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作为文本符号的"海子",是90年代诗歌重要文学符号之一。海子的诗学价值与范式意义影响了90年代以来的当代诗歌创作,具有标杆性的影响与研究价值,其精神背景对当代文化、信仰重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在经历物议的考验、钳制的困厄中,以其不甘示弱的昂奋厉扬的抗争姿态,经过审慎的美学自审和选择,成功了它的自我设计,展示出意象化的美学特质。新时期政治抒情诗最重要的突破,就是突破了“非此即彼”、“以此喻彼”的两极定向值,突破了传统的单向一元的审美定势,表现出全新的价值观念和美学追求。这种当代意识催化了的诗的意象化,体现出政治抒情诗的当代性,出现了一批时代意识强烈、生活气息浓郁、艺术品格鲜明的厚重之作,使政治抒情诗在其对诗歌本体特质的回归和超越中,进入了诗歌艺术发展的正常秩序。因此,我们认真考察当代政治抒情诗嬗变的轨迹,从宏观上把握其发展的进程,便弥足珍贵了。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的抒情诗,内容比较复杂,艺术风格也颇不一致。但无论是对于他个人的诗歌创作或是整个古典诗歌领域来说,白居易的抒情诗都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这里,我只打算对它的主要的艺术特色进行一些初步探讨,谬误之处,请同志们斧正。  相似文献   

4.
导言 政治抒情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种,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过特殊的作用,在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笔。它的创作实践从五十年代的兴盛到如今已四十年整,但在理论上的总结几乎是一片空白,笔者以一管之见,以期引起各方对政治抒情诗的注目。  相似文献   

5.
盖生 《北方论丛》2008,23(1):34-37
先进的政治理念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也是文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与文学的审美价值并不存在天然的对立关系,政治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是人的一种社会存在形式。文学既然是"人学",那么文学就不能回避对政治的表现。先进的政治理念得到艺术化表达,必然能够丰富和提升文学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当下文学写作不是"去政治化",而是政治神圣感的缺失。所以,先进的政治理念,理应在文学写作中得到理直气壮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曹植游仙诗意蕴简析徐明1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现存完整诗作八十余首,而游仙诗就有十首,除政治抒情诗以外,这是他写作较多的一类。研究曹植的诗歌创作,不应忽视这一部分。曹植一生,无论顺畅、得意,还是经历坎坷、磨难、积极用世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这样...  相似文献   

7.
李新 《学术探索》2012,(11):21-24
在残酷的历史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化、世俗化、大众化作为仁人志士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的救国使命,决定了左翼文学突出的政治倾向。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体趋向群体、社会价值疏淡文学价值、"社会化"倾向加重。本文着眼于政治文化,通过文学与政治之关系探讨来解析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因由和影响,力求真实再现其历史本貌和本质。左翼文学作家的政治化倾向客观上限制了对艺术本质探索和审美追求,以及艺术个体自我的个性发挥,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对于贫穷落后的平民文学,左翼作家却做出了历史性的功绩,对文学的大众化、平民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一个地域的文学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相应时期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地理因素、思维与文化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建国五十年来,青海诗歌创作也正是由于其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加之五十年来曲折的社会政治发展历史,与其它区域诗歌创作相比,呈现出自己特殊的品味,有它自己独到的审美个性。本文试图从青海当代诗歌创作的民族性、宗教性、当代性、开放性、地域性出发,探讨青海当代诗歌创作的内在审美价值和青海当代诗歌发展的基本走向。1:民族性与宗教性。青海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在这块沃土上生活着汉、藏、回、蒙古、土、撒…  相似文献   

9.
论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艺术追求与经验教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十七年文学并非是作为一种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审美对象而存在 ,而是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社会政治现象而存在。它以政治意志为价值准则 ,以英雄主义为美学理想 ,以浪漫主义为表现形式 ,追求绝对崇高的艺术旨趣 ,营造了一种史诗颂歌般的红色文学叙事模式。在这种红色文学的叙事模式当中 ,人的社会理想变得绝对纯真浪漫化了 ,人的个体生命情感则遭到了无情的抛弃。  相似文献   

10.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社会、政治和文学事实的剧烈变动,引起了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观念的变更。这主要表现在重新注意到文学本身规律的研究,或者说形式、艺术、内在因素的研究;重新注意到欧美各国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观念,重视根据当代新的包括本国和西方文学事实提出相应的理论。 对形式和艺术的研究在苏联当然是有传统的。  相似文献   

11.
郭莉芝  潘利锋 《云梦学刊》2013,34(1):106-110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现方式,抒情是作家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理念的辩证统一。因此.任何抒情诗都有一个关于抒情方式的问题。然而,不同的诗人往往会因自己的诗学理论和个性气质而采取不同的抒情方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并以此突显自己的诗歌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出色的抒情诗人,弗罗斯特在抒情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其多变的抒情方式就是其典型表现。其中,直抒作者之情是弗罗斯特最有代表性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自然诗、爱情诗、哲理诗、农事诗时常通过直抒抒情主人公“我”或“我们”的胸臆来流露真情,实现表情达意的抒情功能。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是建国后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阶段,十七年里的诗歌更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性,颂歌、战歌和新民歌大行其道,各种主题、题材进入当代诗歌的书写当中。早在建国前就小有名气的诗人郭小川和严辰来到北大荒之后,就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创作了一批表现这一特定场域——北大荒的壮丽山河和人情物景的优秀诗作,虽没有形成特定的诗歌流派,创作阵容也不是很大,但通过他们的诗歌创作,便可窥探那个特定时代的诗歌创作风格,冥想诗人曾有过的情感体验、心路历程,重拾浓醇的真情。  相似文献   

13.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心理对文学有着重大影响.从文学发展轨迹来看,甚至可以说,一个时期的社会心理决定着该时期的文学基本面貌.小品是近年新兴的一种艺术门类,且迅速繁荣并占据着戏曲舞台的主导地位.究其原因,就是小品的内容与形式恰当地反映了当代社会心理的变迁,迎合了社会转型期各社会群体(阶层)的心理需求,多方位地呈现了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社会化过程是通过对文本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的规范或操控而实现的,媒介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易于被人们忽略。返观特定的时代语境,媒介是社会体系合法化的一种工具,它借助政治权威确立自己的话语权力,对文学生产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双重效应。在政治与文学之间,媒介充当了中介角色,它拓宽了文本的传播面,但又往往屈从于社会政治的运作逻辑而不是文学、文化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汶川地震诗歌"写作所凸显的文学面对灾难、直面社会现实、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涉及的正是当代文学传统中是否应该表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等文学正统、文学规范以及如何表现的本质问题,而中国现代诗论中对诗歌"社会意义"的强调又经常与对"艺术追求"的阐述形成二元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丽  胡庆龄 《齐鲁学刊》2008,37(1):157-160
乔纳森.多利莫尔(Jonathan Dollimore)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学者,其政治文化批评思想引起当代西方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意识形态"是他批评话语里的一个重要范畴,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则始终是他思考的重点。多利莫尔指出任何文学艺术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在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动态双向建构中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独到的阐释,这对我国当前理论界探索文艺的本质特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出现在小说界,它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人生,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普通市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从而透射出中国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心理:求生、烦恼、尚权等。这种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儒家文化、民族性格以及当代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6,27(5):79-83
<诗经>被尊为"经",当代学人多认为是<诗>的不幸.其实,<诗经>之被尊为"经",凭借其崇高的政治地位,影响社会,影响文学,对<诗经>的传播与影响来说,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好处提高了它的诗学价值和地位;把"中国诗学"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形成民族传统,铸造了中华民族勤劳、朴实、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抒情诗歌成为我国文学的主要样式;奠定了民间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人陆龟蒙诗歌艺术上较成功的是五七言绝句,尤其是那些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写隐逸情调的七绝,流露出鄙薄名利、清净淡泊的情思和境界,形成江湖隐逸诗风.另外,他还有一批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不满,并且对统治者进行了大胆、泼辣的讽刺与谴责的诗歌.这部分诗歌创作继承了儒家实用的功利主义文学观的主流传统,强调文学要服务于社会政治,批判现实.  相似文献   

20.
鲁迅文学的图像演绎模式,主要包括反抗式、颓废式、温情式三种。具体来看,鲁迅作品主题和封面图像相互文,封面图像超出了外在的装饰功能,具有阐释文学主题的功能,并与鲁迅的精神世界相联系。鲁迅的图像观影响着鲁迅的图像叙述实践,作为文化图像的"山海经"和作为政治图像的"幻灯片"促成了鲁迅关于图像的两重认知。同时,鲁迅的图像情结和他的文学事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图像构成鲁迅文学的另一种讲述方式:一是对于图像价值的充分信任和肯定,二是对于文学叙述的图像化尝试,鲁迅的文学创作通过图像艺术不断地外化和延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