阅读还可以补足现实生活中爱和尊重的匮乏;当然,阅读最能满足的是人的发展需要。那么,通俗文学的阅读能满足人的哪些需要呢?  相似文献   

8.
杜甫一生常漫游、行走在山间。他与山的关系可以总结为望、行、登三类。杜甫虽然爱山,但他基本不登至高顶,这不仅是因为存在着客观的政治与时间上的限制条件,而且登山对杜甫来说也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挑战。杜甫“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的游山追求,与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志向一样,最终未能真正达成。  相似文献   

9.
导言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诗圣”著称的杜甫是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集大成的大诗人。和这一崇高地位相称,杜甫的诗歌理论,他的美学思想也是丰富和深刻的。诚然,杜甫没有写过《诗品》(梁钟嵘著)、《诗式》(唐僧皎然撰)之类的谈诗的专门论著,甚至没有像诗人欧阳修那样,为我们留下一部《六一诗话》,然而杜甫却是第一个运用诗的形式发表诗歌理论的人,即有名的《戏为六绝句》(七绝)以及《偶题》(五古)、《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七律)、《解闷》十二首中的第四至第八等诗篇,它们都涉及到诗歌创作和评论问题,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无疑,这是杜甫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0.
从三首《望岳》看杜甫诗歌的发展、变化郭其云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三首同题的《望岳》诗,分别咏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时间各不相同,登泰山之作是青年时期所写,而西岳诗是杜甫四十多岁时的作品,南岳诗则是诗人晚年漂泊荆湘时完成的。三首望岳诗,虽...  相似文献   

11.
《青岛画报》2012,(9):10-11
手机似乎是每个人唯一形影不离的电子产品,同时也越来越被视为奢侈品、装饰品。当Iphone俨然成为"街机",我们可以将更多的目光投入更为低调而奢华的手机品牌,原本就以奢华手机为主产品的VERTU自不用说,时尚如Di0r,运动如豪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先生,在他未完成的杰作《杜甫》一文中,曾以浪漫主义诗人的笔墨,描述了李白与杜甫天宝三载(744)在洛阳的初逢: 写到这里,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  相似文献   

13.
略论杜甫对吴宓为人及诗歌创作的影响高益荣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诗人吴宓先生的思想与诗歌艺术.其渊源师承来自于多方面。就其诗歌创作.受中国诗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杜甫。在他的身上和他的诗歌里,都明显地带有从杜甫那里吸收来的营养。他们两人都给中华文化留...  相似文献   

14.
杨雄  周晓玲 《社科纵横》2008,23(12):116-118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是中国诗歌的两座高峰,他们的诗歌无论诗题还是诗句,在时间表述上既有同,又有异.相同之处主要在于都通过意象表明时间--夜或四季,或者直接写夜、季节、时令,以及具体月日.但由于李白杜甫思想的不同、创作风格的不同以及杜甫特有的"诗史"思维的缘故,李白杜甫诗在时间表述上亦有不同之处,杜诗比李诗表述得更确切、更具体,也更多些.  相似文献   

15.
雷恩海  李天保 《社科纵横》2005,20(1):121-122
在杜甫的一生中 ,困守长安的十年无疑是其创作史上重要的时期。这期间 ,他的人生思想有了重大转变 ,创作从早期的诗风转到了具有杜诗风格的“沉郁顿挫” ,诗体技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这标志着杜甫的创作从此走向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具有典型意义的杜诗也在此期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文艺民俗学?要弄清这一有趣的概念,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人们代代相沿承袭的风俗习惯。由于种种因素,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从婚丧嫁娶、饮食起居、服饰建筑、禁忌信仰、待人礼俗、民间的医药和信仰等方面看到各民族的特异性。任何一种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对这一民族便具有了一定的约束力,任何人都跳不出民俗的约束圈。民俗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社  相似文献   

17.
《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刊发了署名李丛昕的文章《杜甫终葬巩县说》,以“杜甫终葬巩县为是而偃师为非”,否定《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刊登的霍松林先生《杜甫与偃师》一文中“再次肯定了杜甫终葬偃师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18.
宋以来的学者多认为杜甫《一室》诗是上元年间(760、761)在成都所作,诗意是盼望早日离开蜀地、前往荆楚。通过对颈联、尾联文意的疏通,并结合杜甫晚年行动规划、在夔州时的情绪心态及夔州地形环境,可知杜甫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春至大历二年年底在夔州所作,诗的主旨是盼望早日离开夔州回归中原。  相似文献   

19.
大与细、宏观与微观是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这在杜诗中有充分的反映,可以从他的创作和理论来说明之。不论是自然界或者社会都表现了宏观与微观彼此结合的现象,伟大诗人的世界观中就反映了宏观与微观彼此结合、互相贯通的情况,所以能产生出超越时空局限的、思想深广、意境宏远的作品。杜甫晚年在夔州所作《偶题》,前人说此诗是杜诗的一篇总序。这就是杜甫从理论上给自己全部诗集勾勒的一个宏观体系。论文用苏轼七绝《题西林壁》贯串文章的始终,形象而又明晰地阐明了大与细、宏观与微观应该结合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网恋之精神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国华  蓝劲松 《社会》2001,(4):14-16
时代的产物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及时了解新闻时事 ,我们需要网络 ;查询资料 ,我们需要网络 ;收发电子信件 ,我们需要网络 ;和朋友聊天 ,我们需要网络 ;下载软件、mp3、vcd ,我们需要网络 ;现在有很多课程的作业提交 ,我们都是在网上完成的 ,甚至 ,网上购物。因此现在网络已经在生活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 ,既然网络已派生出种种现象 ,也就值得我们去注意和研究。网络的不断延伸 ,正悄悄而又坚决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不断地有更多的人用更多的时间在网上交流 ,网恋可以说就是一种最值得品味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