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有”是现代汉语高频使用的一个词,大中型主流汉语词典将其词性处理为唯动词,这是值得商榷的。以普通汉语语料库为基础,对“有”的用法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有”应是动代助兼类词。在探讨“有”的用法的基础上。对词典编纂提出了点滴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动后趋向动词的性质─—兼谈趋向动词研究的方法陈昌来一般所谓趋向动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独立的动词使用,其动作行为和动作行为的方向是合一的;另一是附加在动词后面,构成“V趋”结构,其用法之复杂、意义之多样、形式之灵活,充分体现了汉语语法构造的独...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现代汉语的"有"已产生完成体用法,但在石毓智《汉语的领有动词和完成体的表达》中提及的四种语法格式中仍不是完成体用法。"有"作为完成体肯定标记应满足以下条件:一,位于实义动词前;二,不依附其他语法形式;三,意义完全虚化。应审慎对待处于语法化过程中的"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古今演变为经,现代汉语诸种用法为纬,列举大量例证,充分揭示了常用词“是”的语法特点及其用法、功能的复杂多样性,从而明确指出在现代汉语中,它是以动词用法为主,同时又具有副词、连词、形容词、代词、助词诸种词性的兼类词。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英语动词和汉语动词的完成体作了比较。说明英语动词完成体的时间概念有“追溯性的”和“包括性的”两方面;说明汉语动词完成体主要表示行为的结束或完成,虽可能有其结果,但不象英语那样强调行为结果对有关“对点”的影响。最后对两种完成体的用法作了具体对比,并说明其对翻译一些句子的影响如何。  相似文献   

6.
从ひまぁり语料库中抽取30个常用双汉字廿变他动词,分别统计并分析它们在同义句型中用作名词用法和动词用法的数量。总结出两者的用法差异在于“即时性”和“阶段性”的属性区别:即时性越强的词,其动词用法所占比例就越大,反之名词用法比例越大。  相似文献   

7.
虽然英语和汉语在动词的基本概念上是一致的,但是如果对动词的功能及用法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英、汉动词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尤其是它们各自动词所特有的语法特征,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影响我们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以至使我们在社交中遇到麻烦。因此,对英语和汉语动词的对比研究须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8.
汉语动词体标记"着、了、过"在历时和共时层面上的用法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三者由动词虚化为体标记的过程在不同方言中也并不同步。以清代淄博白话作品《聊斋俚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中"着"和"过"不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一些意义和用法,并结合现代淄博方言对其演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动词的基本概念是一致的。它们是语法体系中的主要词类,在句法结构和言语交际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如果对动词的用法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英、汉动词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本文从英、汉动词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等方面的用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以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从句子结构和词义用法的角度看,在一定的条件下,“请”等汉语兼语句使令动词与日语授受关系补助动词“~てもらう”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明白这一点,可以加深对日语授受动词用法的理解,达到正确翻译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评介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这部词典具有释义科学、方便实用的优点.科学性表现在从句法角度审视虚词,解释准确,并把相关虚词进行辨析,指明其细微差别;又力求找出一个虚词诸多义项和用法的中心,用以统领各个义项,突出了词义的系统性.实用性表现在收词广泛,差不多常用虚词(包括常见的文言虚词)、语法化倾向明显的某些实词,都尽数收录;每个词条除注音外,还标示词性、解释词义、列举用例、提示用法、把相关词进行辨析等内容,从不同侧面帮助读者掌握虚词;还针对社会上使用虚词的常见错误加以提示,通过用例具体显现词的用法,用例让读者爱读,富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槻文彦是日本著名的国语学家,被称为日本传统国语标准语法学派的主导性人物,在日本汉语语法研究史上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往研究大多认为他的"折衷文法"主要受到西洋文典的影响.我们认为,其"折衷文法"意识起步于1877年出版的《支那文典》,这本书是1869年在山东刊行的《文学书官话》的日文译本.也就是说,大槻文彦的"折衷文法"应是起步于《文学书官话》,而后确立于1893年出版的《语法指南》,成熟于1897年出版的《广日本文典》.这对大槻之后的汉语品词理论体系和日语品词理论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文学书官话》对大槻文彦品词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认知语法中的场景设置与视角选取两个分析维度,对各种转述语中的人称指示进行认知解读。在认知语法中,指示语的选择实质上就是场景设置的问题,转述语中的指示语变化体现了不同场景的变化。典型的转述语涉及转述者所在的默认场景和概念主体所在的代理场景,但各种具体的转述语可能会突显两个场景或其中的某一个场景。当转述他人话语时,转述者与概念主体角色分离,概念主体往往作为客体出现在话语舞台中,构成讲述型的客观识解,如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概念主体也可以不出现在话语内容中,形成表现型的主观识解,如自由间接引语。  相似文献   

14.
1924年的黎氏文法体系隐含的50年代借鉴国外现代语法学结构主义理论方法产生的两语法书的内容:造句格式基本句法结构建立、按句法功能标准划分词类,句法结构次序,语法成分、语义成分对应非一对一,从句法结构分析语义关系。隐含的80年代出现的新理论、方法是:语法形式和意义相互结合与对应,词的分类、兼类、用法特点语法形式表现及句式变换,歧义句层次与分化表现,语法结构的句法、语义、语用结合分析。黎氏文法"依句辨品"说在建国后的变化——新解、倒退、发展。新解是说明"辨品"为"辨别"词类,非"区分"词类。倒退是:"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先更改为"凡词,依靠结构,显示品类",后质变为"四级形态论"。"发展"是句子结构、词组结构一致,"句子"成分"辨品",成为"词组"成分的结合能力"辨品"。说明"依句辨品"合理,"离句无品"成立。正确对待传统文法学,建议重印《新著》1924年原版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中逐渐增加的拉丁字母词,对汉语的文字、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影响。增加了新的文字,即拉丁字母;增加了[v]等新的语音及[si]、[ti]、[vi]等语音组合;词汇中出现了大量字母缩略词;语法上用ing词尾表示持续;修辞上把字母用于避讳和摹形。  相似文献   

16.
被xx这类语言现象,是现代汉语中一类不常见的语法结构。但是近几年来却在网络媒体中大量涌现,并热炒了起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究竟被xx这类语言现象,能否被现代汉语接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该文试从被xx这类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语义特征及其语法结构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17.
<楚辞>的语言与先秦诸子的风格相比有很大特色.重言是其中特色的一个部分.以重言为基点,以语法分析为主要手段,从重言的语素构成,所属词性和语法功能等角度来考察,得出如下结论:重言的词性不是单一的,它包括形容词,拟声词,叹词,动词,副词和其他词性;重言的语法作用也是多样的,它可以做谓语,状语,补语和定语.  相似文献   

18.
副名结构是现当代汉语中出现的新用法,已经得到了学界的一定关注。已有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副名结构本身,对于副名结构的出现会给语法分析的理论带来什么样的困难,少有人提及。基于这一现状,文章将副名结构作为一个既成的语言事实,分析其对当前不同的理论范式提出的挑战:对中国结构主义来说,副名结构的兴起使得好不容易厘清的词类界限再次模糊;对生成语法理论尤其是管约论来说,副名结构似乎违反了X杠范式以及NP鉴别式;对于构式语法理论来说,副名结构的构式意义以及形成的认知动因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文章试图解决它们或是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9卷)所反映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5个年度的媒体用字用语调查情况为依据,对媒体词语调查的技术支持进行了分析,历时地比较了5个年度媒体词语的使用情况,包括年度词语的出现种类、使用频率的分布与变化情况,并从年度间共用、频率变化角度分析了词语的稳定使用分和动态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年度词语使用的特色,反映社会生活对词语使用的影响;将媒体使用的词语与已有的词典进行对比,反映稳定使用的词语在语料中的分布情况,为频率词典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传媒语言是否和谐是大众传媒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不但关系到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功能、国民素质教育功能、文化审美功能能否顺利实现,而且还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水平.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对大众传媒的语言使用现状做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构建和谐传媒语言的基本途径,即语言政策是传媒语言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持;语言态度是传媒语言和谐发展的主观因素;语言规范是传媒语言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语用原则是传媒语言和谐发展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