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代表团演出的舞蹈《喜背新娘》,犹如一枝关不住的出墙红梅,以它自身特有的风采,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卓然绽开,令人瞩目。舞蹈表现的是彝族婚礼仪式中的一个精彩场面:在新人成婚之前,新娘在房中梳装打扮,一群美丽的少女陪伴着她,这时,在一片欢闹声中,新郎带着一队英俊的小伙子到新娘家“抢亲”来了。于是,观众眼前顿时展开了一场喜剧性的“争夺战”。  相似文献   

2.
在印尼南苏门答腊的巨港地区,民间婚礼有许多带象征意义的有趣仪式。“婚约”仪式,在男方家中举行,新娘并不参加。新郎将一把家传的宝剑赠送给女家作为信物。“散沫花游街”,即“游新郎”。婚礼的头一天晚上,新郎和新娘各在自己家中将手掌和指甲都用散沫花的叶汁染成红色。然后新郎在“火伞”的“保护”下,由众亲友簇拥着游行到新娘家中,游行路上灯火辉煌,煞是壮观。这天晚上,新娘却躲在闺房之  相似文献   

3.
侗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中许多传统习俗与侗族人民的卫生保健、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婚后“不落夫家”、“踩生”习俗与妇幼保健 婚后“不落夫家”:侗族妇女在婚礼期间,夫妻不同房,新娘与伴娘同宿。最多在夫家住3天,即由夫家派好友将新娘送回娘家,待到逢年过节,或农事大忙,夫家可派人接新娘与新郎同房,但次日又返回娘家,这样时来时往,直至女方怀孕后,才迁往夫家。这就是侗族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 新娘有孕,这是一件大喜事,不但夫家来人接,女家也派人送,这时新娘一头挑着“稻…  相似文献   

4.
保安族的婚礼是别具一格的。婚礼从迎娶开始,男家由新郎和相好的朋友组成迎亲马队,到女家娶亲。新娘和女方送亲的,也要骑马。回家的路上,要进行赛马,既表达大家欢乐愉快的心情,也测验小伙子骑马的本领。到家后,要举行祝福仪式。  相似文献   

5.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苗族人的婚俗保持着远古质朴、纯真的格调: 草鞋钱男方家的接亲队伍挑着糯米饭,浩浩荡荡走在月亮地里。进了新娘居住的寨子后,拉开阵势,与寨子里的姑娘们对歌。对到一定时候,新郎溜出歌场,跑到新娘家门口,给新娘递一个暗号。新娘听到后,抱起嫁妆就出来了。见到新娘,姐妹们便停止对歌,簇拥而上,领着新娘踏上路途。出了寨子,所有送新娘的女孩子们就开始争要“草鞋钱”了。“草鞋钱”的数目由姑娘们自己定。起初各说各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节日的主要内容我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朝鲜族春节的荡秋千、跳板和摔跤比赛,傣族泼水节举行的划龙舟,水族瑞节的赛马,彝族火把节的摔跤、跳火绳,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赛马、和射箭。这些传统体育竞技都为节日增色不少。还有些传统体育项目,就是本民族的节日。像苗族的“龙舟节”,侗族的三月三“花炮节”,藏族的“跑马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等。  相似文献   

7.
2006年7月15日,北京市第七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地坛体育中心隆重开幕。北京市朝阳区朝外街道花毽队和摔跤队共13名运动员代表北京市朝阳区分别参加了中国式摔跤和花毽两个项目的比赛,分别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第二的优异成绩。值得一提的是摔跤比赛继第六届民运会之后蝉联了团体比赛第一的荣誉称号。参赛的运动员们克服天气炎热等困难,在比赛中奋力拼搏,摔跤队的运动员们在激烈的对抗中,用娴熟的技巧和过硬的功底征服了在场的观众们;花毽比赛的运动员们,虽然平均年龄偏大,但他们的表现仍然是比赛场上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经过激烈角逐,…  相似文献   

8.
农历10月间,是四川凉山彝族的年节.过年,是彝族人民的一个隆重的节日.这时候,庄稼已经收进了屋,谷地种上了小春作物,辛苦一年的劳动人民,现在得到了休息的机会.按照传统的习惯,男人们要举行赛马,射箭,角力等比赛;年青的姑娘们就玩起磨儿秋(注一)唱歌和弹口琴(注二);孩子们就用新稻草或藤条编成秋千,挂在大树上玩.  相似文献   

9.
侗族婚俗如一束春日绽放的山花,清丽芬芳,富有人情味。人们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前一代人走过,后一代人走来,鞭炮唢呐,改髻哭嫁,纺车嫁妆……盈盈新娘,铮铮汉子,在这条婚娶路上吟诵的篇章格外动人。【半夜迎亲】 夜半迎亲,在侗族的婚俗中也叫偷亲、偷妻。“偷”是因为娶亲的先不张扬,等到新娘进屋,鞭炮鸣响,寨上的人方知又有新娘进寨啦。 冬天是偷亲的季节。偷亲之夜,后生男家里一片喜气,一位被公认为命好福高的妇人,被请来装凳和打油茶。后生和找好的一两个陪郎去新娘家。他们一路歌唱到女方木楼下,就像往日走  相似文献   

10.
一、研究赘婿制度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赘婿,也就是男到女家,民间也有入赘和招婿的,俗称“倒插门”。它是相对于娶妻而言的一种婚姻形式。 赘婿,作为有益于实现实际意义上男女平等的一种婚姻方式,解放后曾予提倡,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近年来蔑视男到女家,歧视妇女和残害女婴等不良现象在不少地方又有所抬  相似文献   

11.
火把节探源     
云南省的彝、白、傈僳、纳西、普米、哈尼等少数民族,有一个共同的节日——火把节。关于火把节的来历,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丽江宁蒗县彝族火把节来源的传说是:天上的大力士与地上的大力士相约在农历二十四摔跤,结果天上的大力士摔败身亡,天神大怒之下,派九十九万只蝗虫到人间讨回命债。蝗虫吃光了地上的植物,人们用火把烧死许多蝗虫,但蝗虫越来越多,只好与天神达成协议,每年人间在6月24日给天神赔偿犏牛、羯羊、鸡、鸡蛋、蘸水等物,白天用阳光照着赔,夜间用火把光照着赔。从此,火把节流传下来(《新编丽江风物志》)。云南其他地区彝族火把节来…  相似文献   

12.
结婚送礼是世界上许多民族所共有的一种习俗。在我国,男女订婚或结婚时,男家向女家送的货币或财物就叫聘礼,有时又叫彩礼或财礼。在人类学的书本上,有时用聘金(bride wealth)这个词来界定新郎或其亲属送给新娘本人及其亲属的作为礼品的钱财或物品。与此相反,嫁妆(dowry)则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去的各种物品或货币。  相似文献   

13.
哈尼山鹰     
在南斯拉夫斯科普里。 1981年世界摔跤锦标赛,48公斤级,我国哈尼族运动员高文和对匈牙利运动员的比赛,就要开始了。体育馆里,灯火辉煌,座无虚席,友好的南斯拉夫观众,不断地发出“中国!”“中国!”的呼喊声。高文和仰望着裁判桌上的五星红旗。此刻,深印在他脑际的一件屈辱的往事,又涌到心头,沉重地压了下来。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1974年第七届亚运会在伊朗德黑兰举行,当时中国派出了八年没有训练的三名摔跤运动员参加摔跤比赛。由于那几年我国没有参加国际摔跤交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就降生在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的一个彝族家庭。我不曾经历过奴隶主和封建阶级统治下的彝族社会,可我听长辈们讲述过彝族人民在旧中国的苦难。幼年时所见到的是旧社会留下的千疮百孔、清贫如洗的彝家山寨。而今是旧貌已改、新颜似锦,一派繁荣。  相似文献   

15.
今天这时候一脚上穿上了鞋袜,肚中吃袍了一友米阪。我—这个阿姆的牛牛呵!为奴隶主挖阴前污泥挖够了.把石臼当枕头当够了,在石磨周圈搏着林句多了。深夜捂火,天没亮烧火的总是矛我—这个阿姆的牛牛呵!为奴隶主背小日背够了,背育做“打锡”做够了,头做“菜墩”做够了,脖子带铁慷带够了,七身生羊皮披够一了,下身野麻布穿够了。牛牛这时候,‘才有了亲兄弟—汉族同胞。我—这个阿姆的牛牛呵里今天人民都翻身了.牛牛要跟亲爹娘一样跟随共产党。要走过八」·z、重11一,去消灭那万恶的奴隶主,-去解放那受苦的彝族兄弟。要象亲兄弟一样跟随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16.
近代满族婚俗与过去历史上的婚俗,有很大的演变,很多仪式与东北汉族的婚俗相融合. 接亲:迎娶那天,新郎带着花轿鼓乐队到新娘家接亲,新郎由男宾陪着拜会岳父.岳父家要以茶招待.炕上放一张八仙桌子,桌上摆着瓜果,岳父陪新郎吃茶.到吉时,小叔子拉新娘下炕.喜娘在旁边说些"小叔子拉一把,又有骡子又有马"等类的吉利话.这时新郎给新娘鞠躬,陪新娘下地.新娘离开娘家时要放声大哭,流眼泪,这叫留"金豆子",不能把金  相似文献   

17.
裕固族婚俗     
生活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人大都在夏、秋两季操办婚事。婚礼当天的黎明时分,新娘在专门举行戴头仪式的毡房中由伴娘陪同,在舅舅唱起的《戴头面歌》歌声中,在两位少妇的帮助下,改变发式,戴上喇叭形毡帽,佩戴上胸饰和背饰,还有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珍品编制成的“头面”。过去,裕固族新娘的“头面”很重,有时竟达七八斤,现已不多戴了,但姑娘出嫁时,还是要在婚礼的前一天举行戴“头面”仪式的。 姑娘一戴上“头面”,就意味着结束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即将告别父母,成为人妇了。然后,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  相似文献   

18.
彝族历法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衡量彝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则是主要的标志。本文提出异于前人的新解有两点:(1)中国的历数之祖颛顼,既是彝族的母族昆夷祖先,又是彝族的历数之祖。属于炎帝族系的颛顼后裔祝融,是彝族的时间之神。(2)彝族历法是彝族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日、月、年组合起来计算时间的方法。但彝族对日、月、年这三个计时单位的概念却是逐步得出的。古彝人对“年”的认识比对“日”、“月”的认识要晚得多。他们在经历了由原始的不准确的物候历到观象授时的星象历的发展阶段以后的很长历史时期内,才产生了几近“颛顼历”的以太阴纪月、太阳纪年的阴阳合历,它是由科学的推步方法得出的制定历,从而成为彝族的传统历法。  相似文献   

19.
这次文艺会演,在云南彝族的民乐和舞蹈节目中,有一个十分悦耳又很抒情的调子,这是用彝族独特的乐器小闷笛演奏的。小闷笛是彝族中广泛流行的一种小巧、便于随身携带、容易吹奏的彝族民间乐器。它的声音高昂、优雅、热烈,尤如无量山上的阵阵松涛,既有汹涌澎湃之势,又有娓娓动听的余波,因此是彝族人民抒发感情、寄托情思的一种很好的器乐。  相似文献   

20.
永仁彝族赛装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的2月26日,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中和乡直苴村,这个有着许多悠久的民风、民俗的民族村庄,一场万人参加的彝族“赛装节”拉开了序幕。各路媒体纷纷蜂拥而至,观赏这一彝族服饰奇观。还有不少研究彝族的专家学者也来到现场进行考察研究。关于“赛装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在很早以前兄弟俩朝里若、朝拉若到直苴打猎,当时这里土地肥沃,弟兄俩从箭筒里抖出三粒种子种下,待秋后再来看时,已见谷穗金黄饱满,于是他们便让乡亲前来这里居住生活。因兄弟俩开发直苴有功,很多姑娘都爱上了他们。长老们只得商定在正月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