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张宏乔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在考虑旅游开发所需条件的前提下,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目标的诉求,选取系列指标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并以河南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进行试评价,对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进行了评估验证。在把一项非遗作为旅游资源来考量时,利用该价值评价体系可以科学地评价其价值的大小以及当前是否适合进行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2.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梅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24-128
文章在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详细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物质遗产被不正当商品化、非物质文化载体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欠缺、传承出现断脉、民众意识薄弱、保护教育匮乏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态、保护物质载体、健全保护信息系统、保护传承人及文化空间、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开展保护教育及进行旅游开发等一些策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陈珠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74-7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在地地区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作为其保护开发的重要手段,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三个角度进行,并采用指标细化评分的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评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学科价值——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映红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83-86
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场问题在于"基层社区"保护、"文化空间保护"和"民间社会保护"三方面. 相似文献
5.
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论述了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以及图书馆应担当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摘要: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论述了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以及图书馆应担当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苑利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8(2):1-8,21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7.
沈劼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201-204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来被关注的热点话题。论述了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认识,并就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29-32
保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文献库中进行检索,通过对2006—2016年的文献统计分析发现,非遗传承人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内容集中于个别案例、多角度的认定制度和保护措施,对传承人的系统研究、后代传承人和非遗活动相关人员的研究较为缺乏。今后非遗传承人的研究应着力于认定和保护制度、相关权利保障、后代传承人的培养以及非遗传播工作者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霞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9(6):38-4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丈化,它直接表达着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行动起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文明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轶寒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173-17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正在逐渐消失,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11.
彭兆荣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3-87
当今的遗产事业已然成为世界的大事件、大事务。我国在各类、各种名目、名录的“申遗”实践中,成绩斐然,世界瞩目。然而,我国的遗产事业迄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有遗产,无体系”。所谓“有遗产”,指各种类型、名录数量都无愧于“遗产大国”的称号;所谓“无体系”,指我们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遗产体系。我们相信,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义理。笔者尝试以“生生遗续”概括,它既可为体,亦可为用。 相似文献
12.
熊英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5)
目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均存在分歧,而合理界定其内涵和范围,对于中国将来制定相关立法具有积极意义。以国际公约和国家、地方有关规定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被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等具有社会进步性的活态文化遗产。其范围包括:(1)民间文学艺术;(2)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3)文化空间;(4)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力求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英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57-65
我国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方面,基本形成体系,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程度远不及对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参见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Declaration of Istanbul).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生态发生了变化,一些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的减少.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律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完善——基于“文化海盗”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邦铺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12-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在现行法律制度中没有得到保护,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文化海盗”现象。拟对“文化海盗”现象进行法理分析,并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完善提出一些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5.
王先胜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4):18-24,85
构建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或文化遗产学)理论及理论体系,有许多基础性工作需要先行奠定和完成,尤其是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及其性质等需要明确。从文化遗产的相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决定其相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或外延的相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相对性等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和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论及理论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向云驹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6-80
美学问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价值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美学立场同样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美学范畴、形态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是一种人类学诗学、是一种活形象美学,是一种感性美学,是一种身体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是经由美学人类学抵达人类学美学的美学,它的美学境界就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国际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文化遗产概念向非物质层面的扩展,其国际认同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选和“世界遗产”评选所依据的法律文件不同,目前其法律地位还不是完全一样。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直接列为世界遗产的品类,还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钱永平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6):1-7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价值评估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过程中的价值评估、实质以及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对后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意在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罗静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毕摩文化是彝族民众创造的彝族本体核心文化,它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特征,符合相关认定标准,应当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构建合理的法律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0.
连冕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3-46
所谓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建立在人类的社会性批评之上的,而这些批评的内容,所触及的无非是种种概念、资源和操作。暂时摆脱语词的陷阱,从实践者、感受者的角度反向寻绎和思考,真正的遗产便呈现为一种人类基于那些可能被利用的资源、且在不断被反复检视的文明语境下的历史性总结。在总结中人们将不断地与悖论相纠缠、与变迁相适应,最终铸成今日所见的社会及其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