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我国汉代社会中,奴婢的大量存在是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晚期又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这个问题,史学界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奴婢即奴隶;一种意见认为奴婢不是奴隶。解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出土的一些文物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也增进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古代殷商、西周社会,奴隶没有任何人身自由,既无任何私有财产,也无正式的婚姻和家庭。他们是奴隶主的财产,在奴隶主权力任意支配之下他们被当作牲畜一样来买  相似文献   

2.
全文包括三个部分。首先从彝族奴隶的分类与清代奴婢比较 ,指出凉山彝族奴隶的特点 ,然后从奴隶的法律地位上阐述奴隶受习惯法保护与制约的特征。在比较中 ,得出清代奴婢与凉山彝族奴隶法律地位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元代佃客法律地位辨析桂栖鹏关于元代佃客的法律地位,史学界一般认为是极其低下的。朱瑞熙先生在1965年发表的《论唐代中期以后佃客的社会地位问题》[1]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元代“佃客的法律地位又被降低了数等,几乎和奴婢或奴隶相同。”1987年朱先生发表《宋...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其主要生产者是决定这个社会性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侧面(另一侧面是与之相结合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者究为何人?这是一个有分歧的看法,尚待解决的难题。甲骨金文和文献中有一种名为“众人”或“庶人”的农业生产者,史学家对他们的身份地位虽持有种种分歧意见(农奴说,奴隶说,亚细亚村社成员说,氏族公社成员说,村社自由农民说,奴隶社会中的平民阶层说等),但无不认为他们是在“公田”(尽管对公田也有不同的解释)上从事集体生产的、农业中的主要生产者。  相似文献   

5.
岭南是唐朝境内有关奴婢记载高度集中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文章详细地讨论了唐代岭南地区奴婢盛行的历史原因、奴婢的使用范围和作为一个特定社会阶层逐步走向萎缩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唐代岭南区域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深刻变化。作者认为六朝以来岭南“夷獠杂居”的“溪洞”地区特殊的社会结构和部族制、奴隶制的残余,是岭南奴婢问题严重的历史根源。作者还认为,唐朝中、后期在岭南所推行的一系列限制奴婢的措施,实际上也是岭南“溪洞”社会完成封建化过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九年二月,湖南省史学会在长沙举行年会,集中讨论了“让步政策”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有让步政策,理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多次论述过让步问题,让步是缓和阶级冲突的一种手段。两汉前期的“与民休息”,就是这样一种手段。这种让步的表现形式,跟秦王朝比较,主要是“轻赋少事”,“约法省禁”。  相似文献   

7.
与历史上的“宫怨诗”、“市民文学”之类有些相似,中国文学史上也出现过专门以奴婢为题材或主要反映权婢生活的文学作品。这一类“奴婢文学”虽未蔚为大观,上也为数不少。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现象,值得人们去挖掘、探讨与研究。本文主要从诗歌、戏剧、小说几方面入手,力图揭示其与奴婢问题相关的历史背景、创作思想、文化内涵及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 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发展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的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提出的“不平衡”是普遍规律。有的认为“不平衡”不是普遍规律,而是特殊规律。认为“不平衡”是特殊规律的又有两说:一说“不平衡”是阶级社会的特殊规律,一说“不平衡”是剥削阶级社会的特殊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过时。有的认为“不平衡”根本就不是一个规律,而只是一种“现象”,或一种“关系”。后来,又有人持折衷看法,说“既平衡而又不平衡”是规律。我以为,这些意见都难以反映人类社会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关系的  相似文献   

9.
公元八世纪,相当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边疆,兴起了一个雄据一方的政权,有的称之为“南诏国”,有的称之为“南诏政权”.这个南诏,以云南西部的洱海区域为中心,历时达164年之久.(公元738—902年)那么,南诏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呢?就我目前看到的材料说,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对立的主张.一种意见认为:南诏是奴隶制社会.如有的说:“南诏国家的社会制度,主要是奴隶所有制,它是南诏国内各种生产关系的主流.”有的说,南诏是“唐代我国西南地区继吐蕃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奴隶主政权”.有的也说:“南诏是公元七至九世纪在云南出现的一个奴隶主地方政权”.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南诏的社会性质“是还带有原始社会成分的早期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三、授产奴隶普遍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原因在奴隶制时代,授产奴隶往往与古典奴隶并存,但在生产上的使用范围,授产奴隶与古典奴隶是有所不同的。古典奴隶曾使用于各个生产部门,而授产奴隶则主要使用于农业生产。在这一节,我们对授产奴隶普遍使用于农业生产上的原因,想尝试予以说明。奴隶制是一种最野蛮的、赤裸裸的剥削方式。在奴隶的来源充裕时,在奴隶买卖盛行时,“管理奴隶的格言是:最有效的经济,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当牛马的人身上榨出最多的劳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同志认为:奴隶制时代实行“寓兵于农(意为“寓兵于奴隶”)”的办法,“奴隶”有服兵役的义务;当发生战争时,便征调“耕田”的“生产奴隶”入伍,令其“被坚执锐”地为保卫奴隶制国家而战斗;平时,则把一些“奴隶”武装起来,令其“带武器”来“拱卫”(环卫)奴隶制国家的“国王”。这又是怎样一种“奴隶”?  相似文献   

12.
有一种意见认为:“词的时代内容的特征”就是表现“地主知识分子达到它顶峰时,便也开始了它的没落的情调”,而“苏词则更为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那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又有一种意见认为:从屈原以来,包括苏轼在内的大多数人之不与现实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都是“奴性人格”的表现,是“坐不稳奴隶地位”的悲哀。这两种意见来自两个对立的理论体系。这两个体系都有不同程度的使人钦佩的地方,但他们对苏轼的评价,我则始终未敢苟同。苏轼元祐年间在杭州所作词,属于其词风发展的第三阶段,内容关涉出仕与隐退的矛盾,风格则豪雄气少,清旷情多,在整个苏轼词中并不算最昂扬的部分。然而就是这部分词,我们读后仍然感到它们不是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更不是坐不稳奴隶地位的悲歌,而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孤愤,是追求自我实现而受阻的心灵射出的不平之情的火花。  相似文献   

13.
“王田”、“私属”制是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后,为挽救自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而实行经济改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对如何评价王莽的经济改制问题,张志哲、徐志祥、萧立岩等同志先后发表了文章,读后颇有启发。但其中有些观点,诸如:推行“王田”制,是“井田制的死灰复燃”;“王田”制的实质“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与土地私有制并存的土地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限田的方式”;“王田”制行不通,与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是风马牛不相及”;宣布更名奴婢曰“私属”,“无疑会大大提高奴婢的社会地位”等等,笔者认为还是值得商榷的。现拟就上述问题,谈谈个人的不同看法,以供张志哲、徐志祥、萧立岩等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和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奴隶与农奴的纠葛”问题。多数学者只承认古希腊雅典型的奴隶和古罗马意大利型的奴隶(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典奴隶”)是奴隶,至于古希腊斯巴达的“黑劳士”(Helots)是否为奴隶,古罗马帝国晚期普遍出现的拥有“彼库里”(Peculium)的奴隶(我们可以称之为“授产奴隶”)是否为奴隶,古史学界就有种种不同的意见。在我国,五十年代初期王毓铨和郭沫若两同志曾为  相似文献   

15.
“优言无尤”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就是优人说话没有过错。先秦两汉的有关文献表明:官廷优人的职业身份是生活在君主身边的调谑艺人,进言可以借助表演的手段,其语言又有着自己的特点;优人的社会身份是音乐奴隶,和君主之间悬殊巨大,优人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优言元尤”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和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奴隶与农奴的纠葛”问题。多数学者只承认古希腊雅典型的奴隶和古罗马意大利型的奴隶(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典奴隶”)是奴隶,至于古希腊斯巴达的“黑劳士”(Helots)是否为奴隶,古罗马帝国晚期普遍出现的拥有“彼库里”(Peculium)的奴隶(我们可以称之为“授产奴隶”)是否为奴隶,古史学界就有种种不同的意见。在我国,五十年代初期王毓铨和郭沫若两同志曾为“黑劳士”的身分问题进行过争论,郭沫若同志称之为“奴隶与农奴的纠葛”。五十年代中期,苏联《古史通报》开展关于罗马奴隶占有制崩溃问题的讨论时,在确定拥有“彼库里”的奴隶即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由于土家族没有文字,古代社会生活,一直没有记载下来。汉文献的记载又零星分散,特别是音独提到土家族名称,史书上一直没有看到,直到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史书上,才把居住在湘鄂川黔边境的土家族人称做“土人”、“土丁”、“土民”或所谓“土蛮”。所以,土家族的族源问题,至今还议论纷云。众说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种意见认为:是以居住在湘鄂川黔边土著居民为主体,融合了巴人和乌蛮中的一部分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再一种意见认为,是古代乌蛮的后裔。这里,我就土家族的族源问题,谈点自已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的蓄奴风与《红楼梦》中的奴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有两个对立的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和工具,并占有人身;奴隶阶级——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把劳动所得的全部果实交给奴隶主。正如列宁所说,“奴隶主把奴隶当作自己的财产,法律把这种观点固定下来,认为奴隶是一种完全被奴隶主占有的物品。”在中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其主要生产者是决定这个社会性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侧面(另一侧面是与之相结合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者究为何人?这是一个有分歧的看法,尚待解决的难题。甲骨金文和文献中有一种名为“众人”或“庶人”的农业生产者,史学家对他们的身份地位虽持有种种分歧意见(农奴说,奴隶说,亚细亚村社成员说,氏族公社成员说,村社自由农民说,奴隶社会中的平民阶层说等),但无不认  相似文献   

20.
“氓”的身份问题,是研究孟子思想和中国古代历史分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962年史学界曾展开过讨论。杨荣国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一书中曾提出“氓”的身份是奴隶,以后李荫农同志在《学术研究》(广州)1962年第3期《关于孟子的阶级划分论》一文中,提出与杨荣国相反的意见,认为“氓”的身份是自由民,是指从别国迁来侨居的自由民,这个意见发表后,《学术研究》1962年第4期又发表彭殷雒同志《论“民”“氓”“野人”草莽之臣的阶级地位及孟子政治思想》一文,认为“氓”是周族奴隶主统治下殷族奴隶,他们愚拙无知又被刺目而盲。《诗经·氓》诗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是工商食官的商业奴隶,所抱的布是奴隶主阶级的,并非他自己所有。同时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