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寅生  李杰玲 《唐都学刊》2008,24(2):109-111
庄子畸人篇透射出这样一个文艺观:残缺也有美,残缺也可以完美,艺术的完美并不依赖于形式的完整.这一观点与庄子的"言不尽(达)意"观息息相关.20世纪荣格格式塔心理学所折射出来的文艺观又与之遥相呼应.今天,庄子的这一观点仍富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晶  王成功 《求是学刊》2016,(1):120-126
《庄子》汪洋恣肆的世界里,"大美"是其最为重要的美学思想。庄子极其喜用"大"字,故以"大"字作为进入这位先哲的引线探索他的美学思想,是契合实际的。在"大"到"大美"的逻辑推演过程中,显现出"大美"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分析的必要性。《庄子》"大美"的具体内涵是以阳刚雄伟与自然逍遥作为"大美"的逻辑起点,以阳刚雄伟为直接外观,以自然逍遥为追求理想,最终回归到圣洁高尚的道德之"大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的种种美学追求中,崇尚自然之美是独具风流的一种。几乎从道家创始时起,顺应自然之道就成为语言运用的一条“原教旨”。老子在语言美学上重自然,为无为的思想,在庄子的修辞论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庄子认为,“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即说话总是有其内容的.但“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他在《缮性》篇里说得更为明白:“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天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既然“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那么“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成了庄子语言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他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唯“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庄子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评刊表     
把一个残缺的世界变得更美,是一个企业家的机会,同时他的使命也正在于此。如果一切都是现成的,企业家就无事可做。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9,(4):105-108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当代著名哲学家钟泰先生以"学贯孔、老二家,而又益之以恣肆"之语对庄子的地位给出了评价。庄子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风范显示了他的出世精神。司马迁在为庄子做传时,没有过多解读他的思想,而是列出了他的几篇代表作,之所以选择这些篇目,当是表达了司马氏对庄子的认知,因此,我们研究庄子,就不能忽视距离庄子最早时期的社会有关评价。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审美意义:道与美的共生与统一·石晓宁·闻一多先生曾认为:“读《庄子》,本分不出那是思想美,那是文字美,那思想与文字、外型与本质的极端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①闻先生道出了《庄子》哲学思想与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独特风...  相似文献   

7.
石红  孙玉茜 《唐都学刊》2013,29(5):122-124
康德与庄子的美学思想都体现出了对自然美的重视,超功利的、自由的境界成为二者共同的审美前提。但是在审美过程中,康德与庄子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是截然有别的。康德把美的理想指向人,而庄子则追求人对自然的彻底回归。  相似文献   

8.
晚唐诗承中唐而实现一大转变,明显区别于盛唐诗近于圆满的艺术之美,具有一种虽美而残、虽残却美的特殊诗美,我们称之为残缺美。这种诗美气象格局较为逼仄、促迫,感情相当幽微、纤细,在风格上偏于柔细、冷峻,题材上转向偏重于对内心的刻画,体裁上专心于五、七言律绝体的锻炼。它以丰富的感性为基础,是颓圮、残破的历史导致的晚唐诗人心灵的残缺在艺术创作中的反映。这正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现象。  相似文献   

9.
侯晓艳 《学术交流》2012,(12):211-214
海明威笔下的拳击手形象,既不同于他笔下其他类型形象,也有别于一般拳击手形象。海明威将他们作为男权的一个象征性符号,一方面以他们外貌的丑陋和情场的失意来暗示男性在家庭生活和两性关系中主宰地位的丧失,另一方面又以他们职场的落魄和内心的孤寂来隐喻男性在社会生活中统治大权的旁落。海明威对男权由盛而衰这一时代变迁的反映是客观而准确的,也是有现实依据的。他本人就生活和创作于女权运动在美国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期,女权主义的崛起对男权构成的威胁他深有感触,女权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亲情和爱情的冲击他更有切身体会。他既不服气又无可奈何,表现在创作中就是通过赋予男性以拳击手等强者身份的方式来对抗女权的日益崛起和掩饰男权衰落的趋势,但同时又不由自主地将他们内心的虚弱暴露在读者面前,并以他们最终不可避免的失败表现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男权的衰落。  相似文献   

10.
审美封闭与审美残缺是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性或基本规定①。作为历史的产物,古代审美意识受制于古代人性结构理性抑制和感性弱化的特点。审美封闭主要与理性抑制相关,它以主观变形的物化象征和客观具象的静态品味,分别堵塞了通向人的广阔深途的内外世界的道路;审美残缺主要与感性弱化相关,它以偏重观念的道德内化和偏重实利的意志外化,混淆了美与善的区别,阻滞了古代审美关系独立性的生成。重心着落于客体以及对实践关系的依附,这是由审美残缺调控着的古代审美关系的历史特点,因而无论对于古代东方还是对于古代西方,美善混同…  相似文献   

11.
张娜 《社科纵横》2001,(1):50-52
在北宋前期的诗人中,梅尧臣的诗以平淡古硬、新奇险怪独树一帜。他一生著述丰富,有《宛陵集》四十卷传世。他的诗一扫北宋前期藻饰雕琢的诗风,平淡而深邃,外枯而内美,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兴刺美寄尽在诗中。 在研读梅尧臣 370篇诗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梅尧臣不管写哪方面的诗,都很注重于动物意象的描写,以动物的形貌来衬景、讽事和喻人。而且他挑选入诗的动物形象都很精当得体。因此本文拟从梅诗具体诗作分析入手,从五个方面来论述他的诗作中的动物意象。 …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6,(9):117-121
中世纪女巫艺术形象是男性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无论是丑陋的女巫,强健的老女巫,还是妖艳的年轻少女,这些形象都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惯常所见丑陋而又可怕的女巫形象体现了男权叙事对女性的丑恶化、妖魔化和欲望化。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这些现象,可以说是男权叙事话语下所塑造的"性异类"。当下流行的女巫文化(如女巫电影)于无形中仍在强化自中世纪而来的男权叙事。  相似文献   

13.
《阅江学刊》2011,3(5):149-F0003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带着对大自然的疑惑写下了《天问》,而庄子把大自然描述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还是在评论界,《三国志演义》中的刘禅一直是反面的丑陋的亡国之君的形象。特别是在与诸葛亮的对比中,阿斗几乎成了政治上昏庸、才智上愚笨的代名词。其实这是一种简单化绝对化的看法。罗贯中笔下的刘禅形象乃是一个丰满复杂鲜活立体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文学典型,其身上蕴藏着颇多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文化意蕴,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在罗贯中笔下,刘禅的思想性格既有横向的美丑杂揉、优劣一体的多层构成复杂性,也有由美变丑、由明起暗的动态嬗变过程。这个过程以诸葛亮去世为分界线,可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刘禅…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来,有学者提出以意象或审美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元范畴,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查新华的美学元范畴论与朱志荣的审美意象论.查新华认为,以美为元范畴造成了美学范畴体系的混乱,他从词源学与美学研究对象入手,提出以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理论的元范畴,这对于美学范畴体系的深入研究具有探索性意义,但他对于约定俗成的美兼指核心范畴的美与狭义的优美的批评不能成立.也混淆了作为艺术类型的悲剧与审美效果的悲剧、美与艺术的界限.朱志荣认为审美意象就是美,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他试图以审美意象为核心构筑中国特色的审美理论,并通过超感性的审美方式将艺术与人生问题、生命意识结合起来,为艺术、审美与人生美学、生命美学架起了一座桥梁,但他混淆了文学艺术领域的意象与审美意义上的意象之间的界限.他们所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都没有注意到意象包含着感性形象层与价值判断层,前者构成文学艺术的逻辑起点与元范畴,后者才是美学的元范畴.  相似文献   

16.
本刊编辑部 《阅江学刊》2012,4(2):149-F0003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带着对大自然的疑惑写下了《天问》,而庄子把大自然描述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人关注“天地”、“四时”、“万物”的空间、时间的相互关联。大自然的结构、规律和关联是客观存在的。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天地之美”.“四时之法”和“万物之理”,认识气候变化,探索驱动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旅游景观的特征入手,分析论述了自然旅游景观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嗅觉美、巧合美,人文旅游景观的造型美、协调美、风情美、意境美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9,24(4):130-131
具有形而上本体性的“道”,在《庄子》的文本中不仅是思辨性的哲学理念,也是在有限的意象中包蕴无限内涵的审美形象。《庄子》将抽象的理念内附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使“有无”、“虚实”的抽象对立转化为“有无”、“虚实”的形象统一,从而跨越了哲学与文学之阀的界限,使对“道”的把握从理性的认知走向了感性的体验,使哲学的概念化生为美学的境界。将这种理念落实到人生的实践,鄹刨构了“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盛唐大诗人李白诗中塑造的形象包蕴极广,思想也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态。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当代学者论及李白思想时亦多祖此说,认为其思想是以儒道为主的多种思想的结合。且以当代最有影响的两部《中国文学史》为例:“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当他想要用世以建立功业的时候,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黄盈盈  鲍雨 《社会》2013,33(2):185-207
在身体社会学的理论背景下,本文关注女性乳腺癌问题。基于对14位有乳腺癌经历女性的深度访谈后发现,经历乳腺癌女性的身体与其说是一种患病的身体,不如说是一种被视为残缺(了乳房)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态身体。“残缺”表现在身体机能与感受(疼痛感与行动受阻)、身体形象(掉发与切乳)、个体认同(患者身份、女性身份及正常的社会人身份)和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本文展现了女性在经历乳腺癌的过程中(尤其是被切除了乳房之后)如何面对、管理被医学与社会标定为“残缺”的身体,如何努力恢复身体和“正常”的亲密关系;表达了身体从医疗空间走向社会空间时,“残缺”感与正常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以及身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多重性与政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